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酷專訪 | 宋博淵:思考感動的構造 創造感動的藝術
他用設計不斷創造出感動的藝術,他就是陳宋品牌設計顧問合伙人/創意總監,深圳平面設計協會(SGDA)副主席宋博淵。
他說,設計是一種看待文化與生活的視角和方式;旅日學習生活十載後,他將設計喻為一棵樹,他說,樹的成長離不開根植的沃土,也離不開吐故納新;師從大師田名網敬一與佐藤淳,他不斷思考藝術表現與設計再現的議題,逐漸充實著自己的設計價值觀;如今的他以多重身份致力於當代設計的研究,與陳紹華搭檔完成了深圳設計周、GDC17等一系列品牌形象推廣,他用設計不斷創造出感動的藝術,他就是陳宋品牌設計顧問合伙人/創意總監,深圳平面設計協會(SGDA)副主席宋博淵。跟隨站酷網一同走進他的藝術空間。
專訪人物簡介
宋博淵,陳宋品牌設計顧問 合伙人/創意總監;日本京都造型藝術大學/藝術學碩士;深圳平面設計協會(SGDA)副主席。
旅日學習生活十載,留學日本京都造型藝術大學,師從世界著名藝術大師田名網敬一先生、佐藤淳先生,先後獲設計藝術學士學位與碩士學位,作品在海內外榮獲諸多獎項。致力於品牌設計、包裝設計、創意商業模式的探索與研究,曾服務於日本、香港、國內眾多大型品牌,以多重身份致力於當代設計的研究、實踐與推廣。
獎項
中國靳埭強設計獎 銅獎+優異獎+入選獎;寧波國際海報雙年展優異獎;中國靳埭強設計獎 優異獎入選獎;日本富山國際海報三年展2009 作品入選;中國國際海報雙年展2009 作品入選;GDC09 平面設計在中國 銅獎+優異獎等等。
策展
遊走 混沌界 —— 田名網敬一之異想世界
日本視覺藝術大師田名網敬一藝術中國展
專訪正文
站酷網:請簡單介紹一下自己,為什麼會選擇走上設計這條路?你對設計最初的認識是什麼?
宋博淵:學生時代發現自己對生活中美的東西會比較在意,親戚從香港寄回來的信封、卡片、小禮物,或許起到對審美的喚起與啟蒙,漸漸的我意識到對設計產生了興趣。1999年到日本留學,進入到一個完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周邊的建築、產品、廣告都讓我感受到「設計」對文化、生活、商業產生著巨大影響與推動力,也決意報考日本京都造形藝術大學,學習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在學校完成了本碩所有科目的學習,獲得了對設計的專業理解與訓練,也就此走上設計之路。
我的整個校園生活都圍繞日本文化古都「京都」展開著,這個城市不缺繁華,卻也保留了日本傳統的美學文化。因而在最初,我認為「設計是一種看待文化與生活的視角和方式」,如何藉由自身的理解與加工,構建與呈現文化的品質與魅力,獲得社會大眾的認同與追隨,令我思考良多。
站酷網:旅日學習生活數十載,你認為日本的設計水平與日本的教育體系或是教育理念之間是否存在某些關聯性?你從日本設計教育中得到最深的一條感悟是什麼?
