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文化的澳洲,是怎麼從小培養出諾貝爾獎得主的?

01

按道理說,澳洲整個國家也不過百餘年的歷史。與我們幾千年的燦爛文明相比,似乎文化底蘊遠遠不夠。

中國籍的兩位諾貝爾獲獎者在國內受到了廣泛尊重,儘管只有兩位,卻依然足夠讓我們國家驕傲。

不過別小看澳洲,就是這樣歷史也不長,看起來沒有文化的澳洲人,一百多年間就已經產生了十幾位諾貝爾獲獎者,按照比例來看是相當可觀的。

他們在自然科學領域尤其是醫學領域方面的成就,大部分針對癌症的研究與發明,成績不容小看。

還有很多實用而廣泛流行全世界的發明,都出自澳洲人之手。

比如說澳洲人在1958年發明了對航空界產生重要影響的黑匣子,而這項發明的起因是發明者的父親於1926年搭乘商務飛機遇難造成。

澳洲人首創了世界第一定期的環繞世界航空服務,可充氣式航空逃生艙,當飛機被迫降落在水面上,這種逃生艙可成為供給人類搭乘的筏。

澳洲人還發明了自由泳的泳姿並將其廣泛的傳向世界。因此很多澳洲孩子初學游泳時,不少是從自由泳開始學起的。

至於在醫學方面的發明更是讓人驚嘆,因治療頭疼而非常有效地阿斯匹林廣泛的流行於全世界,青黴素、心臟起搏器、一次性塑料注射器、仿生耳、雙沖水馬桶以及長期佩戴的隱形眼鏡等等,都出自澳洲人之手。

一直很好奇為什麼他們可以取得如此多的成績,究竟是什麼樣的教育環境讓他們做到這一切?

02

這次有機會來到澳洲,近距離的去觀察生活里的澳洲人,細細去感受和體會,尤其是澳洲家庭的父母,他們究竟是怎樣與孩子相處的?

又究竟是什麼樣的家庭教育觀,給了這片國土上的人,產生這麼多有創造的靈感?

總結下來,我感覺最重要的就是「尊重」二字。

尤其是觀察那些父母親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你會發現從小被人尊重的孩子,長大後除了熱愛生活,最重要的就是尊重自我,以及為了讓生活更美好發揮出的無限創造力。

舉個很小的例子,澳洲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會穿著封襠褲,這一點歐洲國家基本上也是如此。

我們的孩子,關於穿開襠褲這件事,多年來已經形成了這個傳統。脫掉尿不濕的那個夏天,不少孩子都是穿著開襠褲度過的。

而這樣的祼露在澳洲或者是歐洲來講是非常不妥甚至違背了相關社會習俗以及觸犯了相關法律的。

有時我也在反思這個小小的生活細節,究竟是為了照顧孩子的大人們更方便,還是讓孩子們養成隨時排尿、排便的習慣?

總讓孩子的隱私暴露在更廣泛的環境,難道如此小的孩子在大多數成人眼裡根本不能算作獨立的個體嗎?

我在澳洲的衛生間里,遇見了一位媽媽正給自己的孩子換尿不濕。

那孩子最多出生不過兩個多月,嬌小的身軀非常惹人喜愛,這位媽媽在衛生間里的尿布台上放著她,感覺到這小小的身軀,還沒有尿布台的三分之一大。

在媽媽的遮擋下換好尿布後,我看見那個媽媽拿出一條長褲,給孩子套在身上。

沒錯,是封襠褲。

其實這麼小的細節背後也蘊含著一種把孩子當作成人來尊重的生活哲學。

從小受尊重的孩子,日後能擁有更多的選擇權,自然而然,自己的決策力也會與日俱增。

而決策力才是拉開人與人差距最本質的地方。

我朋友的女兒出生在澳洲,就讀的私立女校基本上都是澳洲同學。受到大環境影響,這個只有五歲多的女孩,生活小事上,都有著強烈的自我選擇權。

比如說我們一起外出旅行,不到六歲的她,自己安排和計劃要攜帶的私人物品,自己完成裝箱,不讓爸爸媽媽幫忙。

整個旅行的過程中,她都是自己拎著自己的小行李箱。哪怕是爬很高的山坡,她似乎也沒有意識要請媽媽幫忙。

其實旅行的地方與她所生活的城市氣溫差別特別大,她帶的衣服薄厚也許並不特別適合,但孩子自己做出的決定,我朋友並沒有特意地進行更改。

再比如說,我在澳洲商場里,經常還看到澳洲孩子自己拿著10元錢,在購買東西時,還會跟售貨小姐交流,看物品是否在自己的預算之內,他們的父母親在不遠處的商店等他們。

至於孩子們買什麼、喜歡什麼,他們似乎都習慣這種別人無權干涉的方式彼此相處。

以至於後來影響生活,改變世界的各種創造發明,都源於改變生活的勇氣,以及一顆熱愛生活的心。

當一個人真正被尊重時,他才能用心的感受到這個世界和生命的美好,潛能自然會無限的爆發。

03

我在悉尼歌劇院的表演廳,通過觀看當地的兒童劇演出,去近距離感受澳洲家庭的周末親子活動。

讓我驚訝的是,整台兒童劇不過只有樂隊三個人以及現場演出的一個大女孩,外加兩個玩偶和一個幕後的燈光師。一個多小時的演出,都是這個女孩獨自歌唱表演,偶爾兩個玩偶配合完成的。

