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雞平反 | 不做弱雞和辣雞,堂堂正正當只雞

迎新春 辭舊歲

新的一年到來了,

喜愛逛商場的朋友們會發現,

除了折扣,

各大品牌的雞年限定商品已經上市了;

雅詩蘭黛雞年限定粉餅

1981、1993、2005年出生的朋友們,

已經穿好紅色的秋衣秋褲,

戴好開運紅繩和路路通了;

CalvinKlein雞年限定內褲

略有網癮的中老年朋友們,

已經在朋友圈分享

【一定要轉!馬上就刪除了!屬雞的人一定要看的風水建議】了;

街頭巷尾,

已經開始出現

有點兒魔性的雞年玩偶了···

雞年的開頭,和已經過去的猴年一樣,似乎並沒有什麼不同···

但是細心的朋友們可能已經發現了,在十二生肖中,【雞】的存在感實在很低。

論大吉大利,比不上肖龍;論福氣滿堂,比不上肖豬;論親和溫順,比不上肖羊;論前程無憂,比不上肖馬···就連所謂雞年生人該有的「頭腦靈活,思慮很快」,風頭也趕不上生肖猴。

而雞這種動物,近年來時常被用在網路流行的負面辭彙里,比如「弱雞」或「辣雞」,可見大家普遍認為,雞力量薄弱,在生物鏈中地位低下。也可能是大家在中國傳統形容俗語「手無縛雞之力」的耳濡目染下,自然而然認為雞是戰五渣。

影視作品中,以「雞」為主角的大多將雞塑造為膽小怕事的小屌絲形象(雖然最後可能有逆襲),例如《小雞快跑》。雞在概設作品中就更是少見,幾乎極少有涉及到「雞」形象的概設作品或世界觀作品。

可是雞就這麼不受歡迎嗎?

今天我們就將為「雞」平反:雞也有尊嚴,雞也有血淚!當一隻雞又有什麼不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眼前的雞不是雞,你說的雞又是什麼雞】

也許大家對雞的印象一直是:

這樣

這樣

甚至這樣的。

弱小而蠢萌的土帥愛豆,可能說的就是雞了。

雞,從奚從隹。鳥綱雞形目雉科家禽。大家腦海中的「雞」,通常是已經經過馴化飼養的家養雞,但其實雞屬雉科,這層身份就沒有這麼簡單了。

將雞細化為雉雞,可能乍聽起來並不熟悉(甚至不會念這個字···),但稱它的別名「野雞」可能就親民得多(不是用來罵人的哦)。雉雞,又稱野雞、七彩錦雞、山雞等,集肉用、觀賞和藥用於一身的名貴野味珍禽。其營養價值我們就不細說了,公山雞羽毛光澤艷麗、別具特色,觀賞性強,還可以製成羽毛扇、羽毛畫、玩具等工藝品,標本可以提供給教學、科研和展覽用,還可以作為高雅貴重的裝飾品。

山雞

(對不起,放錯了)

山雞

這顏值,就問服氣嗎!

再來說家雞的野生祖先——原雞。家雞在進化中變得蠢萌,但實際上祖先是極其帥氣高冷的。放一張圖感受一下雄性原雞的顏色吧:

紅黃藍,永遠的經典

沒人能在我的BCM里戰勝我

這樣雄赳赳氣昂昂的樣子,是不是就能和童年記憶里的大公雞形象搭上了呢?

而關於童年,大家一定也記得孫悟空齊天大聖形象中或是三國呂布形象中同樣高大威武的翎羽。這類翎羽(又稱雉翎、翎子)在京劇中也十分常見,多見於雄健,英武,扮相很英俊,氣勢很盛的青年角色。實際上就是拿前文提到的野雞尾巴製作而成。

《三國無雙ol》中的呂布

京劇演員史依弘

也有一說,從戰國時趙武靈王起,歷代帝王都用褐馬雞的尾羽裝飾武將的帽盔,稱為「冠」,用以激勵將士,直往赴斗,雖死不置。這種制度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

褐馬雞是馬雞中最為名貴的種類,古稱「鶡」。 《禽經》中記述:「鶡」,毅鳥也。毅不知死。」三國魏詩人曹植在《賦》序中寫道:「之為禽,猛氣,其斗終無勝負,期於必死。」明末張自烈撰的字書《正字通》曰:「鶡」,鳥名,色黃黑而褐,首有毛角,有冠,性愛儕黨,有被侵者,往赴斗,雖死不置。」褐馬雞在繁殖期間為雌雞爭鬥不休,甚至打鬥到對方致死。因此褐馬雞在古代也被作為「武士」的象徵。

