建築師,讀博,有什麼用?
「建築師,讀博,有什麼用?」
相信很多建築學專業學生在選擇讀博之前和讀博之後,
都問過自己這個問題。作者本人也問過別人,也同樣被人問過。除了像「讀博之後你可以進入高校之外」,並沒有得到其他可說服的理由。
建築師:酷、文藝
博士:嚴謹、沉悶
兩個頭銜,似乎確實看起來很不搭
其實,對「建築學博士」困惑的根本原因,是對「建築研究」的質疑。
現如今,絕大部分建築師,都沒有進行過針對「研究」的教育、訓練,也不懂得一些研究的基本知識。但更根本的問題是,對「建築研究」的不屑。
2014年,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RIBA)發布了一個關於建築研究的報導:建築師,相對於其他專業,更傾向於認為「在實踐中獲取知識」(knowing-in-practice)。他們很是擅長創立自己龐大的知識體系。這種對待研究的態度,植根於建築教育。
而,現在建築界對研究的態度,越來越積極:美國建築師協會(AIA)稱其為,「項目成功的重要因素」;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RIBA)聲稱「研究和設計創新之間有著親密的關係」;英國建築聯盟學院(AA)稱自己的任務是「引導建築教育和研究」;歐洲建築教育聯盟「倡導理論和實踐研究的更強聯繫」。
—— 設計創新——
從現代主義開始,我們的設計實踐與教育,就一直處於對西方建築,被動式接受的過程。我們如果想要創建自己的研究語言、甚至是風格,建築研究才是真正有效的工具。
我們一直對世界領先團隊的作品,抱以極大的熱情。我們總以為他們已經形成了自己既定的風格、既定的建築語言。但是,不得不肯定的是,即便是成名之後,他們新作品依然會次次震撼我們。
扎哈團隊針對computational design開創了CODE研究團隊。Foster +Partners福斯特事務所,對可持續環境、新型設計工具等,有著長期的研究。他們還有一個專門的Specialist modelling group,專門提供環境分析、模擬、參數化建模等研究。
之前,作者一直在推廣的「交互設計」和「機械臂建造」,也都是研究團隊的作品。因為,畢竟是處於研究階段,並不適用於事務所的真正實踐。而,這些研究團隊的工作,才是真正能解開技術難題的鑰匙。
——「思維廣度」——
很喜歡一張圖,來解釋博士研究。博士研究是建立在知識圓圈中,很小一點的突破。而要想做到突破,前提是,必須對大部分相關知識有所了解。
相信「正經」讀博士的開啟模式是,用一年的時間「讀文獻」。每個博士的電腦里,都存著幾百篇的文獻。
知識的廣度,讓我們在看問題時,不再是盲目崇拜,而是會回歸到時間線上去思考問題:
Zero energy design出現的背景,是全球氣候因素
Interactive design出現的背景,是科技發展,
VR design出現的背景,是digital media的不設限
Robotic fabrication出現的背景,是automatic fabrication的全球化與必然化
Smart building 出現的背景,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崛起
——「敘事方式」——
「正常」建築師的敘述方式是:
某位著名建築師曾說到****,所以,我認為*****。
「研究性」建築師的敘述方式是:
**說了什麼,他做了什麼,產生了什麼樣的作用,這證明了什麼。
但是,建築師讀博,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於現在的建築教育與研究的脫節,很多建築師在選擇研究之後,卻面臨著幾大嚴峻問題。
——「如何轉變思維方式?」——
我想,在建築設計中,很多時候需要感性思維方式:
甲方的需求?設計追求?風格?車流?人流?視覺?衝擊力?標誌性?線條?比例?色彩?
而在研究中,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戒掉」感性思維,而正確的思維邏輯是:
What? 我的研究對象是什麼
Why? 我為什麼要研究它?
How? 我要怎樣研究?
研究類型又分為:
Descriptive research(描述型研究): 更多針對現象性問題,需要提出hypothesis;
Design research(設計型研究):並不是建築設計專業的研究就是design research,而是,更像工業設計的研究類型,如我想設計出一個可以調控溫度的桌椅;
Model research:研究成果是一個模型的類型;
Means-to-end knowledge:為了實現一個目標,需要展開的研究。如,將辦公建築的全年能耗降低20%。
——「知識的欠缺」——
一個土木工程的博士導師,剛開始指導建築學院的博士生時,發出感慨:
「為什麼,建築學院的學生的數學這麼差?」
而在指導完一段時間後,得出結論:
「建築學院的學生雖然數學不好,但他們工作異常努力。」
我們花了5-7年的時間,培養了超強的感性思維;
多年的實踐,讓我們學會去用一個介於左半腦與右半腦之間的位置來思考設計,來磨礪自己的設計手法,建設自己的設計觀。
然後,忘記了數學、物理、化學。本科學到的零星高數、零星結構知識,早在漫長的設計實踐中,拋諸腦後。
——「建築博士VS其他專業」——
我們似乎很驕傲,選擇一個似乎看起來是「恣意妄為」的專業。但是,當你一步步讀到博士時卻發現,原來的優點,都變成了讀博之後的絆腳石。
你需要補充足夠的物理知識,不然搞不懂Energy的正確計算方式。你需要學些編程,不然就連機械臂的基本操作都搞不明白。你還需要補充結構、材料、構造……
結語
博士不好讀,建築學博士更不好讀。
在建築專業中,讀博的人很少。
在讀博中,能認認真真搞研究的更是少之又少,
更多的,是奔著畢業後祥和的高校環境去的。
但,其實,
如果你對研究有所追求,
好好做研究,總會撥開雲霧見青天的。
source: http://commonedge.org/the-confused-and-impoverished-state-of-architectural-research/,文中圖片來自Google
原文載於:微信平台-城市建築或UA_2004
推薦閱讀:
※自在FUN丨美國納爾遜藝術博物館的中國傢具
※【往事】那一年,你正年輕,,,
※2017年最值得期待的10個建築,中國獨佔3席之位
※爬蟲-ISSUU受歡迎的千份作品集(依點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