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變得更理性?
《萬萬沒想到:如何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讀書筆記
有一個問題是這樣的,為什麼很多妓女在性交易中提供不戴套服務?經濟學家給出的答案是——划算。首先不是她們不懂關於艾滋病的科普,而是因為她們比一般人更了解艾滋病——她們在長期的「工作」中做出了理性的計算。安全套是妓女一個重要的講價手段。經濟學家計算,墨西哥妓女平均每損失一年的健康生命,可以額外獲得一萬五千美元,相當於她年收入的五倍。五年收入換一年生命,這就是墨西哥妓女健康風險的價值。
很多我們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有時用經濟學家的眼光去看,就會得到合理的解答。
相比墨西哥妓女,中國煤礦工人很可能拿不到這個價。所謂「健康無價」,其實是不可能的。我們每一次出行都冒著交通事故的風險,但我們還是決定冒這個險。所以對待健康和工作的正確態度,不是一味地強調某一端,而是需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合理計算。
這就引出了今天要講的關鍵詞「計算」,對應的英文是「trade-off」,是一種取捨思維,計算思維,即理工科思維。
如何來定義理工科思維,我們可以從它對應的思維入手。文人思維,或者叫「常識思維」、「傳統智慧思維」,這種思維的人思考問題的時候是從經驗出發,從傳統的智慧出發(傳統智慧,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加爾布雷斯的解釋是,通常指那些雖然沒有確鑿的證據,但卻因為有錢有勢的人普遍使用,結果就為公眾所接受為真理的說法。《魔鬼經濟學》),比如你問他如何看待計劃生育,他會回答計劃生育不但不美簡直還滅絕人性,再問他如何看待有機農業,他肯定說,有機農業好啊,綠色環保無農藥,要大力提倡。
同樣是上面的兩個問題,可是如果用理工科思維來看的話,情形會怎麼樣呢?
1,從社會角度看,人口膨脹會導致災難。歷史上,很多國家因為人口太多而發生生產和社會退化,18世紀日本甚至連牛馬都不用了,什麼都必須用人,甚至打仗都不用槍炮,直接回到原始狀態。
2,有機農藥上的藥品殘餘不一定更少,而且如果考慮到有機農業的低產量,其生產一單位食物所消耗的水和地都比化肥農業高很多,綜合起來的結果是有機農業更破壞環境。在沒有化肥的時代,人類養活不了很多人口。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再怎麼大聲疾呼有機農業也沒用。根據2012年斯坦福大學的研究者發表在《內醫學年鑒》的一份針對過去幾十年兩百多項研究的總結報告指出,有機食物甚至並不比普通食物更健康。
通過以上的對比,我想我們大概知道了理工科思維的含義:就是決絕主管臆斷和經驗判斷,一切回歸到實驗數據和客觀事實上來。
那麼如何有意識地鍛煉理工科思維呢?
