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過載時代如何做到深入思考

如果你讀過蘋果第一代的宣傳冊,你會發現大標題寫著『簡約是複雜的終極形式』。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你第一次接觸某個問題的時候會覺得它很簡單,因為你對它一無所知。等到你真正理解了這個問題,你會想出很多複雜的解決方案,因為它的確錯綜複雜。大多數人止步於此。但有少數人會繼續在午夜裡冥思苦想,最終理解問題背後的深層規律,找出簡潔優雅的解決方案。但是,能走到這一步的人太過罕見。

— Steve Jobs

互聯網和智能手機越來越普及, 為我們的我們的日常生活/學習/工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獲取信息的成本變得極為便宜, 我們的生活中基本已經不能離開了手機, 甚至有人提及了手機是人器官的一個組成部分了. 但是互聯網和手機等ICT技術給我們帶來了便利的同時, 也帶來了一些問題.

我們的信息很多, 但是系統性的知識很少. 瀏覽很多, 但是高質量的閱讀很少. 我們使用微信很多, 但是高質量的對話卻很少. 我們的生活中總是被各種在線軟體打斷, 新一代的e時代青年發現在這個扁平化信息世界中,越來越難以專註於一個問題之中. 我們總是在 一個鏈接跳轉到另外一個鏈接之中, 一遍又一遍的刷著朋友圈, 渴望一個有一個信息刺激, 但是又無法深入問題之中. 我們究竟是怎麼回事? 直到最近幾天 讀了一本歐洲工商學院教授寫書 慢思考-大腦超載時代的思考學. 才對這個問題有了一個深入的理解. 書籍的具體信息可以參考豆瓣鏈接: 慢思考:大腦超載時代的思考學

在這個扁平的世界裡為什麼我們反而需要真正的思考?

當今世界的工作可以分為兩種,高認知工作(腦力工作)與低認知工作(體力工作). 腦力工作者不同於一般的體力工作者,其工作需要非常集中精力與思考, 高認知工作者需要大量的獨立和深入思考, 需要大量大腦前額的參與工作. 高認知工作職位比如,學者, 作家, 企業家, 工程師. 藝術家等. 如果希望持久的創造力,進行高水平的認知工作,必須要有持久與專註的工作習慣作為依託.

在當今世界,純粹的「無腦」勞動正在消失。在某種程度上,我們每個人都是腦力勞動者,我們的成功也取決於腦力勞動的質量。

從大腦結構來說, 人的大腦擁有三套負責認知、決策的腦系統,分別是反射腦、思考腦和存儲腦。反射腦快而原始,它自發而無意識地處理問題。思考腦慢而成熟,它會消耗大量能量,而且很容易疲勞。還有時刻等待空閑的存儲腦,它負責存儲信息和激發創意。

所以, 高認知工作更多需要思考腦的參與. 那麼如今的這種信息社會會對我們的思考腦工作會什麼影響了? 思考腦的特點:

  • 無法並行處理多個工作任務,基本可以看做是 串列處理器
  • 多個任務的切換會造成效率降低
  • 極度消耗能量(血糖), 需要損耗意志力來進行

思考腦的這個結構, 造成了我們的目前ICT技術的使用不當, 會對於我們高質量的思考和工作造成影響.

造成無法深度思考和學習的原因

高節奏的城市工作, 團隊的工作形式, 異常發達的通信工具, 會對於我們的深度思考造成一系列的問題, 主要表現四個方面:

  • 總是在線
  • 多任務處理
  • 缺乏睡眠
  • 面對持續的低壓力困擾

總是在線

在資訊豐富的世界裡,信息的充沛意味著其他東西的匱乏:信息會消耗資源,這些資源會隨著信息的極大豐富轉而成為稀缺物品。我們進一步探尋,信息消耗的是什麼資源?答案顯而易見:接收者的注意力。 ——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1916—2001),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為什麼總是在線會對我們的思考和工作造成影響? 總是在線將會給我們帶來直接的衝擊就是 過量的信息衝擊, 不論信息是否重要, 我們都要面對. 導致了我們信息接收很多, 思考很少, 知識很少.

