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互聯網巨頭湧向金融雲,僅靠體量就能取勝嗎?

  不知從何時起,金融成為雲計算平台眼中不可多得的香餑餑。尤其是在2016年,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等國內一線陣營的雲計算廠商不無開始深耕金融雲,京東、百度、網易等雲計算業務也開始在金融領域動作頻頻。

  一直以來,雲計算雖然在「前沿科技」的光環下誕生、成長,可究其競爭形式,依然是在比拼數據中心的多少、大型企業客戶的數量、彈性擴容能力等,而從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百度雲等一眾互聯網或IT巨頭的背景來看,依靠體量取勝仍是國內乃至全球雲計算市場的競爭法則。

  不過,對於壟斷性和指標性特點明顯,且涵蓋銀行、保險、信託、證券、租賃等錯綜複雜分類的金融行業而言,涉足於此的雲計算玩家們,僅僅依靠體量就能取勝嗎?我們不妨來探討一二。

巨頭混戰金融雲,野心、噱頭還是純粹為了分一杯羹?

  事實上,看好金融雲的絕不止互聯網巨頭們,早在雲計算誕生之初,「生產力雲化」就已成為金融服務行業的發展潮流,國內相關金融機構也紛紛布局金融雲,希望在傳統金融與新興互聯網科技的碰撞中抓住新的機會。 只不過雲計算被視為「水煤電」之類的基礎資源,早早布局雲計算的互聯網和IT巨頭成為金融機構邁不過的一道坎,也是天然的合作夥伴。

  就當前的規模和聲量來看,國內金融雲市場主要分為四大玩家,分別是阿里、騰訊、華為和其他。

  阿里雲可以說是國內最早發力金融領域的雲服務商,在其所列出的服務名單中,不乏中國銀行、廣發銀行、陽光保險、眾安保險、銀河證券、陸金所等知名的金融機構。在服務模式上主要分為兩類,即金融公共雲和金融專有雲,而金融公共雲又分為金融雲和微金融專區。換句話說,撥開市場營銷的外衣,仍在以公有雲、混合雲和私有雲的形式為金融機構提供服務。

  騰訊雲今年在金融領域的表現比較搶眼,其官網上所列舉的服務案例包括了微眾銀行、泰康人壽、廣發證券、安心保險等,客戶質量似乎和阿里雲不相上下。而在服務模式上,騰訊雲分成了三大模式,公有雲、金融專區、金融專有雲,仍然沒有超出雲計算的主流服務模式,更多的是針對不同金融機構的需求增加一些專屬服務,某種程度上滿足了差異化的需求。

  華為雲在金融方面有著硬體提供商的顯著風格,構建了從數據中心、伺服器、存儲到雲操作系統等全套的雲計算基礎設施方案。雖然在公有雲服務上也針對金融機構推出了相關服務,無論是市場營銷還是產品的重心仍在「量身定製」的私有雲服務。另外,憑藉華為在IT市場的影響力,在金融雲方面也積累了上百家金融客戶。

  當然,除了金融雲領域的三巨頭,諸如百度、京東、UCloud等也開始發力金融雲,基本模式和阿里、騰訊等沒有太多差異,在規模上仍處於追趕階段。類如網易雲等2016年加入雲戰場的玩家,也在直播雲、客服雲等領域將金融客戶作為爭取的主要對象。

  除此之外,一些傳統金融機構同運營商或當地IT企業聯合搭建金融雲的情況也比較常見。大部分金融機構所尋求的更多是「生產力雲化」,具體如何「雲化」也會針對自身因素,有著不同的考量。

雲服務的場景化已是趨勢,但金融雲有何不同?

  2016年雲計算市場的一個典型現象就是,玩家們開始針對不同領域提供垂直化的解決方案,也可以視之為雲服務的場景化發展,而金融無疑是其中最為比較火熱的方向。但無論這些金融雲有著怎樣的模式、怎樣的背景,金融行業的一系列「潛規則」都將是決定這場競爭的關鍵因素。

  不難發現,不管是阿里、騰訊還是華為,在其金融雲的合作夥伴中鮮有國有五大行的身影,更多的是地方性、商業性的金融機構。原因不難理解,相對於大型銀行動輒數百萬的系統開發費用,中小型銀行以及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仍然面臨著資金、人力和技術上的短板。也就是說,這部分客戶才是支撐起金融雲龐大市場規模的中間力量,也是金融雲玩家們必須爭取的對象。

