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 中國藝術市場的未來從上海開始
中國國內首個以古今中外的優秀女性藝術家為主題的展覽——她們:國際女性藝術特展,近日在上海拉開帷幕。她們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她們橫跨了十多個世紀,匯聚在上海。如今的上海越來越重視文化藝術的發展,由一個經濟大都市漸漸轉向文化都市,今天就讓我們從上海出發,來看上海的本土藝術發展。
上海本土藝術發展
近年來,隨著文化體制的不斷推進,文化產業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熱點所在,而上海是中國的金融中心,是國家對外開放的窗口,在發展本土藝術上也有著自身的特點和優勢。
2016年1月27至2016年5月2日,路易威登基金會於法國巴黎舉辦展覽「本土:變革中的中國藝術家」,在展廳1號、2號、3號呈現12位來自中國大陸的、不同代際的藝術家作品。本次展覽的核心概念為「本土」——就中國當代藝術而言,該術語並不指向「民族性」,而意指對話的概念,試圖就身份認同的普遍性、爭議性話題反思所謂的「地域性」與「全球性」。
談到本土,上海的本土藝術發展在近兩年可謂是實現了向北京看齊的時代,從展覽到藝博會,上海藝術市場已經在漸漸趕超。據相關數據顯示: 2014年時,上海藝術品市場交易總體規模就達到95.47億,由一級市場畫廊業成交額10億元,二級市場拍賣行的66.56億元,藝術博覽會現場成交額的5億元,藝術品進出口貿易總額13.91億元共同構成。
畫廊方面,2014年上海新增畫廊數量達到80多家,上海畫廊總量佔全國畫廊總數的10%,從2009年至2014年,上海畫廊數量呈現遞增趨勢和年輕化趨勢;藝術園區方面,在原有的M50、紅坊等基礎上,西岸文化走廊的落成將會使上海成為與巴黎左岸、倫敦南岸比肩的獨具魅力的城市文化新地標;美術館方面,從較早期的MOCA、喜瑪拉雅美術館到後來的外灘美術館、震旦,以及這兩年以破竹之勢發展的龍美術館,上海私人美術館的建設已然成為藝術市場的焦點之一。
而同樣發展迅速,被認為是焦點的還有上海的藝博會。2015年,「上海當代」「ART021」「西岸藝博會」與「上海藝博會」一同組成了上海藝博會陣營的高中低全方位搭配。雖然「上海當代」曾在2013年停辦一年,但依然無法動搖上海作為藝博會市場的主戰場地位。2013年,「ART021」以黑馬之勢填補了「上海當代」的空檔。從第一屆29家參展商至去年33家左右,再到2015年的75家參展商,不難看出這位後起之秀的實力。數據顯示,2015年的上海各大藝博會觀眾總數已經突破50萬人次大關,而成交數據儘管來源不一,但超過10億元成為業內普遍認可的數字。
從市場規模和市場消費上看,上海的本土藝術在當今這個藝術市場趨於平淡的狀態下仍在蓬勃發展。生於上海的藝術家
問及上海的本土藝術家有誰,首先能想到的就是剛宣布被英國泰勒畫廊代理的藝術家丁乙和學生朋友非常崇拜的藝術批評家陳丹青了。
1953年生於上海的陳丹青,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1970年—1978年輾轉贛南、蘇北農村插隊落戶,其間自習繪畫,是當時頗有名氣的「知青畫家」。《西藏組畫》作為陳丹青的代表性作品,被公認為是中國寫實油畫自前蘇聯影響轉向溯源歐洲傳統的轉折與發軔。
陳丹青曾說,當時我覺得可以擺脫蘇聯的那一套畫法,要像米勒、柯羅、庫爾貝那樣去畫,畫得小一點、樸素一點,法國鄉村畫展對我影響很大。這時,我的上海「基因」也起了作用:我少年時代的開口奶其實就是民國上海遺留的老派歐洲繪畫。雖然陳丹青已漸漸用批評家的身份取代他本身的藝術家身份,但其作品一直在拍賣場上有不俗的表現。2007年,作品《牧羊人》以3584萬高價成交;2011年《進城之三》以2300萬成交。2012年,中國嘉德的秋拍上,曾為清華大學90周年校慶所作的《國學研究院》以2070萬成交,成為遭遇「寒流」的內地當代油畫市場的一大亮點。
而另一位同樣在上海出生和發展至今的藝術家——丁乙,畢業於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現為上海市工藝美術學校老師。1962年出生的丁乙從80年代以來就一直描繪十字或米字格,他從極簡主義的藝術觀念出發,將重複性的勞作和無意識的心理體驗凝結在畫布上。他從色彩,筆觸,材料質地等多方面在這一單純的主題上發展出了一套豐富的表現方式。抽象繪畫在上海被認為有所發展和成就,跟丁乙的努力是分不開的。抽象的表象背後是藝術理念的自覺和獨立精神的追求,這也符合上海的文化性格。
拍賣場上,他的作品直到2000年的中國嘉德春拍才有首次拍賣;而其第一個成交紀錄則出現在2006年3月紐約蘇富比的亞洲現代藝術專場首拍,他1997年創作的《十字》以2.64萬美元成交;到2008年春拍,其2007年作《十示》在北京保利以112萬元成交,成為其第一件百萬元級的作品;在2011年春拍的香港蘇富比尤倫斯收藏專場中,其參加過「後89」大展的1990年作《十示》則拍出1746萬港元的個人紀錄。上海的本土藝術家作品一直以來都離不開上海的本土文化的影響,同時他們的存在也為上海的本土藝術帶去了價值與活力。
