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明星片酬太高,礙你屁事

央視點名提到《如懿傳》兩主演霍建華、周迅拿走1.5億片酬,批評《致青春2》《幻城》等片的演員無法拯救本身質量不高的劇,廣電總局也提出:堅決遏制天價片酬和明星炫富問題。

有人說,央視管的不應該,我卻不以為然。央視本來就是管天管地,管老百姓拉屎放屁啊,憑什麼不能管明星片酬。切~

其實,這不是廣電第一次操心明星掙多少錢了。片酬過高的問題最早在2014年就被提出來過,當時有媒體稱,廣電總局將出台明星限薪令,對演員片酬進行限制。聯想到當時,周迅出演《紅高粱》的片酬才3000萬,兩年後的今天時間就狂漲了3倍多,難怪廣電又眼紅了。

但在我看來,所謂的限薪令,就是一個笑話。我今天就是來給你潑冷水的。

- 1 -

天價片酬最直接的,就是引發一波仇富心理。

仇富,眼熟吧,打開微博朋友圈,哪都不缺少這種人。

許多網民看到片酬表都驚呆了,去年買了個表,明星憑什麼賺這麼多!短輒一兩個月,多輒一年半載,拍一部片一部劇竟能坐收上億。

錢都被這群戲子賺了,國將不國。

這可是上億啊,很多人賺十輩子都不一定能賺到。絕大多數的上市公司老闆、頂級藝術家,頂尖的科學家、醫學家、教育家,都無法企及的收入。一群憑著臉蛋身材,很多甚至還談不上有演技的俊男靚女,為人類做了什麼貢獻,有什麼資格這樣瘋狂掘金?

在這裡,為他們的中學經濟課老師感到悲哀。

明星開出天價,還有人搶著埋單,這是經濟學裡最基本的供求關係原理啊。交易雙方都覺得值,就是好買賣。你可以選擇200塊的站街女,你也可以嗨20000的有百度百科的外圍女。你可以選擇kfc,也可以選全聚德,這不是一個道理嗎?

還是拿《如懿傳》為例,霍建華周迅拿走的1.5億,跟這部電視劇累計近15億的銷售收入(《如懿傳》共90集,騰訊視頻單集900萬,江蘇衛視和東方衛視各單集300萬,再加上二三輪播出和海外版權,總收入有望達到15億)一比,就是非常划算的投資了,但是我覺得收入遠遠不止15億,加上廣告植入和一些周邊開發,總收入30億也有可能。這筆巨款最終由最終大批坐在電視機、電腦和手機屏幕前的觀眾,看著眼前飄過的廣告為形式回饋,所有人各取所需,誰都覺得值,沒人覺得受了委屈。

既然如此,片酬高,關你屁事?

- 2 -

天價片酬話題甚囂塵上,也有投資方跳出來喊明星太貴,哭訴用不起,這就更可笑了。請明星的目的是什麼,當然是為了賺錢(不會有哪個片方認為明星越多的影視劇藝術含量越高吧)。

《如懿傳》如果沒有周迅霍建華,還能賣到15億嗎?或者,10億?8億?1.5億的片酬,換來的是數倍的回報,這樣的好買賣,誰不喜歡?加上這樣炒作之後的廣告溢價,關注度倍增,這個片酬就顯得更少了好不好。

這裡不妨引用我最愛的黃曉明黃生接受採訪時說的話:「這個片酬不是明星自己決定的,而是市場決定的。一部電視劇如果利潤能夠達到成本的一倍甚至1.5倍,大明星、大編劇、大導演的成本是不是會變高?我沒有權利說要一個很高的片酬,然後投資方還被逼給我。投資方都是衡量測算之後覺得明星值這個價錢才會出錢。」

所以,說明星坐地起價毫無道理可言。

作為片方,你覺得這個價錢不值,大可以不用ta啊。用了又嫌貴,打完飛機喊空虛,把項目虧本的原因推到明星身上,那隻能說明,你是個不合格的商人,連賬都算不好。

- 3 -

還有影視幕後人員抱怨:明星的高片酬,壓縮了原本屬於他們的收入。有人還舉出影視產業更為成熟的美國和韓國,那裡的演員片酬一般僅占製作費用的10%到30%,而我們一部片把50%-70%的製作費都給了明星。

OK,這倒是說到了一些點子上。

不過這種現象的源頭是什麼?

