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農民辛勤卻不富裕?
在咱們這個神奇的國度,農業、農村、農民,「三農問題」曠日持久地成為天字第一號難題, 連續十年中央一號文件都是關於三農問題,但是實際上農業問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自己製造問題,然後假惺惺來解決問題。
昨天給你免一點微不足道的農業稅,今天給60歲以上老人一個月發放點55元的養老錢,明天再來個毛毛雨的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甚至90多歲的老人(中國人平均壽命只有73歲)還在一次性補交數萬元養老保險,然後按月領取微不足道的養老金。
然而,底層的勞動人們已經五體投地感恩戴德,卻不知他們腳下最基本的財產權一直在雪崩在流失,有時是驚天動地的征地,有時則是悄無聲息地失血——資本灌溉不了廣茅的中國農村土地。
農民的土地不能私有,不能自由交易,否則他們賣了地,就失去了最後的養老和失業保障!
土地農房宅基地不能自由交易,是中國農民世界最窮、中國房價按購買力計算世界最高、中國產業趨同化和投資過剩最嚴重(廉價土地招商引資)、中國土地拋荒最嚴重(農業原子化風險高收入低)的罪魁!
遠郊區農民財產性收入在城市化背景下為負,社會上過剩的流動性沒有資金蓄水池。
土地私有化、自由交易會導致農民失地、大量土地被改變用途用於非農建設,這是不顧基本事實的污衊!
事實上,現有土地制度才導致上億農民失地、失業、喪失社會保障又缺錢,同時土地被過量廉價徵用。
國土部信息中心2013年初表示,近8年來全國住宅用地供應年均增長率為城鎮人口增長率的3倍。
因為官員短期行為根本不計後果,反正政績和實利由他們撈,最後的高通脹、高浪費由全民買單。
恰恰是土地、農房等農民應有的私有財產權保護不力,才導致特權如狼似虎如入無人之境!
今天,土地兼并和農民失地之禍在於特權,而非私權。
土地歸農,城市化地區農民可以在自己的地里不種莊稼種房子,即使把土地按照市場價格賣掉,總比被低價強行徵收強吧?
「『賣地財政』有力支撐了高速的土地城市化和地方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助推地方政府投資熱、開發區熱,激勵它更多地圈地、征地,造成更多的失地農民,進一步擴大城鄉差距。
『賣地財政』的一部分流入開發商腰包,製造了一批地產富豪;一部分成為涉地官員尋租、腐敗的源泉,更加擴大了社會貧富差距。」
在中國每天消失200座村莊、大量農村房屋在自然的風吹雨打中灰飛煙滅的時候,城市居民哪怕只擁有一寸土一片瓦也會變得格外值錢,這就是今日中國的城市化圖景!
揚州市嘉禾潤滑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法人代表陸繼忠先生有一句話說得好:「中國的改革、開放最大的收益者就是以政府為核心的利益集團,最愧對的就是農民群體,至今我們還有4億農村人口生活在世界銀行的經濟難民的標準以下,其中1.5億赤貧,食不果腹、衣不遮體。這不是輝煌盛世、和諧社會,是灰黃剩世、喝血社會」。
和土地、農房「被集體化」導致農民的財產性收入或者被剝奪、或者被自然湮滅之外,農業也越來越呈現出原子化甚至「荒漠化」特徵,由於人均耕地面積很少導致的農業原子化碎片化,農業生產比較收益過低,土地拋荒成為中國城市化現代化過程中的一道刺目的風景。
顯然,今天的一切還只是起點。
今天,農民的土地、農房的產權獨立和自由是沒有的,流動和遷徙自由是半拉子的——像候鳥一樣流動可以,遷徙是要戶籍審批的!
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員馬勇評論這個專題時寫道:「人口流動肯定可以改變中國。只是過去三十年的人口流動,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由流動,而是單向的、殘忍的、近乎毀滅性的流動。假如政府徹底撕開各種壁壘,讓中國人充分享有自由流動遷徙居住的權利,我相信,流動就不再是從鄉村到城市的單向,而是多向度多層次,是真正意義的市場化人口配置,自然平衡。」
他還說,「1978年開始的三十年不能叫改革,因為增長也好,發展也罷,都在原來政治架構中,只變其末不變其本。」
他說得對,真正的改革從未啟動。
不僅是政治改革,就是經濟改革——市場化也未真正啟動。
市場化最基礎的是財產權和自由遷徙權,農民有嗎?
但另一方面,三十多年來,農民的自由和權利只鬆綁了那麼一點點——可以自由流動了,就爆發出那麼大的活力,假定完整的自由遷徙權利和土地、房屋財產權利都還給農民,可以想像,他們會爆發出多大的能量!
因此,這世上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根本不需要什麼救世主,只要每個公民的自由和權利獨立自主!
推薦閱讀:
※那些說農民素質低的人,你們根本不懂農民!
※為何農民不願意種田?
※「藏糧於地,藏富於民」。農民憑啥要為 「環保」 買單 ?
※請善待農民,這個國家欠農民的太多了
※如果可以這樣做農民,我最理想的職業是回家種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