▲ 丁乙《十示》,1990年
上海藏家成主力軍
事實上,上海歷來就有中國收藏半壁江山之稱,解放前的上海收藏家個個如雷貫耳.據了解,目前在上海收藏家協會註冊的在冊會員達4000人左右,顯然這是一支十分龐大的收藏隊伍。不得不承認,上海的本土藏家為上海的藝術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2015年11月9日,美國紐約,佳士得「藝術家的繆斯」晚間特拍在紐約洛克菲勒中心舉槌。作為紐約佳士得2015年秋拍最重頭的展品,拍前最受矚目的義大利藝術家莫迪里阿尼作於1917—1918年的《側卧的裸女》以1.2億美元估價上拍,成交價達到170,405,000美元,約合人民幣10.84億元,創造了莫迪里阿尼作品拍賣新紀錄,也使這幅畫躋身世界第二高價藝術品。據雅昌藝術網證實,買家為上海藏家劉益謙。之前,他曾以2.8億元購買了明成化鬥彩雞缸杯、以3.48億元拍下明永樂唐卡等轟動高價藝術品。收藏界的神仙眷侶,劉益謙和王微夫婦素來就以「任性」著稱,2016年4月5日,劉益謙便以2.4億港元,加傭金2.7億港元(約合2.25億人民幣)競拍成功張大千晚年巨作《桃源圖》。除了大手筆的收藏藝術品外,私人美術館也是劉益謙夫婦熱衷的事業,現今位於上海市的龍美術館便是由他們夫婦二人成立。
▲ 莫迪里阿尼《側卧的裸女》
作為另一位上海本土收藏家,如今,徐友才已近耄耋之年,從上世紀50年代起涉足收藏,收藏至今已逾六十載,他收藏最多的品種為玉石、翡翠、象牙雕等擺件。實際上,在上海收藏界徐友才因為收藏玉石的品質和數量,而被稱為玉石類專家。這為徐友才帶來一筆相當龐大的財富,而作為愛好收藏的徐友才並未將收藏作為商業手段,這與劉益謙和現今的藝術收藏家是有區別的。
不同代際的藏家正從不同的方面推動上海的藝術發展,使其與20世紀60年代到80年逐漸取得全球藝術話語權的紐約可比較,當時雷奧·卡斯特里這樣的藝術贊助人和交易商推動了賈斯培·瓊斯、羅伊·利希滕斯坦等一代波普藝術家走向主流,並影響了美國乃至全球的藝術市場。或許在這場只有極少數人能夠實現財富夢想的藝術圈裡,藝術圈「上海灘」的故事似乎才剛剛開始。而本土收藏家也將成為未來上海藝術市場發展的推動力量。
上海將是藝術金融重心
在藝術市場上,北京與上海一直存在著競爭。上海是國內最早嘗試文物藝術品拍賣的城市,雖然也是中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城市之一,但由於上海的文物資源有限,收藏文化的歷史比較短,中國傳統文物的收藏群體也比北京小,所以上海的文物藝術品拍賣就遠遠的落到了北京的後面。然而現今,上海作為中國的金融中心,以其經濟發展的優勢,表現有目共睹。
隨著藝術品金融化的發展,上海無疑會是這顆巨大果實的孕育籃。在人們對藝術金融不看好的數年裡,上海卻對藝術金融進行了沉穩的探索。2014年,上海舉辦了一系列以藝術金融為主要討論話題的論壇,包括上海自貿區舉辦的藝術金融論壇、上海國際收藏論壇有關藝術金融的討論等等。這些論壇的舉辦反映了業界對藝術金融的關注度,是有利於其發展的大環境。
目前,上海自貿區已建成並投入使用,據稱截至2014年10月,已經有3000多件國內外藝術精品進出庫。近年來,有多家銀行開始嘗試推出藝術金融業務,例如位於上海自貿區的農業銀行自貿區支行、中國工商銀行、山東濰坊銀行等對此業務都有所嘗試。在上海多家銀行已經或計劃建立文化藝術支行或開展相應的專項業務。而上海銀行已經將藝術品質押融資列為正規業務,並已成功完成數筆貸款。由此看來,上海未來在發展本土藝術文化上,在互聯網加上藝術金融的雙雙配合下,必將有更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
▲《2014中國藝術品金融研究報告》發布會在上海自貿區舉行結論
上海依託經濟的快速發展,吸引無數資本湧入。如今他正在轉型成為如北京,甚至如紐約一般的藝術重心。無論是這幾年的發展表現,還是藏家、本土藝術家的實力,以及上海本身的金融背景,都將是為上海擁有國際藝術市場的話語權的基礎。未來的上海將更注重藝術金融的發展,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就能看到這一目標的實現。
歡迎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藝術市場通訊》,《藝術市場通訊》主要面向藝術機構、收藏機構、藝術家、藏家、投資人、藝術從業者、藝術愛好者、藝術媒體人等等。我們致力:藝術市場深度觀察,業內操手專家視角;游弋學術與商業之間,追逐財富與藝術的共贏;助力藝術機構與市場參與者,研判市場大勢,提示交易風險。
推薦閱讀:
※【長篇專著】如何進行股票市場投資——15.第5章 財富積累的秘密
※【聲明】創作聲明
※莘榮集團:加強金融市場監管有利中國經濟深發展
※穩定金融市場豈能依靠嚴控輿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