另外, 過多的碎片信息會佔用了我們過多的大腦空間, 讓我們無法騰出『內存空間』給我們思考使用. 同時, 面對這些過量信息, 我們大腦一直要處理決策, 而對於這些過量信息的處理決策,會不斷消耗大腦能量,造成大腦疲勞.

多任務並行效率低下

之前提到的思考腦的本質,無法處理多任務並行處理. 不論是 多任務的並行的情況, 還是在多任務頻繁的切換情況下,均會導致我們的思考低下, 出現問題.

睡眠不足

睡眠不足會導致大腦思考能力迅速下降. 睡眠期間是富有創意的存儲腦的黃金時段。是要維持最佳的思考能力,充足的睡眠真的不可或缺. 現代人由於越來越多的貪戀收集信息, 導致不斷的人為拖延入睡時間.

持續的低水平壓力

適當的壓力會激發人的動力和潛力,從而有更加優異的表現. 若是它們長期處於較高的水平,就會損傷我們的身體,帶來慢性高血壓、肌肉緊張、心率過快、高凝血水平等問題,還會抑制免疫系統。持續的低水平壓力,會造成身體一直處於緊繃狀態.

間歇性的壓力才是健康的壓力。間隔期應該足夠長、足夠頻繁,好讓體內的壓力激素逐漸消退,讓身體得到放鬆.

為什麼我們難以離線?

  • 從根本上說,臉書用戶的動機有三種:(1)窺視他人生活;(2)為自己創造一個有特色的身份;(3)滿足內心的自戀傾向。」

  • 不斷檢查社交媒體比檢查郵箱更糟糕,因為它會帶來額外的問題:社交媒體會催生「身份焦慮」,讓你感覺更加孤獨、悲慘。而所謂的「身份焦慮」,基本上就是「嫉妒」的學術委婉說法。考慮到人人都只會發布生活中有趣、正面的東西,你會感覺自己的生活不如別人的豐富,所以你對生活的滿意度會下降。千真萬確,你越沉迷於臉書,那麼你在現實中的真實朋友就越少,與人相處的時間也越少,而且你會越發相信,誰都比你過得幸福。如果你能在不同的情況下見到大量真人,你就會以更加真實的角度看待他們的生活。所以你會一直尋找下去,形成惡性循環:你越頻繁地查看臉書,就越無法滿足,感覺越不快樂、越孤獨;於是你就更需要小小的興奮感,因此你更加頻繁地檢查臉書,變得更加不快樂……

我們該如何在扁平化的信息社會中深度思考?

面對上面的一系列問題, 提出了四種有效的方法來解決上門的四種問題:

  • 徹底離線
  • 批量處理
  • 恢復正常的睡眠模式
  • 正確面對壓力

方法一: 徹底離線

解決總是在線的最重要的辦法是徹底離線——抽出固定的不受打擾的時間,來完成專註的工作和對話。具體你可以這樣做:

- 首先,請找出一天中你的思考腦表現最好的時間段- 第二個收效極大的方案是,在周日的晚上抽出20分鐘徹底離線,用於計劃一周的工作,確定最重要的任務是哪些,安排在什麼時間去做,並確保每一天都有充足的安靜時間。- 每天請抽出10分鐘來安排第二天的事情,時間不應晚於睡前一小時。- 長按四秒鐘,它就會進入保護大腦模式,- 是閱讀艱深的文本,請把它列印出來,在老式的紙張上閱讀,而且要徹底離線。

方法二: 批量處理

合理安排任務的基本原則非常簡單:盡一切可能減少切換次數。如何減少切換次數, 我們可以使用批量處理方法. 一次集中處理一個主題的任務序列, 減少大腦上下文的切換工作.

