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會獎旅遊市場開發應有耐力

  當今會獎旅遊市場呈現冷熱不均的狀況。一方面,由於中國正走向國際舞台的中心,國際會議、大型會議日益興旺活躍;另一方面,作為會議市場晴雨表的一般性官辦會議、中小型會議,又呈明顯地控制、壓縮、精簡態勢,令會議業者感到了溫吞和蕭瑟。任何事物的表象都是複雜和紛繁的,宏觀報喜、微觀報憂是我國多數行業的共性,會獎旅遊市場也逃離不了這個慣性。

  從表面來看,其實原因並不深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政策影響約束明顯;會獎旅遊市場有待發育。有無什麼「點穴」之法儘快突破這種瓶頸,以儘快地重振會獎旅遊市場雄風?現在看,似乎缺乏靈丹妙藥,惟有對這種現狀保持耐心,對未來充滿信心,對市場開拓保持恆心,才能最終在這一市場立足。

  一、深摸細研,找準定位

  對於會獎旅遊市場的這種困頓,熟視無睹或鴕鳥戰術是不可取的。央視每天「新聞聯播」披露的會議信息都是高大上的,每年定期舉辦的國際性會議更是花團錦簇、節節攀高,但對中小會議業者來說,這些盛會多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甚至連望梅止渴都不能,只有腳踏實地、面對現實,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

  我們必須承認官方會議市場的收縮態勢。包括會議計劃、經費、規模、數量等,都要提前預算、嚴格報批、一清二楚,嚴令不得轉嫁會議費、不得在風景名勝區開會,所有這些都讓人覺得會議市場在收緊。對此,視而不見而奢談會議市場的繁榮,那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外星人,或是避難桃花源的歸隱者。也必須看到,官方會議雖然難辦和壓縮了,但並不是沒有了,有的地方和行業的會議仍然不少,甚至從類型、主題和規格上都超過以往,而且服務外包的空間也日益擴大。一是國際性區域性的會議就有不少,如面向東盟國家的瀾滄江—湄公河主題的會議,僅2016年我就親歷了雲南昆明、青海玉樹、海南三亞等地舉辦的類似主題會議,採取的方式都是「官督商辦」、外包服務,而非官方閉門獨辦,規格也不低,花費也不少,這些會議大多是可持續或是輪值性的,或是要把當地爭取設為永久性會址。二是常規性的會議和宣傳營銷也不少,如旅遊部門舉辦或參展的國際性、區域性旅遊交易會,每年多次組織的宣傳推介專題會等,各省市數千萬元乃至上億元的旅遊宣傳費年底前都要花出去,且多數地方還在逐年增加這方面的投入。三是各行業熱門話題的會議也不少,以旅遊行業為例,房車露營地、海島游、山地游、郵輪游、低空游等都是熱門的會議主題,即使一個相同主題的會議,全國各地一年也要舉辦很多個。四是官方決策舉行的會議培訓,如省委市委確定的對某一層級幹部進行的專業培訓或外出考察,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可通過會議或培訓實現的達標考核,都必須在規定時限內做完。

  對各地政府、各部門召開的各種會議,會議公司應該了解和把握,知道在哪兒開,大致什麼時候開。除了少數官方會議是封閉的、自辦的,多數會議的部分服務需要藉助外力,這就是會議公司所要積極爭取的市場。

  二、延展合作,互利共贏

  當今是一個相互借勢、互利共贏的時代。處理全球事務,需要各國攜手;推動區域發展,必須相互合作;對文旅產業來說,則更強調合作乃至融合發展,如全域旅遊、旅遊+,等等。

  會獎旅遊作為一個與經濟社會發展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大市場,要求會議業者必須有人脈、懂市場、能策劃、會經營,更要善於公關協調、借勢借力,才能把會議不僅辦得像樣兒,還能辦得更專業和有影響。會議公司不是全能的,各有所長、亦有所短,尤其是在議題策劃、項目設計、專家邀請、主持人選配上,必須強化硬實力建設,顯示出功力與專業性。在不少情況下,在自己不太擅長的領域,必須及時延展能力,主動尋求合作,找到過硬的合作夥伴,確保把會議辦好。

  業者要想在會議市場立足,必須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政府部門越來越多地採取對外招標或單一來源採購以開銷大宗的預算經費,成為一個普遍性的現實。如中國旅遊報社2016年就參與了16個省市的26次採購和競標;黑龍江省旅遊委選擇中青旅會展公司、安徽省旅遊局選擇圖秀公司,作為其會議宣傳營銷活動的承辦者。主要因為:一方面政府部門為了轉變職能,要從具體會務瑣事中解脫出來,另一方面為了規避經費使用風險,必須找有實力的會獎公司為其承擔事務性工作。當然,旅遊部門對會議公司的期望和要求也越來越高,選擇的必須是一專多能或有專業背景的合作夥伴,不但能辦會,還得是策劃+辦會+辦展+宣傳+「走賬」等的高手。如果每年都辦的會議和活動,僅委託了一兩年就不再用你了,半數因素是對會議公司的服務不太滿意。

