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同志們的一個財經類回答和分享的閱讀入門 (3)關於中等收入陷阱
--------------------------------------------------------------------------------------------------------------
可能已經有不少同志讀到過關於許小年說中國已經進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文章或者討論了,其中觀點也是百家爭鳴。
那麼到底怎麼看這些討論呢?中等收入陷阱又是什麼?我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
通常在討論中等收入陷阱的時候,會先規定什麼是中等收入。如果成功突破,那就是上升到高收入國家,一旦無法突破,那麼就叫做掉進中等收入陷阱。之後可能不是停滯不前,就是往下跌落。
之所以存在中等收入陷阱這個概念,很重要的一點是因為一個相對封閉的市場,比如一個國內市場的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就面臨瓶頸,要進一步突破就必須轉型。只有轉型成功才能躋身高收入國家;固步自封只能停滯不前;轉型失敗不僅無法實現突破,就連原有的地位都會岌岌可危。
現在中國就已經面臨這樣的局面了。然而目前只有「面臨中等收入陷阱」是個共識,將來究竟是什麼樣的趨勢則完全無法達成共識。
和關於泡沫那一篇一樣,在這裡我不給出一個我認為的標準答案,我只介紹一下我對各種觀點的看法和解讀方式。
首先我認為目前知乎上存在的討論中比較有營養的觀點分兩類:
1.金融類,從當前中國的經濟量化走勢中分析當前的上升空間和阻力。
2.產業類,從中國近年來的產業格局預測中國的轉型期望。
嗯,不得不說這很有意思:就像網路上討論各種政治經濟時的一貫分野那樣,雙方一如既往地水火不容:金融類回答一致地表達了對前景的悲觀,產業類回答一致地表達了對前景的樂觀,甚至透過答案的文字都能順便把雙方背後的政治立場也看出來。
那麼,為什麼用不同的視野看待現狀會有截然相反的兩種觀點呢?既然兩者完全相反,那麼誰是對的呢?
我們先分別看雙方列出來的理由。
先說產業類回答。
為什麼先從產業類回答講起呢?其實很自然。很多產業類回答沒有真正理解過市場經濟。
很多產業類回答的答主都提到了中國這些年日新月異的產業等級。高鐵,大飛機,大型龍門吊,甚至把各種兵器拿出來(汗……)。沒錯,中國取得的產業升級成績是斐然的,我也要承認這一點。但是在這裡其實有個很重要的概念:產業升級和產業轉型不是一回事。
產業升級,是產業向更高端的領域發展,只要實現了突破就是升級成功,而轉型則是整體性地出現了產業門類的比例改變。後者的變化程度(不分高低難易)顯然是遠大於前者的!
中國確實有通過產業升級實現產業轉型從此躋身高收入國家的機會,但是僅僅用現在國家大力推進的那些技術進步來說明並不能證明這個趨勢是存在的,只能說,有這方面的動力。
因為根本沒有認識到阻力。
說個題外話:在許多中國人腦子裡的「社會主義」已經和它本意完全脫節了。比如說,「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是集中力量辦大事」。這個說法,和馬克思的時代無關,和列寧的時代無關,和歐盟的時代也無關。但是用來說明現在的中國的問題卻非常合適!因為集中力量辦大事這個形式不僅確實讓中國實現了很多突破,但是也掩蓋了很多問題。
中國許多成就都是靠集中力量辦大事實現的。換句話說:通過不計成本地投入實現在中國當前條件下市場自發性不可能實現的目標。首先我得承認這樣確實可以帶來成就,尤其是實現一些從無到有的突破。但是這些突破本身卻很容易誤導人對當前中國產業的認識:所有這些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成果都是不可持續的。舉個例子:中國靠集中力量辦大事辦出來的戰鬥機,中小函道大推,都是不計成本研發的成績。不論在計算它的最終造價相對美國F-22的優勢得出的結論是什麼,都改變不了一個事實:所有這些投入的結果都只是得到了這樣一架戰機,而非推動了中國的產業——除了這架戰機以外什麼也沒有。高昂的研發費用使得民企,甚至那些沒有被大事所眷顧的國企都無法享受到這些突破的帶動作用。這就類似於冷戰期間的蘇聯,能夠用各種工程優化思維使得在一些對抗的前線領域獲得匹敵美國的資格,但是就全國的產業水平來說,都是有若干年的差距的。這種尖端對抗的優先權策略,能實現的僅僅是尖端領域對抗不落下風,但是無助於全國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真正完成的產業轉型,不是有能力生產更加高精尖產品,而是能夠抱穩一個容納得了自己豐富的高端產業的市場。
這就是為什麼我說「很多產業類回答沒有真正理解過市場經濟」。造出來只是開始,賣出去才是結束!