  然而不同於其他行業雲的是,金融雲對可用性、安全性的要求更為嚴格,比如說對一個高度可控可信的雲安全體系而言,基礎環境安全、風控與審計、數據安全三者缺一不可。特別是在P2P倒閉潮之後,一行三會的同時發力為金融行業帶來了「史上最嚴金融監管」。以國內首家在雲上通過保監會驗收的保險公司安心保險為例,其總裁鍾誠在做客騰訊雲會客廳接受騰訊雲副總裁曾佳欣採訪時直言將核心系統全部放在騰訊雲上,此外還要考量業務並發性增長、服務能力、敏捷開發等。

  誠然,金融雲對安全性和可用性的苛刻要求,成了這場雲戰爭的核心看點。

  一方面,雲安全體系需要高可用的物理基礎設施和數據中心架構,這對金融機構的IT系統提出了要求和挑戰。雲計算廠商給出的解決方案多是在公有雲服務上提供獨立的數據中心,但核心服務仍是存儲、hadoop計算、結構化數據、負載均衡、防DDoS攻擊等,在技術層面很難拉開太大的差距。當然,上規模的金融機構可以選擇私有雲或者混合雲,在基礎設施上和公有雲進行物理隔離。

  另一方面,雲計算巨頭為了搶奪金融客戶,並沒有止於對「金融雲」概念的包裝,除了災備雲、快速故障恢復、安全合規機房等宣傳之外,提供更多的個性化服務變成了另一發力點。比如騰訊雲在金融解決方案中將金融大數據、反欺詐風控、人臉識別、直播服務等打包在內。同時,包括移動支付、徵信、風控等也是雲計算平台希望輸送給金融機構的獨特優勢。

  可以看出,金融雲的競爭看似花哨卻也很露骨,在解決安全和穩定等剛需的前提下,計算能力、品牌效應才會成為賣點,而一旦核心需求無法得到滿足,所有的優勢都會失去價值。也就意味著,以往將技術、市場、環境作為雲計算競爭標準的時代已經過去,在場景化的趨勢下金融雲的爭奪只是一個契機。

金融雲或將掀起雲計算新的打開方式

  可以肯定的是,2016年雲計算爭奪的焦點之一在金融領域,但作為新一代商業基礎設施,雲計算的野心絕不會止步於此。與此同時,還有越來越多的互聯網新貴、老牌IT企業以及雲計算創業者,甚至一些玩家已經將場景化作為曲線進軍雲計算的戰略選擇。單就金融雲來說,已經給市場帶來了一些啟示。

比如說,雲計算的邊界之分越來越模糊。

  兩年前,雲服務主要分為三類,從下向上依次是IaaS、PaaS和SaaS,每一類服務解決的問題都不一樣,且不同公司的業務劃分相對清晰,比如AWS和Salesforce。但在金融雲的解決方案中,騰訊雲融合了自家15年的安全防護經驗和社交大數據,阿里雲也打破了IaaS和PaaS的邊界。金融、醫療、電商、O2O、政務......雲計算平台推出的行業解決方案越來越豐富,雲計算的邊界就越來越模糊。

再比如,從技術驅動向服務驅動的轉變。

  正如前面所說,在金融雲的競爭中,阿里、騰訊、華為在基礎技術上並沒有表現出太大的差距。早期技術驅動的競爭模式已經不再奏效,這是巨頭的劣勢,也是優勢。劣勢在於,基礎設施方面很容易被新入局這拉近距離,只是規模上還存在距離。優勢在於,互聯網巨頭青睞的平台式、生態式模式迎來新生,騰訊雲和阿里雲在金融雲服務上遠超其他競爭對手的豐富性已經說明了這一點。

  總的來說,雲計算的大市場終究在B端,而企業所需要的恰恰是解決實際問題,並在一定程度上滿足未來發展的需要。金融雲市場的競爭已經說明了這一點,僅僅依靠體量是遠遠不夠的,解決方案應該更貼近業務場景,雲服務的本質是產品的快速落地。

  Alter,互聯網觀察者,長期致力於對智能硬體、雲計算、VR等行業的觀察研究。微信公眾號:spnews


推薦閱讀:

2018最新千鋒教育Linux雲計算架構師+Python運維開發課程學習路線圖
怎麼理解 SAAS 和 PAAS 的區別?
厲害了王堅的《在線》 未來世界還有什麼不能被計算?
將大腦上傳「雲端」
阿里雲新手秘笈包--VPC環境下怎樣配置FTP服務

TAG:雲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