宋博淵:旅日學習工作生活的十年,幫助我漸漸形成了自己的設計價值觀,它讓我終身受益。我們可以看到,日本的文化發展沒有明顯的斷層,沒有「革命性的否定與照搬」。日本文化、社會制度與生活方式在近代史上受到的比較大的衝擊有兩次:一次是明治維新,一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兩次衝擊都源於西方文化觀念的刺激,這種衝擊加速了日本文化對西方現代社會體系的包容與吸納。但因為「明治維新」與「二戰後的民主化進程」都沒有徹底否定千百年來的傳統,因而,我們看到在日本社會改良過程中,文化所受到的影響都是漸進式的、融合式的。
伴隨近代日本百年的發展,日本文化對「東西融合」慢慢咀嚼吸收、吐故納新。日本的教育體系與教育理念也如此,客觀、理性的逐步接受著西方的觀念與影響,在傳統中尋找值得保留的價值,努力創造「和而不同」。設計是根植於社會制度、經濟與文化發展之上的一種東西,這些對設計而言,既是「因」又是「果」,所以我們不可能把他單獨剝離出來看待。因此在日本的設計教育中,我們感受到設計既從傳統中吸收養分,尋找來源於「東方身份」的獨特的文化基因,又從以西方模式構建的現代生活中尋找養分與驅動力,它在迎合時代發展作出「適應性改良」。所以我們看到,在日本非常革命性的設計比較少,既承繼傳統又作出改良的設計比較多,這也讓我們感受到「既熟悉親切又更具時代創新」。就像一棵樹一樣,它的成長離不開根植的沃土,也離不開吐故納新。
站酷網:師從視覺魔幻大師田名網敬一、著名設計師佐藤淳,你的創作風格是否受到他們的影響?你更傾向於專註一種創作風格還是追求創作風格多樣化?為什麼?
宋博淵:田名網敬一先生是一位當代藝術家,年輕時正值西方波普藝術繁榮發展的時代,也去到紐約與安迪·沃霍爾頻繁接觸,因此深受波普藝術的影響。但大家可以看到,田名網先生不斷從日本與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吸收創作的養分,以自己獨特的理解與視角,創造了「田名網式圖像」的藝術世界。而我的另一位老師佐藤淳先生,則深受來自於歐洲「現代字體設計風潮」的影響,對西文字體排版設計的理解與運用造詣深厚。在校時我記得「表現」與「再現」是我們討論較多的學術論題之一,田名網先生著重於藝術表現,而佐藤淳先生更側重於「設計再現」,這些都對我的設計思考影響頗深,從中受益良多。我覺得從他們身上,我更多學習到的不是簡單的風格模仿,而是對創作手法的理解與運用,如何從各種文化與藝術形式中吸收營養,如何思考並實現自己的作品表達。我認為設計師不應該為自我風格所束縛,風格是外化的東西,設計更重要的是將推崇的價值觀呈現出來,如果說自身的價值觀表達經過長期打磨形成的設計師人格化的表達可以稱之為「風格」的話,那麼我非常認同。風格一定不止於對某種表現技法的嫻熟運用,而更多來自於設計師觀念一貫的獨到見解與表達。
站酷網:2010年4月,你促成了田名網敬一在中國的第一次大型個展《遊走·混沌界——田名網敬一之異想世界》,做這件事的初衷是什麼?
宋博淵:2010年,我參與了這項策展工作,得益於陳紹華老師對田名網敬一先生作品的喜愛與認可,也得益於華·美術館的投入與支持,還有團隊同仁們的共同努力。我剛接觸田名網先生時是在日本,他的作品給我帶來巨大的視覺衝擊。除此之外,年近80高齡的老先生,依然活躍於當下,是日本乃至世界極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這讓我很感動。做展覽這件事的初衷就是想將田名網敬一先生的藝術世界帶給大家,將他的作品、他對藝術的思考以及藝術表現的手法介紹給大家。
人都喜歡美的東西,藝術展覽不應單純的只呈現美,更多的應該是以藝術家的作品範式,呈現人性的豐滿與獨特。藝術家以獨到的見解和智慧的演繹,為我們帶來太多思考與啟迪。我也非常喜歡當代藝術,能為我的老師也是我非常喜愛的藝術家策劃這個展覽,我很高興。
站酷網:你曾說「設計就是思考感動的構造,和創造感動的藝術」,我們應該怎麼理解這句話?能不能給我們分享一個曾經感動過你的設計?