褐馬雞

看到這裡,是不是對雞的顏值有了新的認識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國的雞可能跑得就是比較快 | 東西方文化中雞的差異】

比較關心各大品牌雞年限定商品的姑娘們估計已經看到了今年的慘劇(直男們我們就當補補課吧~),2016年猴年限定商品的辣眼睛衝擊力還記憶猶新,雞年限定對於盼望明天會更好的消費者們簡直是當頭棒喝。看著這樣

Longchamp雞年限定背包

這樣

MCM雞年限定掛飾

這樣

阿瑪尼雞年限定高光

的雞年限定,大家在譴責這種公然搶錢行為的同時也發出了來自內心深處的疑問:

「老外們是不是對雞有什麼誤解?」

沒錯,東西方文化中的雞,確實是有很大差異的。

前文已經提到過,雞並不真的是一種乏味弱小的動物。也許80後們還能記得年畫中大公雞的雄風,90後們還看過金雞報曉等連環畫故事,小時候雞雖然不如猴機靈,不如馬帥氣,但也算是家禽界的icon,家裡那隻五彩斑斕的大公雞高傲的樣子還能分分鐘秒殺路邊的野鴨野鵝。但是,可能外國人並不這樣想。

英語中,牛可以是「bull(公牛)」、「ox(公牛)」、「cow(母牛/奶牛)」,而牛肉叫做「beef」;豬叫做「pig」,而豬肉叫做「pork」;而雞一般叫做「chicken」,雞肉也叫做「chicken」···因為對於傻白甜老外來說,雞這種利於烹飪、很容易做出美味、不受宗教限制還量多便宜的動物簡直就是行走的食材!土生土長的中國人看見雞可能還有殘存的「大公雞」意識,而換做一個美國人,看見雞就彷彿看見了高速公路旁綿延不絕的KFC和McDonalds。

就連被稱為「公雞之國」的法蘭西,雞的地位也與食物相關。在不少法國傳統家庭,尤其在鄉村的大家庭里,吃雞是件非常重要的事,需要全家在周末一起享用。其原因為:16世紀的法國國王亨利四世原本出身於法國南部,本是邦國君主的他辛苦打拚當上國王,卻要面對經濟堪憂、人民貧困的爛攤子。廉價的雞肉對於當時的法國人民來說都是奢侈品。因此亨利四世發誓,「要讓農民們每個周末每家鍋里都有一隻雞」。多年後法國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改善,家家戶戶都能吃上雞肉,亨利四世實現了他當初的誓言。為紀念亨利四世,許多法國南方城市還在出售一種叫「亨利四世」的彩色水果糖,不少傳統家庭仍恪守周末吃雞的傳統,「要讓農民們每個周末每家鍋里都有一隻雞」的名言也寫進小學課本,一代代傳承下來。

亨利四世

而在東方傳統文化中,雞作為「動物」卻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能成為十二生肖中唯一的禽類並不是靠走後門哦)。雞是遠古先民最早馴養的家禽,家雞源出於野生的原雞,其馴化歷史至少約4000年,但直到1800年前後雞肉和雞蛋才成為大量生產的商品。

自古以來人類就與雞關係密切。古人認為,金雞報曉,隨著雞鳴之後即是日出,雞是太陽的使者,能夠驅散黑暗,帶來光明。古代帝王大赦天下有時也採取「金雞赦」的形式,即以金雞設於高午之上,表示赦宥。

在民間,古時春節流行在門窗上畫雞求福。漢人東方朔的《占書》上說:「歲正月一日佔雞,二日佔狗,三日佔豬,四日佔羊,五日佔牛,六日佔馬,七日佔人」。六畜日排完了,才輪到初七是人日。這種排序的方法在民間曾有說法是因為人類馴六畜的次序排,雞最先馴養成家禽,所以排在第一位。

同時,雞也被稱為「五德之禽」, 西漢初期,韓嬰在《韓詩外傳》中記載,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後有距能斗,是武德;敵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

