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微課中如何找到你要的內容——知識採集和分類的關鍵

——廣州嘉鴻 劉靜

關於課程研發,我們首先考慮的是如何進行知識的採集和分類。在微課的製作中尤其如此。

顧名思義,微課,首先是微,指時間較短(無論是圖文、視頻還是H5),這是其第一個特性,5到10分鐘。

微課的第二個特點,就是非常聚焦,雖然是碎片化的學習,但知識點是聚集的,並且知識點應該講透徹,微而不碎。

第三個特點,是具有一定節奏,就是非常飽滿的、充實和動感的體驗。這是微課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在這短短五到十分鐘的時間你傳遞給學員的信息一定是非常充實的,才會有好的學習體驗。

當然微課需要明確的受眾和實際的需求,這也是我們做微課的目的。

我們通過前面簡短的分享了解了什麼是微課,和微課的一些特點。接下來我們來學習我們具體怎麼去製作微課。

如何做微課?我們強調了微課的特點,短小、微而不碎、飽滿充實。那麼我們在製作微課的時候就要考慮進去,我們認為製作微課要抓住三大關鍵點:就是直接、快速和互動。

第一個問題,微課製作為什麼要直接,因為微課的一個特點是時間短,所以我們要直奔主題、講述乾貨。

第二個問題:微課為什麼要快速?因為在互聯網時代,知識是日新月異的,信息會過時和淹沒。如果我們要趁315推出一個關於打假的微課,那我的速度一定要快,過了315這個時間點,意義就不大了,所以我們製作要快速。

那麼快速製作微課,我們需要知道並利用一些工具和好的方法快速開發微課。這也是我們今天在這裡講述微課製作的主要原因。

那最後一個要點:微課為什麼要強調互動?因為我們開始有聊到微課它是一個節奏感非常強、用戶體驗非常豐富的。所以這個互動不在於形式的互動,而是在於你思考的方式,有沒有引起學員的共鳴,有沒有讓學員參與到,然後內容是不是貼近工作,讓學員跟你產生共鳴。

接下來我們分享如何找到你所想要的內容,也就是知識的整理和分類。我們簡稱為:找內容。

找內容為三部分,選定主題後要擬好題目,接著把素材找齊並確定結構;做課件又分為四步,首先是確定找的這些素材到底適合什麼樣的形式,然後我們的課件是面向用戶的,那我們要依據用戶的特點來定風格,風格定好後我們把課件的內容精心編排到每一頁或每一幀中,把內容排好後最後做美化。以上就是製作微課的七個步驟。

大家在提到做微課其實都可能忽略第一個環節而是直接進入第二個環節,這樣在做起微課時會相對比較辛苦,因為你的思路還沒有理清、結構還未定,這樣做著就會花費很多時間在排內容和美化上,這樣其實做了很多無用功,所以我們建議按照以上七個步驟有條不紊地進行。

如果大家對找內容非常熟練的話可以相對壓縮這個時間,但還是不能省略。因為我們之前做過一個項目,發現很多講師手頭上的素材不是少,而是非常非常多的,他認為素材多就可以信手拈來。沒錯,素材多可以信手拈來講一門半天甚至一天的課程,但是一門微課的話,那你一定要去精鍊裡面的內容,這個精鍊的過程對初學製作微課的人來說,要求還是蠻高的。

我們其實是難以取捨,並不知道哪個內容才是,我覺得貌似每個內容都適合這個主題,都是非常有用的,但真正在用時我們會發現我們需要一定程度的取捨,我們如何進行取捨呢?這就是我們今天分享第一個環節找內容。針對微課,我們該如何找內容。

我們分享一個關鍵詞,就是萃取,萃取就是精鍊的表達,我們如何快速有效萃取乾貨呢,我們分為三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是擬題目,有了題目我們才好去按照這個題目來選素材。為什麼要先說題目這回事兒呢,其實我們很多時候微課是要解決一個具體問題的,所以他可能是我們在以往一個大課中間的一個很小的一部分。所以這個題目都是些我們可以理解為中心思想或是解決問題的核心點。

擬完題目以後接下來我們就是按照這個題目的中心思想去把我所需要的素材進行加工和整理,整理素材的關鍵詞就是萃取和精鍊。把素材找完以後我們要按照素材來把結構確定下來。後面我會給大家分享我們的兩種常用的結構。

所以找內容就分為三部分:擬題目、找素材、定結構。

從找題目開始我們就要緊緊圍繞著關鍵詞萃取進行。擬題我們要找痛點、找共鳴。尤其是這次活動是給定三個專業賽場、九大主題的,所以我們要分析同樣一個問題,大家是怎麼看的,最關心的是什麼,最解決大家實際工作難點的是什麼。這在題目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點。

當然會有學員問我如果一開始沒想好題目就開始做了,那不能回頭再整理這個題目嗎?