宋博淵:我記得這是在我與日本設計師大黒大悟先生的對談中提起到的一句話。我們經常會為某一個事物所感動,那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會被感動?是什麼打動了你?設計就是要去思考這個感動因何而在的一件事。我想感動首先是一種情感共鳴,是一種被激發並喚起的記憶。與陌生的情感體驗相比,我們更容易被體驗過的情感記憶所激發。那設計如何喚起受眾的共鳴,方法就是去尋找與受眾的關聯點,去用他們理解和記憶中的東西感動他們,這就是在思考感動的構造。設計師敏銳的捕捉這些靈感後通過視覺、聽覺、味覺等一系列設計手段去複合提升藝術感染力,就是在創造感動的表現力。
拿大黒大悟先生的一組作品來舉例。作品名為 TAKAO 599 Museum | 一間博物館引發好奇心的契機,大黒大悟先生通過一系列對自然的觀察、再現與演繹,喚起了我們的好奇心,這是對未知世界渴求體驗的新鮮感、回歸自然輕鬆玩耍的心態。
站酷網:大家都認同「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的說法。在你看來,藝術與生活的關係是什麼?藝術是否應該回歸生活?
宋博淵:藝術是在某種文化土壤下,藝術家對生活、對人性的觀察與表達,因此說藝術源於生活;但藝術不是單純的再現,而是通過藝術家的靈性智慧去提煉與升華,所以又高於生活。在我看來這就是藝術與生活在創作上的本質關係。當然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需要獲得理解、認同與共鳴,這會催化藝術釋放魅力及影響人心的力量,即使在當下找不到知音,也會在某個時間、某個環境下獲得他應有的讚賞與追隨。藝術以讚美、諷刺、誇張等多種方式、方法去激蕩人心,無疑是去喚醒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因此,藝術有時候像一把鋒利的短刀,有時候又像一件唯美的裝飾,喚醒我們已經麻木的感知神經。 因此,對藝術的熱愛是對文化、對人性、對心靈的追求,是去觸碰我們心中幾近乾涸、乏味與無感的角落,打開我們本應自由、敏感與多味的神經。從這一點上來說,我覺得於大眾而言,藝術應該為我們開啟一扇門,一扇豐富自己內心、提升思考與情感體驗的門,這又何嘗不是生活品質與品味的改變與提高呢。
站酷網:博朗獅攜手田名網敬一、植原亮輔、渡邊良重等國際一線藝術家與設計師將高高在上的藝術借禮品的形式進入大眾視野,作為博朗獅的藝術顧問,在你看來,藝術衍生品是否被國內市場認可?衍生品在內容與形式等各方面的嘗試有哪些經驗可以與大家分享?
宋博淵:相比以前,藝術衍生品這幾年在國內受到更多的關注,逐步被市場所接受與追捧。但理性來說,我覺得藝術衍生品雖然催生了一個新興產業,但不可否認,它依然很小眾。
這幾年我們有嘗試做一些藝術衍生產品,本意並不是看中這個市場的發展空間,更多的是自身工作的自然延伸。總結起來,不斷嘗試藝術衍生品有兩個目的,首先是為田名網敬一先生在深圳舉辦個展之後,作為藝術家品牌的推廣手段,我們嘗試做了一些藝術衍生產品,希望持續擴大田名網敬一先生的影響力,也通過此方式與更多愛好者進行交流;另外,就像我剛才所說的一樣,藝術可以激蕩心靈,喚起我們對美意識的理解與追求,所以我希望藉由這樣一種方式,增加大家對藝術魅力的體驗,提升對生活的理解與品味。
我們今天的這個社會太需要美育了,在我們的教育系統中,缺乏對視覺、聽覺、美覺的培養與育成,我們的孩子或許成績優秀,但在世界舞台上,缺少品味與魅力。他們即使成長為富有的人,也僅僅是金錢上的富有,它並不能與人性魅力、文化體驗的富有劃等號,因而生活中的美學啟蒙更需要潛移默化。我想這應該也是「設計」對大眾美學啟蒙的功用之一吧。
我們也在逐步與國內的一些專業藝術機構嘗試合作,希望逐步建立規範的操作模式,為更多藝術家與大眾服務。從內容形式而言,我覺得藝術衍生品,一定不能僅僅是將藝術畫作印刷在生活產品上,更重要的是二次設計,基於對藝術作品的理解,通過設計行為,為產品賦予更多魅力,你會發現作為生活道具的它依然魅力四射。藝術衍生產品的重點不在藝術,而更多在於如何去看待與打造一個富含魅力的產品,它能融於生活,並滿足生活場景的需求。
站酷網:從日本留學歸來,你進入陳紹華設計公司,到如今,你作為公司合伙人,與陳紹華先生共同經營陳宋品牌設計顧問,這其中有怎樣的淵源?在你看來,創意設計公司應該具備的品牌基因是什麼?
