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就一個字,我要答八百次|為什麼有人會沒完沒了地問「你愛不愛我」?

我們曾經漢化過這樣一幅漫畫,在某些方面特別有代表性:

很多讀者看完漫畫之後都留言說「這就是我!我就是不停地想確認男票到底愛不愛我,超沒安全感。」

其實並不是想要無情無恥無理取鬧,但這些翻來覆去的問題有時的確會讓人有一種被淹沒感,讓他人有一種不被信任的感覺。

所以我們也在思考,如此強迫性地反覆求證,到底想要表達什麼?這種求證行為的背後到底又隱藏了怎樣的訴求?這可能不是一句「沒安全感唄」就能解釋的。

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親密關係中的強迫問題(行為)。

什麼是親密關係中的強迫行為?

關係強迫行為(Relationship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是指在親密關係中(不限於情侶關係)的一些強迫性思想(執念)或者行為。

它並不是真正的心理障礙,只是一種思維模式和行為傾向:一般分為兩種類型:

1 圍繞關係本身的

Relationship-Centered Symptoms

持續地懷疑自己是否真的愛對方,或懷疑對方是否真正愛自己,以及這段關係的正確性。

當他們想要放棄這段關係時,會因為害怕失去對方,而感到強烈的焦慮;但只要還和對方保持親密關係,這種懷疑的念頭就會一直縈繞在心。

2 以伴侶為焦點的

Partner-Focused Symptoms

選擇性地只關注伴侶的錯誤,或者做的不合心意的地方,而忽略伴侶的優點。

「Ta不愛我」的念頭變成了先入為主的成見,於是通過挑剔對方在關係中表現出的「失誤」來反覆地確認自己的想法,例如:」Ta沒有記住我們第一次見面的情景,Ta忘了我的生日,Ta沒有及時回復微信,這一切都代表了,Ta不愛我」。

因此,「Ta不愛我」就像一個自證預言一樣,一個人反覆地懷疑對方對感情的重視程度,負面、極端化地解釋對方所有行為,最終關係就會真的如預期的那樣,越來越遠,最終破裂。

「你到底愛不愛我?」的背後,是什麼?

1 「我怕你離開」的焦慮

兒童在與母親分離時,會引發大量的焦慮情緒,這種情緒被稱為「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是一種對於喪失安全感、撫養、物質和愛的恐懼。焦慮型依戀的人們在成年之後的親密關係中可能更加懼怕分離。

因此,當伴侶露出一點點對於關係沒那麼投入的表現時,例如,把注意力放在遊戲而非愛人身上,或者因為心情不好而一言不發,不想交流時,焦慮型依戀的人就會開始擔憂:「Ta是不是不愛我了?是不是要離開我?」

所以他們會不斷地在口頭上尋求對方的確認,使自己安心,因為這是最直觀的保證。而在這種求證的背後,是對於關係的焦慮和不安,以及對於與親密的人分離的恐懼。

2 想要「穩穩的幸福」

人們天生對於不確定的事物有恐懼,因此我們需要掌控感。對不確定性的容忍程度(intolerance for uncertainty,IU)就是指一個人能在多大的程度上容忍關係中不確定部分。

對於一些人來說,他們對於關係的穩定性有很高的需求,容不得絲毫的動搖或者模糊,否則就會產生強烈的焦慮感。他們需要反覆確認對方是否還愛自己來減少自己的不確定感,讓自己安心。

3 缺少成熟獨立的自尊

自尊較低的人,在親密關係中可能會有更多的強迫性求證行為。畢竟,面對喜歡的人,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有點不自信。

因為對自己的評價整體偏低,所以更加需要外界的肯定,並且把自我價值和對方的評價聯繫在一起,一旦對方表現出對自己失去興趣,就會自我懷疑,面臨自尊的崩潰。

面對伴侶的求證,我們要如何回應?

1 親密關係並不是一次性付清交易行為

如果你對一台電腦輸入「我愛你」,那麼它會將這三個字編碼牢記在程序中,永遠不會再問。但我們終究是人,是那麼感性的生物,而親密關係中又包含如此複雜的情感,怎能用一手交錢(你給承諾)一手交貨(我放心)的交易來類比。

其實它更像是一種訂閱式的投,當你持續付出時,關係才能維持。當伴侶向你尋求保證時,給予正性的回應是很有必要的。

2 停止誤解

當面對伴侶反覆的質問時,我們往往會有這樣的感受:「我到底怎麼了?讓你這麼不信任我?」

很多時候伴侶拒絕給予正面回應(比如直接回答:「我當然愛你啊。」),是因為他們也存有疑惑,把對方的求證誤認為是你對他們不滿的抱怨。

3 嘗試用對方的語言來表達愛

Gary Chapman認為愛有5種語言,以下這5種都是表達愛方式:

  • 肯定的話語 words of affirmation:一句溫暖的話語、卡片或者書信

  • 肢體接觸 physical touch:擁抱、親吻、摸頭殺

  • 支持行為 acts of service:幫忙分擔家務、為對方做些事情

  • 交換禮物 receiving gifts:包括特殊節日的禮物,或者一個小的信物

  • 共處時間 quality time:不僅是空間上在一起,並且雙方共同進行一項活動,有真正的互動

每一個人表達愛的方式不同,有人喜歡話語上的肯定,有人認為說不說無所謂,落實到禮物上比較實在。

理解對方的需要,並嘗試用對方更青睞的方式來表達你對於你們之間的關係是認真的。我們常說如果焦慮型依戀個體想要不再焦慮,那就去和一個安全型依戀的人談戀愛吧。

同理,如果你有一個需要反覆確認你愛Ta的伴侶,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一直讓Ta在這段關係中感到安全。

愛質問伴侶的人該怎麼辦?

不只是被質問的一方覺得疲憊和厭倦,總是追著問的一方其實也很心累,他們可能並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所以只能一遍遍地無助地問。以下的一些建議可能會幫助到他們認清自己的行為背後的動機。

1 學會自己找尋證據

當你一再地向別人確認一個問題的答案來使自己放心時,就把自我價值和他人評價綁到了一起,也將主動權交到了別人手上。

不妨嘗試從與伴侶相處中,尋找除了口頭言語之外的其他證據。例如,在5種愛的語言中,也許你的伴侶選擇用支持性的行為來表達。Ta也許經常分擔家務,主動去超市買菜,就算吵架出門,也會順手把垃圾倒了。這些生活中的行為其實和「我當然愛你」這句話一樣有力量。

2 把關注點放在自己身上

關注自身的需求,而不是對方的話語。當你問出「你到底愛不愛我?」時,可以試著察覺一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你是真的想要對方說出肯定的答案;還是你其實並不希望這段關係繼續下去,需要找個借口來證明;亦或只是對於自己感受的投射?

其實,無論對方給予怎樣的回應,在你心中早已有答案了不是么?

都說戀愛中的人智商為零,其實並不是他們真的變傻了,而是對於自己思想感受、情緒的體驗都被一種執念所蒙蔽,即把自我價值依附於對方身上,又偏執地懷疑這份關係的真實性。

也許,當我們接受了「不存在絕對穩定、完美的親密關係」這個事實後,反而會變得更安心、更自由。

如果你也有相似的困擾,也許你可以從我們正在進行的「親密關係與女性成長」諮詢專題中得到幫助。

這些有關於親密關係的困擾,諮詢師都願意與你探討,與你一起探索親密關係中的恐懼、迷茫和困惑。

參考資料

Boelen, P. A., & Reijntjes, A. (2009).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and social anxiety.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 23(1), 130-135.

Boelen, P. A., Reijntjes, A., & Carleton, R. N. (2014).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and adult separation anxiety. 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 43(2), 133-144.

Cannon, K. T. (2012). Do you really love me?: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reassurance seeking and interpersonal rejection.

Doron, G; Derby, D.; Szepsenwol, O. (2014). "Relationship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ROCD): A conceptual framework". Journal of Obsessive-Compulsive and Related Disorders. 3 (2): 169–180.

Doron, Guy; Derby, D., Szepsenwol. O., Nahaloni, E., & Moulding. M. (2016). "Relationship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ROCD): Interference, symptoms and maladaptive beliefs".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7 (7): 58.

Doron, Guy; Szepsenwol. O. (2016). "Partner-focused obsessions and self-esteem: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Behavior Therapy and Experimental Psychiatry. 49 (49): 173–179.

Gary Chapman (1995). The Five Love Languages: How to Express Heartfelt Commitment to Your Mate. Northfield Publishing. ISBN 1881273156.

Stewart, J. G., & Harkness, K. L. (2015). The interpersonal toxicity of excessive reassurance-seeking: Evidence from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34(5), 392-410.

圖片來源:Pinterest.com

————————————————————————————————————————原文發佈於:

愛就一個字,我要答八百次|為什麼有人會沒完沒了地問「你愛不愛我」?

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幫助請戳:簡單心理

推薦閱讀:

你認為的「安全感」真的安全嗎?——如何獲得真正的安全感
只有愛,是遠遠不夠的
未來,婚姻會消失嗎?
「我不夠好」的信念會殺死一段關係
我媽又在老家給我找工作了

TAG:親密關係 | 愛情 | 戀愛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