首先,自然是要儘可能地破除文人思維,避免犯一些典型的思維誤區。
我們容易犯的一個思維誤區是確認偏誤(comfirmation bias),如果你已經開始相信一個東西了,那麼你就會主動找能夠增強這種相信的信息,乃至不顧事實。
舉例來說,方舟子大戰韓寒,陣營雙方都使用各種手段來證明韓寒的確有代筆或者的確沒有代筆。有誰看到過有人說本陣營的論文不夠嚴謹嗎?如果我反對一個結論而你支持,那麼當我看一篇支持這個結論的論文就會不自覺地用更高的標準去看,就會認為這個論文不行,而你,因為支持這個觀點,則會認為這個論文很好——如此一來,我不就認為你是弱智了嗎?於是兩個陣營都會認為對方是弱智。這一切都可以在潛意識發生。
典型的有星座-性格分析。《未來亂語》(future babble)講了一個有意思的實驗。實驗者給每個受試學生髮一套性格測試題讓他們做,然後說根據每個人的答案給其各自分析出來一份「性格概況」,讓學生評價這個概況描寫的準不準。結果,學生們紛紛表示這個說的就是自己。而事實是所有人拿到的「性格概況」都是完全一樣的!人們更願意看到說的更自己一樣的地方,並忽略不一樣的地方。
第二個,「損失厭惡」。這方面的實驗案例數不勝數,實驗人員遞給受試者50美元,受試者有兩個選擇:一是賭一把,賭局的概率是有40%的機會可以把50美元都拿走,60%的機會一分錢都拿不到;第二是選擇不賭,直接拿走其中的20美元。實驗結果是大多數人選擇直接拿走20元走人,只有42%的人選擇冒險。但是如果實驗人員把第二個選擇換個等價的說法:直接損失30美元,儘管實際條件完全不變,卻有高達62%的人選擇冒險。典型的損失厭惡。
懂一點概率知識。
為什麼需要懂概率論的知識?---現在的社會比過去複雜得多,其中有大量的不確定性。是否理解概率,直接決定了一個人的「開化」程度。當不懂概率的人大驚小怪的時候,懂概率的人可以淡定自若。
1, 隨機
2, 誤差
3, 賭徒謬誤
4, 在沒有規律的地方發現規律
5, 小數定律
二、如何科學地勵志?
現在已經有了一些科學的勵志書,它們不再依賴名人軼事,而是藉助實驗和統計。只有當你的理論具有普遍意義,你的成功才可以被複制。
有一個勵志理論最近似乎成熟了,那就是「意志力」。羅伊·鮑邁斯特和約翰·提爾內《意志力》(willpower)有一項研究,它對大學生的三十多項品質進行了統計,發現其中絕大多數對學習成績幾乎沒有影響。真正能左右成績的品質只有一個:自控實驗表明,意志力其實是一種生理機能。它就像人的肌肉一樣每次使用都需要消耗能量,而且用多了會疲憊。
做選擇會消耗意志力!!!這就是為什麼在我們意志力薄弱的時候不願意主動做選擇的原因。商家會利用這個「決策疲勞」原理來誘使客戶多消費。
冒險也需要意志力!!!
善於自控的人會延遲滿足自己的需求【延遲滿足需求實驗】
美女會降低男人的意志力!!!
有什麼手段減少或增強意志力?
---好習慣
---自我監控,在房間里放一面鏡子。記賬,記日記,記錄時間
---做自己不習慣做的事。習慣右手,就刻意練左手;強迫自己說的每一句話都必須是書面語的完整句子,不得出現俚語、省略語和髒話。
怎樣成為某一領域的頂尖高手?
答案是刻意練習。練習的方法不好,練再多的時間也不可能成為大師。
2006年,一本九百多頁的論文合集,《劍橋專業知識與專家技能手冊》出版。
此書匯總了多位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系統地分析了各個領域內專家的訓練方法,並於神經科學及認知科學最新研究成果相結合,對這些方法的機制進行了科學的解釋。
這是研究怎樣練成天才的里程碑式著作,此書直接引領了後來的一系列暢銷書的出現,包括格拉德威爾的《異類》,科爾文《哪來的天才》科伊爾《天才的秘碼》等。
這套統一的練習方法,就是「刻意練習」。
首次提出這個概念的是佛羅里達大學心理學家安德斯·埃里克森。
對「刻意練習」的解讀可以總結為以下四點:
1,只在「學習區」練習。【熟練和暫時無法學會和理解這兩者的中間】
2,把訓練的內容分成有針對性的小塊,對每一小塊進行重複練習;
3,在整個練習過程中,隨時能獲得有效的反饋;
4,練習時注意力必須高度集中。
大部分人誤以為科學研究的突破只要用足夠多的汗水就能換取到,而把大好的時光花費在自己根本不懂的項目上。【很多民間科學民工就是這樣,拋妻棄子去搞什麼科學】
