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財有道】張維迎和林毅夫在爭論什麼?有關係國運那麼重要嗎?

(舊文,寫於9月20日)

最近國內學界有場爭論,大家可能多多少少有耳聞。雙方是中文經濟學者中非常知名的兩位,張維迎教授和林毅夫教授,而爭論的點是,中國要不要實行產業政策。

中國產業政策的歷史可以直接追溯到建國後不久模仿蘇聯開展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直至今天,蘇聯已經轟然崩塌十幾年,中國的五年計劃仍在繼續,今天正是十三五計劃的開端。「國家重點發展產業」、「國家重點扶持項目」這些詞從來不絕於耳,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以至於可能很少有人會去思考,產業政策這種方式,是不是真的對經濟發展有利。是的,這裡不是討論某個產業是不是值得扶持,它指向的是中國的發展的根本模式本身。大家平時肯定經常關注樓市、股市,更操心一點的會關注中國經濟發展狀況,但跟經濟發展的模式相比,這些確實只是小問題。就好比說,你要徒步去一個不認識的地方,那走什麼路線才是最大的問題,至於帶什麼裝備、行程中如何分配體力,雖然也很重要,但絕對比不上路線。中國經濟現在處於轉型期,未來的路怎麼走沒有明確的方向,這時候路線至關重要,說它影響國運,確實一點也不過分。

可兩位教授在學術上都是大家, 發言內容自然專業,所以小磕嘗試著用一個類比來讓大家能對這個討論的核心有一個粗淺的認識。我們假設有一家叫中國的公司,現在要決定的是,這個公司要不要定一個明確的目標,指定公司這幾年內在哪個行業領域內發展。

乍一看,這還用問嗎?公司都沒有發展方向,那還怎麼發展?確實,幾乎所有的公司都是這麼想的。但是我要問的問題是,很多優秀的公司,有著出色的員工和管理者,卻還是遭遇了失敗,它們都是怎麼死的呢?很簡單,發展方向錯誤。比如說,之前的諾基亞;比如說,現在的微軟;再比如說,將來的蘋果。這些公司有優秀的過去是因為它們之前選對了方向,但是回答我:再優秀的企業家,能一直看準方向嗎?不能。就算它們一直找最優秀的企業家來當CEO,能避免這個問題嗎?不能。因為創新和新產業發生在哪裡很難預測,而一旦定下了方向,全公司都向這個方向努力都會產生慣性,不光是行為的慣性,還有思維的慣性,會覺得我們都向這裡努力就好,然後忽視別的好的方向,以及忽視目前方向的問題。

但是話又說回來,如果任由公司里的員工自由嘗試各個領域各種模式,不加干預,有沒有問題呢?還是有問題的。因為公司的資源是有限的,過於分散,會造成很多浪費。雖然最後能試出正確的方向,但消耗的時間可能會很多。如果世界上只有這一個公司,那也罷了,但世界上當然不止這一家公司(也不止一個國家),競爭壓力始終存在,所以效率也是不能放棄的。不然,還沒等你慢慢琢磨出來,就已經被競爭對手擠出市場了。

因此這是個兩難——當然了,要輕易能得到答案,就不需要張、林兩位多次爭論了。事實上,這個爭論早已存在,早在上世紀,哈耶克和凱恩斯兩位經濟學大神就在爭論:經濟不佳的時候,到底應該讓市場自己療傷,還是政府下猛葯?張、林兩位的爭論,不過是政府到底應不應該干預市場這個大問題在現在中國的一個翻版。在歷史上,雙方交替佔上風,但截至目前,依然沒有一個一錘定音的結論。即便說,不要兩個極端,最好在中間選一個調和狀態,但中間那條線應該劃在哪裡,實在只能看這個國家的運氣。尤其是在危機時刻,政府從來都是要麼太多,要麼太少,前者的例子歷歷在目,幾年前的四萬億,後者的例子是現在的歐盟。美國算是比較幸運,但有多正確,也很難說。

最後說說小磕自己的觀點吧,僅供參考,並且僅針對目前的中國。現在已經不是我們純粹追趕,能清楚看到方向的時代了,要定產業政策其實是非常困難的,看近二十年來政府制定的產業政策和實際國內產業的發展偏差就很明顯了。在我國,首先由於制定產業政策的都是官員,儘管高層領導人會諮詢專家學者,但是專家和企業家都會受到自己偏好的影響,何況官員們對政績的考慮顯然更重,更不用說上層制定大的政策之後下面制定區域政策的官員遠沒有那麼嚴謹,所以一開始出錯的概率就不小。接下來在政策實行中,由於缺乏監督力量,當然也就沒有動力去認真貫徹並且跟蹤修正。結果是,很多政策淪為形式和浪費,比如現在遍地開花的創業園,更嚴重的則變成套取國家政策優惠和補貼的工具,從之前的光伏到現在的新能源汽車莫不如是。結果是,制定產業政策理論上的好處沒享受到多少,壞處卻只有更多。所以,其實目前我國不是很適合制定產業政策,如果非要制定,也得先解決上面兩個問題。

這篇寫的過程中想到了大量的案例和理論,但是解釋清楚要花至少多一倍的篇幅……只好算了。把要點附在這裡,大家有興趣自己了解吧。

公司決策者執迷於既定方向的失敗案例:IBM在1980年代明明開創了PC卻仍然只關注大型機市場造成的失敗。類似的有摩托羅拉、諾基亞、AOL、雅虎、惠普、戴爾、微軟、任天堂、索尼,等等。

公司決策者選對(或者說堵對)方向成功的案例:蘋果2000年代的i系列,騰訊的微信。

既定方向又有自由度的案例:Google允許工程師用20%的時間研究與目前工作無關的項目,後來產生了很多重要的產品,比如google map,google now等——雖然牆內用不了。但這也佐證了,即便給員工自由,項目的成功還需要公司的資源和政策,換而言之,基礎設施。對國家也是一樣。

不連續性、思維遮蔽效應。尋租。後發劣勢。

推薦閱讀:

《吉林報告》全文下載鏈接以及作者對有關評論的簡短回應
為什麼產業政策註定會失敗
如何評價林毅夫?
如何看待文章《不止林毅夫被圍毆,他的同行一個都跑不了》?
中國學者為什麼難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TAG:產業政策 | 張維迎 | 林毅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