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化、低俗化下的網路新詞亟待規範

網路新鮮詞語的爆發,時刻的在刷新著各類論壇熱度。創造出一個個 「熱詞」的神話。其中一些貶義詞,如:逗比、撿肥皂、明明病、綠茶婊、上天台、100塊都不給我、草泥馬等。有人認為「網路語言,單就表現形式和表現力來看,在相當程度上是對傳統『規範』語言的顛覆和『革命』。有些網路流行語可以說非常有創意,但大多具有詼諧性、調侃性、惡搞性等特點。現在的年輕人更喜歡追求新鮮感,想通過對語言的創新使用來體現自己個性、風格,但如果過度求新,會產消極影響。」然而,部分的創新卻在娛樂化和低俗化,透過網路,出現在人們的日常口頭語言中。

由於網民年輕化、學歷高等化,知識水平較高,思維活躍,對新鮮事物的接受度高,富有極強的創造力。將諧音、方言詞和舊詞革新轉化,最大限度地在網路上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性,創造出一個個網路熱詞。他們總是能結合時下熱點,敏銳的從網路語音、視頻中發現樂趣。比如前幾天廣西南寧一小伙因為失戀在網路上發了段視頻,表達自己被分手後的心情,其中南寧口音版的普通話,讓原本想表達的「難受,想哭,本來今天,高高興興,你為什麼要說這種話?難受,想哭,在這裡,第一次,為一個女孩子這麼想哭,難受。你為什麼要說這種話,丟我一個人在這裡,想哭,難受,在這裡,想哭」意思卻因為方言口音問題諧音成「香菇」、「難瘦」而被調侃。這一調侃,又成就了兩新興熱詞,並且刷爆微信朋友圈。這是進步了還是惡搞呢?不能否認一點的是:網路在利用南寧小伙的情感失意進行肆意惡搞和調侃。

網路語言快速發展,部分新興詞語被娛樂化和低俗化。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陳眾議說:「語言是民族文化的基石,但是,我們自己的語言卻正在面臨巨大的挑戰。在全球化背景下,語言被快速地雜交化、卡通化、低俗化。民族語言如果消失了,傳統也會隨之消失。」

近日,教育部、國家語委發布《國家語言文字事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提出「加快語言文字法制化、規範化、標準化、信息化建設,提高國民語言能力,構建和諧健康的語言生活」。指導思想明確指出:加快語言文字法制化、規範化、標準化、信息化建設,提高國民語言能力,構建和諧健康的語言生活,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與綜合國力相適應的語言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社會的文明進步,除了勞動生產力的進步外,國民思想進步在網路中也能側面體現。網路不良熱詞的出現和抵制,關乎互聯網的未來和社會的穩定。和諧與民主的社會是由稱職公民組成的,需要公民提高文化素養,提升審美趣味。網路與現實只是一步之遙,如果網民在現實社會中是富有文化底蘊、格調清新的人,在互聯網上也不會是粗俗不堪。網路中的不文明習慣,很容易帶到現實生活中來,形成社會不文明因素之一,而凈化網路語音的呼聲出現,也是社會主流所趨。言論自由,在文明面前是站不住立場的,保護語言文明就是保護傳統,這是個永恆的話題。增強網路語言健康的導向,正確的引導網路語言健康發展,除了網民自律外,還需立法規範。網路的蓬勃發展,也成就了一些不稱職的媒體,嘩眾取寵的去炒作不具備典型意義的新聞事件和熱詞,對不良網路熱詞的出現起到了一定的負面作用。整治網路語言,規範網路用語,任重道遠。

推薦閱讀:

社交的尺度——社交齋戒報告全程實錄
我們鑲嵌在巨大的社會網路上
Arxiv網路科學論文摘要12篇(2018-03-06)
調查報告:34%的美國Z世代年輕人正在遠離社交網路
機器也要搞社交網路?AI+機器社交網路——這家公司欲讓智能物聯網成真

TAG:網路語言 | 精神文明建設 | 社交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