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行業多頭借貸現象普遍
日前在上海舉辦的第六屆上海新金融年會暨第三屆互聯網金融外灘峰會上,芝麻信用總經理胡滔用數據披露消費金融、互聯網金融行業多頭借貸現象非常普遍,引發市場高度關注。
最新的芝麻信用數據顯示,11%的P2P類消費金融用戶最近6個月在互聯網渠道向10家及10家以上的機構申請過貸款;持牌消費金融或銀行線上信用卡有3%~4%的用戶在10家及10家以上的機構申請過貸款。同時,申請消費信貸的人群不穩定因素也有很多。據統計,18%的申請人在最近12個月曾用3個或者3個以上的手機號,30%的申請人最近12個月穩定活動縣級區域個數在3個或者3個以上。此外,在為互聯網金融企業提供服務中,芝麻信用通過大數據發現,消費金融、互聯網金融公司的壞賬損失超過50%來源於欺詐,身份冒用類欺詐佔比最高,其次是團伙欺詐,其餘的還有賬戶盜用、惡意違約等。如某互聯網消費信貸公司在開展業務的第一周竟在申請人群中發現有近70%的疑似團伙欺詐申請。
有業內專家表示,在互聯網金融整治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P2P公司將資金募集從個人端轉向公司端或私人銀行客戶。但放貸端仍以個人為主,這對消費金融及互聯網金融公司的風控問題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因此,風控問題成為互聯網金融機構生死存亡的關鍵所在,以開放的心態採用多種形式構建適合自身的風控體系,將是消費金融公司、互聯網金融公司等的必然選擇。
資料顯示,早在去年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就建立了互聯網金融風險信息共享系統,旨在提升P2P網貸行業的整體風險控制能力。京東則聯合騰訊等11家機構發起互聯網金融安全聯盟,共享欺詐中介、套現商家和違法個人等三類負面清單。而通過與第三方徵信機構合作、共享風險名單等加大聯防聯控、懲戒力度,成為越來越多互聯網金融公司的選擇。如芝麻信用已經推出包括反欺詐信息驗證、行業關注名單等在內的消費金融、互聯網金融風控解決方案,搭建起芝麻信用商戶服務平台,面向消費金融、優質P2P、互聯網金融公司全面開放。
「通過和最高法院、合作機構等的聯動,向用戶披露相關逾期信息和負面信息,而且失信者、欺詐者不能申請消費信貸等信用服務。」胡滔說。據統計,收到負面信息披露的用戶還款率為未收到披露用戶的1.6倍。據了解,芝麻信用公測期間已經幫助合作夥伴識別各類互聯網金融欺詐行為超過850萬人次,較好地控制了違約逾期金額比率和逾期人數比率等,幫助商家降低了風險,提升了經營效率。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