中國當前的產業升級,至多能夠達到一個「落於不敗」的地位,即不至於永遠被美國歐盟這些發達國家甩在後面,偶爾還能反超。但是沒有一個足夠龐大的市場來容納「實現中國跨越中等收入人陷阱」的話,是否能夠實現這個跨越就不可知了。
於是這就是金融類回答要面對的問題了。
相信我的讀者在讀過我前幾篇文章之後都已經確立了一個基本概念,也是對經濟形勢認識的一個前提:
世界市場的總容量是有限的。
在歐美目前已經各自有優勢產品的現狀下,大規模地擴展海外高端市場並不現實。雖然例如中國高鐵已經獲得了一些海外訂單,但是也僅僅是那些國家無力支付天價歐盟產品訂單下的無奈選擇,中國始終無法真正從發達國家手中搶過來更多的高端市場,僅僅是把自己的高端產品壓價滲透進落後國家。這樣是完全無法滿足產品持續發展進步的需要的。事實上,高鐵的發展,依舊主要依靠國內的帶動,即國家投資興建的高鐵線路。而國家投資依靠的就是國家稅收,這就和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一樣,這樣的帶動其實並沒有帶來真正的增長,僅僅是改變了地區之間的平衡,因為這等於是以稅收的形式強迫全國人民消費,降低了更廣大人群的購買力。沒有加稅?這不影響。財政重心的偏移,比如減少國家企事業單位員工和公務員收入開支一樣是降低購買力。
換作更小一些的,能夠走進尋常百姓家的產品也一樣。除非它能夠真正被消費,否則僅僅是實現能夠生產並沒有對經濟的積極意義。
所以問題的關鍵來了:如何讓消費者們能夠放開了消費,促進中國的國企和民企高端產業國內市場擴大?
答案顯而易見,那自然是增收。不是增加平均收入,而是整體性地增加絕大多數人的實際收入,尤其是最貧窮的那些人。
然而在當前的中國,別說最貧困的人群了,就連廣義上的中間階層,實際上也沒有很放心進行消費的能力。
禍根就在這個房地產上。
儘管許多沒長腦子的經濟學家宣稱住房不應該是剛需——我建議沒收他們的房產、註銷他們的學歷和學術頭銜然後把他們塞進富士康兩年再採訪一下他們的意見,但是不論如何,只要房價貴那麼租房價格也一定貴。也就是說,不論買不買房,中國人的收入很大程度上都會被房地產吸收。只要房地產毒瘤治不好,那麼就連國家的那些集中力量辦成的大事都可能打水漂,即因為價格昂貴銷售額起不來而流產。
所以那些基於中國房地產現狀對中國經濟前景做出悲觀預期的觀點,實際上都是基於中國已經陷入了實體經濟需要依靠投資房地產來實現補貼生產虧損的局面做出的準確判斷(至於已經玩不起房地產的企業,如果也是在虧損狀態中那麼基本上都在破產倒計時當中了,因為中國的銀行收緊政策導致了以債還債的希望也即將斷絕)。房地產泡沫這個毒瘤,已經毒到了一旦刺破就可能導致企業最後的盈利手段喪失的局面。
所以說,悲觀一點地說,認為中國已經掉進中等收入陷阱這樣的說法,其實可以認為是對的。畢竟不刺破泡沫就前進無力,而一旦刺破又可能導致全面崩盤。但是這僅僅是基於悲觀的態度的答案。機遇並非已不存在。如果國家真的有壯士斷腕的決心,有讓地方財政徹底擺脫土地吸血的覺悟,做好泡沫破裂後的貨幣政策善後工作,保證居民消費水平能夠整體提升一個檔次,為高端產業贏得一個龐大的國內市場,那麼中國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就有了切實保證。
推薦閱讀:
※【乾貨】高盛合伙人制度和激勵機制!
※花唄、借唄和信用卡,到底哪個還款利息最低?
※宜璞第145期:音頻內容產業有哪些機會?
※股災4.0結束了?萬億委外資金尚未出逃,又一次大規模抽血即將到來
※中億行「叫板」銀行貸款高門檻,給申請人吃下定心丸
TAG: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