而雞的神聖意義在中國創日神話中,雞有幸充當創日第一日所造之物。葉舒憲先生在其《原型數字「七」之謎》中曾寫道,「人日創日神話中第一日所造之雞,表面看是一種動物,在神話思維中卻是某一特定的空間方位——東方的象徵。神話學家們認為,創日神話表達的從混沌到有序,從黑暗到光明的主題,是以初民日常經驗中的東方日出,白晝取代黑夜的自然現象為藍本」。

大家因電視劇而熟悉的「歃血為盟」,古時也大多採用具有司晨和禮儀意義的雄雞之血。

讀書時大家應該也沒少聽父母老師念叨「聞雞起舞」,實際上古人為了學習雞的這種美德,許多家長還為孩子製作了雞鳴枕,寓意金雞報曉、催人早起、珍惜時光、奮起上進等。

新疆尼雅出土的東漢平紋經錦「延年益壽大宜子孫」錦雞鳴枕

不少中國的少數民族對雞都有某種「崇拜」,甚至一些地方重要的風俗都與雞相關。例如土家族有「踢雞」風俗,即踢毽子,春節時,男女青年一起 「踢雞」,一人將「雞」踢起,眾人都去爭接,接到「雞」的人,就可以用草去追打任何人。男女青年往往用草追打自己的意中人。以後「踢雞」就成了談情說愛的媒介;雲南白族則流行「雞米禮」, 是用於嫡親或姻親之間在出生、結婚、蓋房時互送的珍貴禮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是雞,渾身都充滿了藝術細菌】

古往今來的中國藝術大師們,對雞也情有獨鍾。藝術界也一直有「重雞情結」。

司晨報曉 太陽崇拜

雞型器物中,雞彝(亦作「 雞夷 」)出現時間較早,地位較高。據《周禮·春官·司尊彝》記載:「春祠夏禴,祼用雞彝、鳥彝,皆有舟。」這類刻畫有雞形圖飾的酒尊祭器體現了古代人民對於太陽的崇拜。

因雞可驅邪,四川廣漢三星堆(商代晚期)出土的青銅「銅雞」與「扶桑樹」都是當時祭祀祖先的必需之物。

三星堆青銅雞

藝術史中出現更多的雞首壺因壺嘴作雞首狀而得名。是西晉至唐初流行的一種瓷壺。作為魏晉南北朝時期青瓷器的一個重要類別,雞首壺在當時非常流行,反映了人們對於安定生活、繁榮經濟的渴望。

德清窯雞首壺

遼黑釉龍柄雙雞頭壺

鳥負尊形的「天雞尊」更是體現了雞作為「神物」在中國古代的地位。故宮所藏的「清乾隆掐絲琺琅天雞尊」工藝精湛複雜,寓意深厚,是「天雞尊」中的代表。

清乾隆掐絲琺琅天雞尊

去過景德鎮的朋友們,對於「鬥彩雞缸杯」想必非常熟悉。「鬥彩雞缸杯」不足一掌大小,燒制於明代成化時期,因其杯壁上畫有公雞、母雞,故稱雞缸杯。後世仿製品非常多,而去過景德鎮的遊客更是熱愛收藏仿製雞缸杯(也許翻翻家裡就能發現哦)。

明-鬥彩雞缸杯

五德品性 人類讚揚

在書畫方面,中國古代統治階級需要借雞「五德」宣揚和規範子民的道德品性,錦雞形象在中國早期繪畫中多有出現。例如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元代王淵《花竹錦雞圖》和清代郎世寧《錦春圖》。

郎世寧《錦春圖》

王淵《花竹錦雞圖》

雄雞雞冠色澤鮮艷,「冠」與「官」同音,書畫家們也喜愛利用「冠上加官」代指加官進爵,事業有成。也有大師用「雞+雞冠花」的方式表達仕途平順,步步高升。

齊白石《教子加冠》

古人亦有相當一部分的雞題材體現了母雞雛雞的母子之情,體現了和睦慈愛的家庭氛圍。

宋 佚名 《子母雞圖》

明宣宗 《子母雞》

大(雞)吉大利

因雞與「吉」同音,畫家將雄雞立於磐石之上,寓意「室上吉祥」;將雞與荔枝組合,寓意「大吉大利」;雞與牡丹結合,則為「富貴大吉」。各位在春節期間也可以觀察一下收到的利是紅包,也許就能有相關題材組合的展現。(當然也可能是字型諧音「炒雞棒」)

婁師白《大吉大利》

常看TVB與港片的朋友們看到下圖中的碗一定心領神會。

公雞碗

————————————————————————————————————————

【家禽界只有一種戰鬥機,就是我戰鬥雞!】

說了這麼多雞的「神聖意義」,再來談談雞本身的戰鬥力吧。前文中說到,雞在現代人的認知中常常作為「弱小動物」的典型,那麼雞本身是否就真的是個「戰五渣」呢?