中國足球水平差,媒體上會出現一些複雜的分析:把失敗歸結於中國人的素質,中國的整個體制,甚至是傳統文化。這時候成功就變得複雜,為了能在世界盃上贏兩場球,居然需要整個中華民族進行一次反思。【反過來說是一種懶惰的簡單的行為,統統歸到中國傳統文化上去就行了,這個借口多完美,不容易受到攻擊】
就事論事就行了。想贏球研究足球就好了。
我國學人還往往過分強調功夫在詩外這句陸遊的名言,認為提升綜合素質是一個人成為任何領域高手的關鍵。
真正提升我們水平的不是文化,不是藝術,不是哲學,不是制度,不是自虐,而是刻意練習。
俄羅斯女子網球;
中國乒乓球;
美國籃球;
……
這些國家的這個項目的水平全球領先,其根本原因在於這些國家已經掌握了一套科學的訓練方法,而且該國能找到足夠多的人來接受這種訓練方法,以至於可以批量生產優秀的運動員。
更進一步,哪怕你這個國家並不擅長這個項目,只要有一名教練掌握了科學的訓練方法,他就可以帶出頂尖高手。比如中國並不是花樣滑冰的傳統強國,而這項運動甚至根本就沒有群眾基礎。相比之下,美國的很多孩子從小就學,而且是父母花錢請教練讓孩子學。然而中國卻出現了申雪、趙宏博、龐清、佟健這樣世界頂級高手,他們在奧運會上摘金奪銀。這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教練姚濱一個人的功勞。
心理學家把人的知識和技能分為層層嵌套的三個圓形區域:最內一層是舒適區,是我們已經熟練掌握的各種技能;最外一層是「恐慌區」,是我們暫時無法學會的技能,二者中間則是「學習區」
人們的主要精力都被放在一些駕輕就熟的事情上,就算離開舒適區,也不會在那裡待太久。
年齡越大的人群中,人和人的思想差別就越大。任何一個看過邁克·華萊士「談笑風生」的人都會對這位八九十歲的老人言語中的機鋒所折服,而有些人到了八十歲智力就退化到了8歲。這就是不斷學習的重要性。
真正的職業高手,絕對不會允許自己「自動化」--一直呆在舒適區,因為他們沒有舒適區!一旦他們發現自己對一項技術的掌握已經可以了,他們就會立即進入下一項更難的項目。
我國的高考制度其實是鼓勵自動化,因為考題的難度上限,一個學生反覆練習的結果就是對解題的「自動化」。他本該把時間用在學習更高級的東西上去。
扎克伯格脫離舒適區的做法是每年給自己設定一個新目標來測試自己的自制力。
2009年是每個工作日戴領帶;
2010年是學習中文;
2011年是只吃自己殺死的動物;
2012年是重新開始寫代碼;
2013年是每天認識一個新朋友;
2014年是每天寫個表示感謝的便條;
2015年是每兩周讀一本新書,而且向他的粉絲們推薦;
2016年是自己動手編碼實現智能個人助手和跑365英里。
【我的2016目標,每兩周寫一篇讀書筆記】
刻意練習的方法:
一
基礎訓練(掌握套路)
如何1秒鐘記住下面的詞語
山州 吳男 十鉤 不收 帶兒 取關 何五
重新排列組合: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人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絕非是零散的信息和隨意的動作,它們大多具有某種「結構」,這些結構就是套路。
短期記憶---類似於電腦的內存,是指人腦在同一時刻能夠處理的事情的個數。一般來說,我們只能同時應付四個東西。跟智商有關,很難通過訓練得到提高
長期記憶---類似於計算機硬碟,但比硬碟高級的多。長期記憶並不是雜亂無章、隨便存儲的,它是以神經網路的形式運作,必須通過訓練才能存儲,而且具有高度的結構性。心理學家把這種結構成為「塊」(chunks)
人的技能,取決於這兩種工作記憶。
專家做的事情,就是使用有限的短期記憶,去調動幾乎無限的長期工作記憶。
而刻意練習,就是在大腦中建立長期工作記憶的過程。
對於腦力工作者來說,水平的高低關鍵看掌握的套路的多少。【泡妞也是有套路的,掌握的套路越多,成功率越高。】
以量取勝的套路通常是容易掌握的。但是有些套路,比如那些非純腦力勞動的專業技能,想要掌握就沒有那麼容易了。比如彈鋼琴和競技體育,需要協調調動的肌肉和腦神經元實在太多了。即使你看明白了他們的動作,你也不能立即學會。
人腦到底怎麼掌握一個技能的?