宋博淵:回國後我有幸進入陳紹華老師創辦的設計公司,從設計師做起,一路成長為陳老師的搭檔與合伙人。記得陳老師說過,我們既是師生又是戰友,共同戰鬥的八年,陳老師對我的提攜與影響也讓我深受感動,陳宋品牌設計顧問,是我們對行業、對自身發展模式的選擇與答卷。
任何一家公司都必須清楚的理解自身對客戶的價值貢獻,創意設計公司也是如此。陳宋作為一家以品牌為核心的創意設計機構,我們的品牌基因是「Colorful & Smart 智慧與多元」,智慧在於我們對塑造品牌的觀念理解,多元在於我們對設計的把控與運用。陳紹華老師說過,一個優秀的設計師一定即是具有獨到觀點又具有獨特表現力的人,那麼一個設計團隊也是如此。我們非常看重圖形設計對品牌識別的視覺效用,但更看重如何以設計力量為品牌觀念輸出所形成的系統化呈現。因此我覺得「思考力」與「表現力」,是我對創意公司應具備能力的理解,對陳宋而言,也是應該被強調與承繼的核心基因。
站酷網:你怎麼定義品牌?你會通過什麼方式來明確品牌屬性?
宋博淵:中國在高速、粗放的三十多年發展過程中,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經濟飛躍,中國的企業享受著模式帶來的發展紅利,但也面臨著全球模式化下新的挑戰,那就是如何看待品牌。我們前邊的發展更多的來源於自然資源、公共投資的支撐,但接下來卻更需要技術、管理、品牌等軟實力的驅動。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靠賣土地、賣能源獲得永久的發展模式,但技術的創新、管理的科學,卻可以創造可持續發展的模式,這些都需要中國的企業向世界輸出新的價值主張,世界的競爭最終是先進價值理念的競爭,而價值理念的輸出,所依託的就是品牌。
設計天生就被賦予解決問題的能力,從事品牌設計更是如此。品牌不應該被僅僅理解為一個商標圖形、一個名稱,品牌更重要的是一種可以被理解、被傳播、被認同、被追隨的觀念,它是對社會與市場的一個承諾,他是一個符號、一個比喻。品牌並不虛空,它是我們頭腦中對一種服務或產品的印象,一個消費行為得以快速匹配的捷徑。因此我們對品牌的設計,更多源於對品牌價值理念的整合與塑造,設計永遠不是目的,僅僅是手段而已。通過設計,我們需要品牌符號所代表的產品或服務,在消費者心中留下清晰準確的認知。我們在操作一個品牌設計項目中,會更多的去理解商業模式的價值點,會與客戶共同明確品牌的價值理念,然後把值得推崇的東西提煉出來,以藝術設計的手段去加以塑造和運用,為品牌傳播構建基礎。
站酷網:陳宋品牌設計顧問負責今年的GDC17大賽視覺設計,本屆大賽視覺的創作思路是什麼?主視覺中使用了漢儀字型檔的鐵線黑系列字體,為何選擇這款字體?為設計選擇字體有什麼心得可以與大家分享?