  三、堅守市場,厚積薄發

  會獎旅遊的服務對象比較龐雜,因單位性質不同而對辦會要求不一,如機關與事業單位不同,國企與非國企不同,研究與開拓起來應做具體分析。但有一個共同之處,即普遍存在利益空間小、審批程序複雜、付款周期較長等問題。超過一定金額的會議,就得走單一來源採購或競標,這個環節的競爭非常激烈。要在這個市場立足,就不能因利少而不為,不能幻想一口吃個胖子或一勞永逸,而必須放低身段,從小處著眼,逐步積累,集腋成裘。

  獎勵旅遊是一個政策敏感地帶,主要是政策界限尚不夠具體和明晰,就如同節假日發放福利一樣,工會雖有些原則性規定,但可不可發,發什麼,怎麼發,相當一部分單位都在觀望。因此,會獎公司的畏縮與徘徊是可以理解的,但這一市場又是現實存在的:一是在華的外資企業,每年都獎勵員工旅遊;二是入境旅遊者中的部分境外獎勵團;三是非國有企業或跨國企業,如完美公司組織的7000人赴美國旅遊大團;四是一些企業利用淡季的外出考察、培訓和會議。若想經營這個市場,就必須堅守住,咬定不放鬆,更加有針對性地開拓市場,不斷積累人脈,才能打好基礎。

  獎勵旅遊作為對優秀員工的一種獎勵辦法,具有比獎金和實物更特別的激勵功能,在一些發達國家已普遍實施,我國應該大膽地加以借鑒和學習。2013年國家發布的《國民旅遊休閑綱要》第二(四)條明確提出,「鼓勵企業將安排職工旅遊休閑作為獎勵和福利措施」,但是由於沒有更加具體詳明的政策條文予以支撐,致使在現實操作中,無法區分國家倡導的獎勵旅遊、福利旅遊與黨紀國法嚴打的公費旅遊之界限,致使該項政策徒具空文,即使有經濟實力的企業也不敢去涉足。破解這一難題,亟需有識之士大聲疾呼,也企盼相關部門積極作為,儘快解決政策「懸空」,讓政策福利加緊落地。

  四、把握尺度,穩妥發展

  無論承辦什麼會議,依法合規、安全操辦是底線性要求。從當前辦會的具體實踐看,要想讓會議從籌辦就安全穩妥,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一是審批程序。任何帶有官方背景和需財政經費支付的會議,都需要事先立項和批准,不同規格的會議由不同級別的機關批准。此外,還有每年會議個數的總量控制。因此,會議能不能如期舉辦,既要看申請與批複的時限,也要看是否在總量控制範圍內。省市政府大多希望與部委廳局合辦會議,但能否得以合辦,主要取決於地方政府能否獲得上級批准,即年度會議指標的使用。

  二是主辦單位。由於官辦會議審批程序較嚴,審批規格也在提升,致使有時官辦會議難以如期批下,而情願退而讓媒體或社團作為主辦方。例如,2016年12月在吉林長春舉行的國際冰雪產業博覽會,雖然省委和相關部委局主要領導都出席了,但主辦者並非官方,而是鬆散的區域性的中國冰雪旅遊推廣聯盟。前年在貴州黔西南舉行的國際山地旅遊大會,真正的組織和操辦者是貴州省旅遊局,但在會標和手冊上,卻把中國旅遊報社、同程旅遊網排在了前面,當地認為這會更顯客觀公正和影響力。這類情況在全國其他地方也存在。

  三是辦會要求。在當前形勢下,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的精神,做到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是一個既很現實又特嚴肅的要求。所有花費財政經費的會議和培訓都要受到相應的約束和規範,甚至是國企自籌經費的會議和活動,也要加倍謹慎和留神。主要難點是,具體應注意的那些問題大多因地、因時、因會而不相同,需要預先研究和知悉,不可掉以輕心和想當然。例如,官辦的會議有級別的劃分與規定,一、二、三類會議的審批級別、出席人數都不相同,級別低的部門會議不能邀請地方領導,若幾個會議套開就超出了人數限制;會議可否安排在旅遊景區、可否在高星級飯店舉辦、可否在主席台擺放鮮花、可否吃桌餐和酒水,既非絕對不行,但有諸多的限定,必須預先搞清楚;以酒水為例,有的地方規定會議接待可用當地普通酒類,有的地方則規定中午接待不得飲酒,晚餐可以有啤酒、紅酒,有的地方則規定任何接待都不得供應酒水。此外,像官辦會議的機車乘坐標準、住宿標準、餐飲標準、講課付費標準等,都應該預先了解或及時與當地溝通,以避免無謂的麻煩和風險。

  綜合當前面對的諸多因素和形勢,作為中小會議業者應該耐住寂寞,穩住陣腳,苦練內功,苦熬硬撐。在這個前提下,主動深入研究市場,看清市場空間之所在,才可能找到立錐之居和發展空間。

  作者:高舜禮,中國社會科院旅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摘自2017年1月17日《中國旅遊報》)

  (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三亞大航海會獎旅遊。微博:@李可為-會獎旅遊


推薦閱讀:

行走在澳門 | 藏在奢華賭城後面的迥異小巷,不去會後悔
國內外你都去過哪些良心景點?
瑞典最便宜的旅館,你們敢住么?
2017年,婺源最早開始下雪的地方......
特克斯八卦城沒有紅綠燈?原來被騙了這麼久

TAG: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