可那種真摯的表演和豐富的電子屏場景切換,一種校園民謠和輕搖滾的質感聲音,無比豐富的肢體語言,特別帶動氣氛。現場的孩子和家長几乎全場都隨著這個女孩的歌聲、動作和節奏進行跟唱與模仿。

不管是表演者還是作為觀眾的大人和孩子,都是全情的投入,一場情景交融互動的情景劇正在上演。

演出的全程不允許拍照,以免閃光燈光影響到表演者和周圍觀眾的觀影效果。

我觀察了一下,整場演出下來沒有一個家長摸出手機拍過照片。孩子們也只在需要互動時配合,其他時間表演者進行講述和歌唱時,除了掌聲來回應表演者的,現場沒有其他的雜音。

我還看到不止一個還躺在父母懷裡襁褓中的嬰兒,也被帶到了這個音效和光感十足的現場。

這麼小的孩子,也能被當成一個獨立的人,從小給予他人生中的美好和生命中的各種經歷。

04

此前澳洲有一個女孩,16歲就獨自航海,在全世界很是出名,她在海上獨自呆了一兩百天,完成了一段特別偉大的航程。

當時這個帆船女孩在全世界引起了廣泛熱議,有家長批評的聲音,認為這種鼓勵孩子獨自去航海的行為,無疑是拿生命在冒險。支持者的家長則認可這個女孩的父母,幫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

這個16歲的女孩,在海上經歷過各種各樣的困難,但是她憑藉強大的毅力勇敢堅持下去,最終實現了自己出發時的夢想,當她歷經了多國返回澳洲時,看到迎接自己的父母時,這個女孩與父母親緊緊擁抱,全家人喜極而泣。

她的勝利歸來也迎來了澳洲的總理進行接見,當總理讚揚她:「女孩,你是我們國家的驕傲。」

這女孩卻搖搖頭,認真的說:「不,我只是一個有著自己夢想,並努力想去實現它的普通女孩。」

我不知道如此年紀的她,為何有如此深的感受。

追究原因,至少她的感受能讓我們看到一種力量,十幾歲的時候就獨自在大海上航行過,見識到了這個世界不同的樣子,在各種各樣不可預知的困難下,能夠咬緊牙根,挺下來。

那麼未來生活中,還有什麼困難可以難倒她呢?

這個女孩從八歲起就跟著父母親出海,進行駕駛帆船的學習和訓練。

到16歲時已經有了足夠的經驗和能力,甚至擁有比大人更多的反應力去面對和獨自挑戰這項運動。

父母也不過是尊重了她的夢想,希望女兒成為一個有夢想的普通人罷了。

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怎麼會沒有追求自由的勇氣和源源不斷的創造力呢?

05

也許我在澳洲經常看見的毗鄰居民住宅區的墓地,更能說明這個國家對於人的尊重。

哪怕是已經離開這個世界的人,都會被善待,幾乎沒有人會覺得自己挨著墓地居住和生活是件不吉利的事兒。

一個人可以幸福平淡的走完一生,他的墓碑上的墓志銘也充滿了被尊重一生的喜悅:「我只是一個普通人。我喜歡喝酒,甚至有時會醉酒,但是我相信,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我的朋友們會記住我的笑容。」

這是一個鼓勵讓每一個人受到尊重生活的更好的全民教育環境。就連那些諾貝爾得獎者和發明家們,最初也只是為了改變自己生活中的某一個痛點而已。

不管是普通人還是諾貝爾獎得主,只要為自己活得更好,願意為改變生活而努力,每一個人都會被善待,用尊重安放每一個獨立的靈魂。

就像那天看到我家11歲的熊孩子,體驗了澳洲心形島低空觀光飛行後,自己拍了很多照片,選了一組心愛的照片發在了自己只有19個好友的朋友圈,還不忘記引用泰戈爾的詩句:「天空雖不曾留下痕迹,但我已飛過」進行註解。

被我無意中看見時,心裡還是被小小的溫暖打動了。也許尊重讓每一個人更幸福這件事,才是比得諾貝爾獎更重要的事吧!

@作者妮妮:

曾任記者多年,獲行業內最高大獎。

11歲帥哥的少女心辣媽,有深度的話癆達人,真誠幽默的非著名閱讀推廣人。

個人微信公眾號:妮妮小屋(ninixw),歡迎與妮妮交流閱讀與生活。

本文圖片為妮妮手機拍攝

推薦閱讀:

為什麼屠呦呦要PK黃曉明?
又一位諾獎得主去世,曾發現蛋白質「郵政編碼」標籤 | 逝者
一個不應該被遺忘的故事:記隔壁辦公室的同事查克
諾貝爾獎的搖籃-匈牙利
替諾貝爾經濟學獎喊冤,林毅夫曲解提名規則(附官方評選程序)

TAG:澳大利亞 | 諾貝爾獎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