是中國觀眾太看重明星效應,只要有大明星加盟就願意買單,導致製片方只肯在明星身上花大錢,給技術工種就十分吝嗇。

但是,這是限制明星片酬能解決的嗎?明星片酬是降低了,但他們對公眾的吸引力並沒有降低,在整個商業計劃里的吸金比例也沒有變,那麼,以賺錢為目的的投資方,有什麼理由把多出來的錢給技術工種呢?結果,富的不那麼富了,窮的還是那麼窮,這是你們願意看到的結果嗎?我擔心的是,你把明星身上省下來的錢放腰包,也不見得會去花在技術上吧。

- 4 -

天價片酬,固然跟觀眾一味追捧明星有關,但也不能全賴觀眾。廣大觀眾看不到精彩的故事,出色的攝影,養眼的美工,犀利的台詞,壯觀的特效,這才退而求其次,更多把注意力放在顏值上。

簡言之,製作部門的無能,脫不了干係。

前不久《幻城》幕後特效公司的吐槽式爆料,就讓人震驚。人氣鼎沸的一線熱門劇尚且如此,可見整個華語影視製作領域,是多麼缺乏管理和規範,多麼混亂不堪。

廣電總局只想著限制明星薪水,就相當於某人臉上長了痘,只是用化妝品去掩蓋痘的存在,而不是吃藥和調理生活方式來消炎降火,是典型的治表不治里。廣電總局的任務,是讓觀眾看到更多的好作品,與其操心明星掙多少錢,不如想法多培養些人才,讓影視工業加速進步。

- 5 -

還有人擔憂,明星片酬越來越高,胃口越來越大會摧毀整個影視行業,那更是杞人憂天的笑話了。

還是得拿發達國家來當例子。國外明星也有超高片酬,自從90年代金·凱瑞,茱莉亞·羅伯茨等一群A級大腕開創了2000萬俱樂部後,巨星又開始從票房分紅抽成,單槍匹馬一部片拿下1億美金+的收入非常常見。

比如阿湯哥2006年拍《碟中諜3》,霸王條款各種分紅,自己坐收7500萬美金,留給東家派拉蒙最後不到100萬(我的天哪!)。最近,他又因片酬跟派拉蒙談不攏,導致《碟中諜6》開拍延期,這份說唯我獨尊的生猛彪炳,哪是國內小鮮肉能比的。

但好萊塢的經驗也告訴我們,沒有誰的片酬可以永遠瘋漲。新世紀初,史泰龍,莎朗·斯通等曾經的一線巨星,都已經過氣,但他們不肯降低身價,於是成了有價無市,好多年沒片拍,或者只能客串一些小製作。

後來怎麼辦?

當然是降價啊。

央視也點名指出,《幻城》、《致青春2》等,雖然有天價片酬明星支撐,但商業收益皆不盡如人意,明星也無法拯救本身質量不高的影視劇。可見,片酬的泡沫已經夠大了,投資分配的不均衡也已經受到了市場的衝擊,遲早會自行調整過來,完全不勞廣電費心。

- 6 -

最後退一步說,即便明星、投資方都願意配合限薪令,無法執行的另一原因還在於,這玩意兒根本不能量化有沒有!

如何判斷一個明星該拿多少片酬呢?根據一部片一部劇的總投資百分比嗎?根據ta個人的表演經驗、獎盃數量、影帝影后的頭銜嗎?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怎麼立標準,都會有人大呼不公平。

想來想去,還是讓觀眾用腳投票吧——誰在搜索引擎的條目、微博的粉絲數更多,在社交網站的話題榜排名更靠前,在視頻網站的點播率更高,誰就能拿更高的片酬。

聽起來夠公平了吧。

但是,咦,這樣一來,不是又繞回人氣決定片酬的基本規律了嗎?那些已存在的天價片酬,一個都不會少,一分都不會減。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已經替你們做出一切決定了。

與其限明星的片酬,不如限制一下每個月上映的國產爛片吧。

大部分時間很酷,偶爾精神錯亂,微信公眾號【電影通緝令】(bbmovie),不如我們從電影來過


推薦閱讀:

沈夢辰早年經歷如何?
薛之謙事件是什麼事?
曾志偉在娛樂圈為什麼有這麼高的人氣和人緣?
伊能靜駐顏有術靠的是什麼?
為什麼說熊青春的扮演者萬茜在知乎回答問題是炒作?

TAG:明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