這種過程其實實際上不是你沒找好題目,只能說沒起好名字。其實你已經把整個課程核心要解決的問題已經想好了,只是後期再去想怎樣讓取名更貼近一點,這個放在後面是沒有問題的。

這裡我們要提倡迭代開發。例如針對一個題目我想了一個比較通俗的名字,譬如《成本預算的幾種方式》,但我後來在完成部分或全部內容時,再對這個名字進行梳理,在原來基礎上琢磨,變成《預算管理委員會來了——成本預算的管理模式》。

做好這個題目的一些分析以後,最後我們需要做一個是否為好題目的簡單判斷,有兩個標準:準確和生動。準確是指我一看這個題目就知道它的內容和目的。生動就是比較形象傳神、一目了然,讓學員有學習的慾望。

什麼叫更加準確?舉個例子,有個微課的題目叫《4G產品的銷售方法》。這個就是不夠準確的,因為我還是不知道到底要怎麼銷售這個4G產品。所以我們可以把題目改成《4G產品就是這樣賣——顧問式銷售》,那這個就叫做準確了。

以上我們介紹了如何找一個貼合微課的題目,接下來我們就要根據這個題目的中心思想來找素材了。並不是所有內容都適合做微課的,我們來看一下。什麼樣的內容最適合做微課?一般來講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簡單的知識點或原理。

第二類,是一些清晰的任務或是操作。比如《如何用微製作工具製作精美的H5課程》等的課程。

第三類,就是實用的經驗和案例分享。

我們確定好適用的素材以後,就要想如何萃取這個內容。我們認為,萃取的方法就是分類!這裡還可以藉助一些專業的工具來分類,我會推薦思維導圖和金字塔原理。

首先,我們可以將目前手頭上的素材進行歸類和劃分,同時用思維導圖的結構進行一些合併和整理。

在進一步梳理內容的時候可以用excel表格,然後分欄目的把萃取的一些關鍵詞還有關鍵的內容的放進去,按照這一個架構的把它豐滿起來。

我們把這些素材都進行梳理後呢,來看一看,判斷一下我們找的這個素材是否符合我們的中心思想,邏輯是否合理?那就利用金字塔原理做一個簡單的講個判斷。金字塔原理相對來說還是蠻容易理解的,如何檢驗呢?就是圍繞一個總的中心思想下面會有些分論點,然後判定你找的這些論據是否支持你的論點即可。

那我們擬定了題目也找好了素材,最後就剩下結構的問題了。剛才我們在梳理的時候就順便把這個結構也一併做出來了,其實很多工作在做熟練以後,它是一併完成的。但還是要在這裡介紹一下結構!為什麼我們的微課需要結構,因為沒有結構會顯得你的邏輯不夠嚴謹。用金字塔原理來檢驗的時候可能會發現你的論點和論據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只有當有一個清晰的脈絡時才能讓微課變得節奏感強、體驗豐富;記住你所講述的知識,並且能夠跟你產生一些共鳴。

我們認為常見的有兩種結構:要素型和流程型。就拿剛才這樣的一個案例來分析,我們進行了素材的分析和整理後把這門課程的分了三個內容:解釋了我們是誰?我們做了什麼?和一些應用案例。這種結構就是符合第一種要素型結構的,也稱為WHY-WHAT—HOW黃金三環。

要素型地結構還有很多種,包括矩陣結構,如SWOT分析等。接下來,我們介紹下流程型地結構。那流程型的會有哪一些呢?流程型通常的是按時間順序、因果順序或是操作順序來做。例如熔纖操作這種類型的課程。先分析的操作的步驟,然後按照流程的順序來做。

下面,我貼一個簡單的圖讓大家參考一下常見的課件結構。

這時內訓師可能會心想:「那我做一個微課還需要這麼多繁瑣的過程,好會不會很難?」其實我想在這裡跟大家分享:所有課程的精髓都是通過這樣一步步的進行萃取得來的。可能我們是在順思路的過程里覺得稍微繁瑣一點點,但實際上在你在找素材的時候,每個人其實都是有自己的一些邏輯的,我們只是把這些邏輯量化:第一步,擬題目,第二步,找素材,第三步,是要把這個素材和題目之間的這個架構定清楚。那這樣我們才會做好一個內容的梳理和整理工作。那在找素材的過程中間,我們也分享了一些工具,思維導圖或是一些表格,然後再用金字塔原理來進行結構的驗證。經過這三個步驟以後,我們就可以清晰並且快速的找到您所要的內容和素材。


推薦閱讀:

發一波乾貨:如何使用「微課大師」錄製微課?
如何製作一堂高質量的微課?

TAG:微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