理論一:神經元的作用。完成一個動作需要激發很多個神經元,如果這個動作被反覆做,那麼這些神經元就會被反覆地一起激發。而神經元有個特點,就是如果經常被一起激發,它們最終就會連在一起。每個特定技能需要調動的神經元不同,不同技能的人的大腦中就形成了不同的網路機構。
理論二:這一派認為神經元的連接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則是包裹在神經元伸出去的神經纖維(軸突)外面的一層髓磷脂組成的膜:髓鞘。如果我們把神經元想成元器件,那麼神經纖維就是連接元器件的導線,而髓鞘則相當於包在導線外面的膠皮。這樣用膠皮把電線包起來防止電脈衝外泄,能夠使得信號被傳輸地更強,更快,更準確。當我們正確地練習時,髓鞘就會越包越厚,每多一層都意味著更高的準確度和更快的速度。髓鞘,把小道變成高速公路。
如此以來,高手與普通人就有了本質的區別。高手擁有長期訓練獲得特殊神經腦結構,他的一舉一動可能都帶著不一般氣質,連眼神都與眾不同,簡直是用特殊材料製成的人。練習,是對人體的改造。
二
基本功
用什麼方法才能迅速地把技能套路「長」在身上呢?關鍵在於兩點:
1,必須進行大量的重複訓練(切分成一小塊一小塊來練習,重複一萬遍)
2,訓練必須有高度的針對性(必須一切從實際需要出發,明確每次訓練要完成的目標)【大學裡學的很多東西幾乎沒有針對性】
【害羞是可以通過可以訓練改變的,溝通技能也是可以通過訓練提高的】
三
隨時獲得反饋immediate feedback
人在很多情況下會高估自己的 知識。我們以為自己知道,其實不知道。我們以為把書上的知識點理解透了,但是一測試發現並沒有真正理解。
沒有測驗,你的知識知識幻覺!
我們需要旁觀者指出我們自己注意不到的錯誤。
光有反饋還不行,反饋還必須得有「即時性」。
老師、教練的作用,就是即時提供反饋
學徒制的科學性【BD培訓中講到一個方法:你說他聽,你說他看,他說你聽,他說你看。意思就是你演示一遍給實習生看,然後讓他模仿你做一遍】
美國的基礎教育受到很多詬病,但美國的研究生制度卻毫無疑問是世界最好的。這個制度正是學徒制。【在企業中就應該推廣學徒制】
酷:能過專註地干一件事情才是最酷的。
觀眾在看紀錄片的時候疲勞周期只有8分鐘。【網上學習視頻最好是切分成8分鐘一段】
高水平的運動員上場不是為了跟對方球員交朋友,也不是為了展現自己的精神面貌,甚至也不是為了打出賞心悅目的比賽。他們上場就是想贏!
比賽第一,友誼第二!
四
自我監督【最有效的監督是別人,別人來設置deadline】
1,2009年,攝影師麥克勞林看過《異類》這本書之後,決心辭職,練習一萬小時,成為職業高爾夫球手。他把自己的練習過程全程公布在網上,這樣任何人都可以監督他
2,中國年輕作家彭縈也在搞一個類似的一萬小時倒計時,她每年在博客公布自己的進度總結。
總結:
理工科思維和文人思維的區別
如何鍛煉理工科思維,避免一些思維誤區
·用科學的方法來勵志
·意志力是一種機能,可以通過鍛煉提升
·刻意練習是成功的捷徑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