答案是大寫的不!

先放一張圖感受一下:

李白《古風》詩云:「路逢鬥雞者,冠蓋何輝赫。鼻息於虹霓,行人皆怵惕。」從北宋年間直到現在,鬥雞都是民間流行的民俗活動。上自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以鬥雞為樂。

宋 李嵩《明皇鬥雞圖》

鬥雞最早見於《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季、郈之雞斗,季氏介其雞,郈氏為之金」,就是說季平子將芥末撒在它的雞翅膀上(或雲以膠漆其羽毛,使之類似鎧甲),郈昭伯在他的雞距紮上金屬刀子。亞洲是鬥雞的發源地,中國的鬥雞歷史非常悠久。長久以來,中國歷代都有史書或詩詞等文學形式記載鬥雞的盛況。甚至古時候有人憑藉高超的馴養鬥雞技巧得到官職。

《鬥雞》

作者:杜甫

鬥雞初賜錦,舞馬既登牀。

簾下宮人出,樓前御柳長。

仙游終一閟,女樂久無香。

寂寞驪山道,清秋草木黃。

雖然鬥雞來源於中國,但在羅馬帝國時期,已有人為了更加刺激的觀賞性與速戰速決的戰鬥狀態,會在鬥雞的腿上(雞距)綁上刀片,以達到競賽中驚心動魄的效果。如剛才的動圖所示,經過一場你死我活的搏鬥之後,兩隻鬥雞中的落敗者必會被割斷脖子,鮮血流盡而死。

這種殘忍的搏鬥方式被某些極端鬥雞愛好者津津樂道,他們依此牟利,並樂在其中。在當代菲律賓,鬥雞最初因代表勇猛與俠氣風靡全國,但隨著市場的發展與鬥雞娛樂的變化,鬥雞逐漸變成了全民性賭博項目。押中鬥雞勝者可帶來大量可觀錢財,另貧窮的人民深陷賭博心態,狂熱地將希望押注在鬥雞身上。

圍觀鬥雞的人群

但這類鬥雞的脾氣心性已在殘酷的成長環境中變得極其暴戾,媒體曾在2011年報道,印度孟加拉邦一隻鬥雞常勝軍因不滿頻繁被逼上場搏鬥,便利用綁在腿上的鋒利刀片割破其主人的喉嚨,將其殺死。

鬥雞會在雞距上縛著利刃作為武器,而雞距本身其實就顯現出了猛禽的特點。

雞距,俗稱雞蹬子,是成年公雞腳腕(踝)內側長出的角質勾子,據說在打鬥時可以當作武器。蹬子連同翎子等,構成公雞的第二性徵。因其所處的位置高於其它四趾,對於平時的走路或找食沒有任何幫助,故而被看作無用之物。

可能大家在生物界,除雞以外,想不到其他動物擁有如此身體特徵。

但也許有朋友會想到:

沒錯,是迅猛龍!

雞距的構造與迅猛龍的前爪構造非常相似。據迅猛龍百科所標註,如同其他的獸腳類恐龍,迅猛龍的第一根腳趾是小型的上爪。但與其它以三根腳趾行走的獸腳類恐龍相比,馳龍科如伶盜龍只依靠後肢的第三,四趾行走(馳龍類都是這樣)。迅猛龍的第二腳趾可以向上收起離開地面,上有大型、鐮刀狀的趾爪,這是它們著名的重要原因,也是馳龍科與傷齒龍科的典型特徵。這些趾爪的外緣長度可達65毫米,是可怕的攻擊武器。

迅猛龍體型不大,在攻擊比自己體型大許多的敵人或獵物時,採取「流氓」式方法,即利用上爪捅開敵人的厚皮放血,隨後利用速度追趕敵人加快放血速度,敵人失血過多,自然倒地而亡。

雖然雞距被看作無用之物,但如果真的被用起來,同樣的打鬥方式,打趴一個成年人不成問題。

如此看來,再叫雞「弱雞」是不合適的哦~!

qr.weibo.cn/g/313obk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2017年過去了,但你不能忘記這些數字

TAG:雞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