同時選擇批量處理的任務,得首先安排任務的優先順序, 可以採用 艾森豪威爾原理帕累托定理進行任務優先順序安排.

具體表現:

  • 艾森豪威爾原理
    • 通過四象限制定自己的時間優先順序, 重點處理 重要不緊急的事情, 每天通過這種事情執行
  • 帕累托定理
    • 20%的投入帶來80%的效果
    • 累積帕累托定理, 持續的帕累托定理

引入系統化的批量處理*,要大幅提高智力生產力,這是最重要的方法,尤其是在非常規性的工作中

* 一次完成一個任務,或者相對完整的一部分,拒絕所有干擾* 把密切相關的任務劃分到同一批次* 把不相關的任務、郵件和瑣事丟到一個批次里* 準備好在家裡處理的批次* 每次批量處理結束後,好好休息一下

恢復正常的睡眠模式

面對睡眠不足,那麼我們唯一的方法就是 恢復我們祖先一直採用的 正常的睡眠模式 - 『該睡的時候就去睡』.杜絕因為手機電子產品,導致的故意延遲晚上的入睡時間.對於我們如何更好睡眠,可以採取一些方法:

  • 設定兩個就寢鬧鐘
    • 你應該設定1號就寢鬧鐘,提醒你至少提前1小時(最好提前1.5~2小時)徹底離線,而2號鬧鐘則設在睡前1小時,好提醒你開始睡前流程。
  • 每天在同樣的時間就寢、起床,包括周末。
  • 如果你需要在周末補覺,請提前一會兒上床,而不是晚起,這樣對睡眠模式和生物鐘的干擾更小
  • 為了恢復健康睡眠,你應該保證自己的床只用於睡覺和性行為。
  • 最好不要用手機當鬧鐘,也不要把手機放在床邊,甚至根本別把它拿進卧室。
  • 睡前喝一杯 「喝杯熱牛奶」
  • 請勿在睡前6~8小時內攝入任何刺激性飲料
  • 白天盡量多動動。如果疲勞的只有你的大腦
  • 睡前2~3小時內請勿鍛煉,讓身體有時間代謝
  • 在床邊放一個筆記本,記下所有好主意和可能有的憂慮。買一支帶LED燈的筆,以免吵醒你的伴侶。
  • 如果晚上保證正常的睡眠, 白天是不需要小睡和打盹的. 小睡切勿超過20分鐘. 如果不想小睡就不用小睡.

正確面對壓力

持續處於低壓力狀態不是好的狀態,現在的學術名次叫這個為 亞健康狀態. 對耐壓能力有重大影響的基本態度包括:是否將挑戰看作成長發展的機會,遇到重大事件時的基本感覺,對工作和家庭角色的投入程度,是否擁有明確的優先順序和清晰、現實的目標。

正確的做法:

拒絕香煙,注意體重,健康飲食,保持良好的睡眠,不依賴興奮劑、咖啡因或鎮靜劑,對工作滿意,保持良好的幽默感,懂得並實踐優秀的放鬆技巧,控制酒精攝入,注意計劃截止日期。

總結

高認知工作,需要在於持久的/專註的/無干擾模式下的思考, 我們通過 專註單一任務,保持充足睡眠, 遠離在線干擾, 達到一種禪的境界吧.

該吃飯的時候吃飯, 該睡覺的時候睡覺, 改工作到時候工作

-----------------------------------------------------------------------------------------------------

學習思維導圖


推薦閱讀:

系統化的學習方法包括什麼
第3篇:平時學的好,大考總失利,是修鍊不夠,還是心理問題?
比「反覆學習」記憶效果更好!「交互交錯學習」法,讓人瞠目的實效!
我們為什麼要辦環球記憶錦標賽?答案竟然是......
如何像競技運動員一樣保持最佳狀態

TAG:互聯網 | 高效工作 | 高效學習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