宋博淵:GDC(Graphic Design in China)平面設計在中國展是中國首個面向全球的大型綜合性設計競賽雙年展活動, GDC競賽彙集全球頂尖設計師和新生力量的最新設計成果,以「影響中國未來的設計」為宗旨,其評審結果將更為直接地體現出當下設計與文化、商業、生活的互動關係,為中國未來的設計建立全新的價值標準。
在今天這個數字化時代,平面設計作為信息視覺傳達的設計語言之一,如何站在更廣域的聲場,探討時代的演變與設計的價值,回應當下的時代命題。GDC17提出四個關鍵詞:信息傳達、時代主張、信息介質、多維呈現。讓傳播介質立體延伸,以更多維度呈現對世界的感知與表達。
GDC17| 影響中國未來的設計_騰訊視頻GDC17| 影響中國未來的設計 視頻內字體:漢儀鐵線黑系列字體
陳宋團隊有幸擔任本屆的形象設計工作。針對GDC17的策展關鍵詞,我們提出「時代價值的聲場」這一設計概念。在視覺形象上通過字體設計表達「聲音」狀態,通過對紙張與印刷工藝的把控,呈現數字化、信息化的設計語言。在品牌推廣設計中,我們創造了「設計星球」這一UGC互動體驗,讓每一個參與者都可以發出GDC主張,參與表達設計觀點,各種聲音在GDC平台融合交匯,成就「設計的時代價值聲場」這一概念。我們對GDC17的設計不單純是形象的視覺設計,更看重對賽事功能的設計,重新規劃建設GDC17的官方網站,以賽事衍生品激活推廣互動,也是我們的考量之一。
漢儀字型檔是GDC17的戰略合作夥伴,中文字體我們選擇了漢儀字型檔的鐵線黑系列字體,之所以選擇這款字體更多來源於個人的偏愛,這款字體既具有黑體「規矩標準」的味道,又具有一點手寫的溫情與親切,我想這也是在這個由技術引領並不斷變革的時代下,對人性溫情的強調吧。
站酷網:深圳被譽為「設計之都」,深圳的創意環境是否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宋博淵:深圳首開先河,加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路,成為「設計之都」城市之一。我想,深圳的創意設計特別是平面設計為這個城市的不斷發展壯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深圳創意環境的獨特優勢絕不僅僅是因為這樣一個稱號,深圳設計的優勢,來源於改革開放之後珠三角的發展。商業的快速發展勢必需要一系列專業化的配套服務,而設計就是企業軟實力、特別是品牌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早些年設計師在深圳的大量聚集,以及深圳平面設計協會等專業組織的創立與倡導,都為這個行業不斷注入力量,最終形成如今的格局。
今天的深圳,是全國優秀創意團隊的聚集地,也是品牌創新、商業創新的重要區域之一,因此設計師在深圳仍然能夠獲得快速的成長與進步。但近幾年深圳地產價格的持續高位,由此帶來的生活成本不斷攀高或許會影響深圳對全國設計人才的吸附能力。
站酷網:有人說視野決定高度,有人說思維決定高度,還有人說心理素質會決定高度,在你看來,設計師的高度取決於什麼?
宋博淵:設計師的高度取決于思考的深度,表現的成熟度,作品的完成度。這些依賴於設計師的審美素養、知識邊界以及綜合能力。開闊的視野、邏輯縝密的思維以及溝通表達的語言素養都體現並影響著設計師投射給外界的專業形象,這或許就是大家所認為的高度吧。
站酷網:在國內,「藝術指導」職位是做什麼的?在你看來,這個職位應有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
宋博淵:在專業的創意設計團隊,每一項工作不是由個人來完成,更多依賴於不同職能配合下的團隊作業,藝術指導就是一個項目、一個團隊的指揮者。類似於創作電影的導演或演奏交響樂的指揮,他是創作方向與創作結果的把控者,是出品者與責任人,是一個創作角色。雖然很多非創意企業也會有藝術指導,但在這樣的企業中,藝術指導提供的是關於美學與商業結合的策略性意見,是一個顧問角色。真正的「藝術指導」不僅要為客戶提供這樣的顧問角色,也要為客戶提供品牌所需的創意設計,幫助客戶實現在美學與商業中得以平衡發展的品牌發展策略。
「夠姜」是一句廣東俗語。形容某人像姜一樣,夠辣夠霸氣很有種。一群充滿活力的8090後,帶著這種膽識、氣質和期許,成立了「夠姜」。新派粵菜餐吧,明確點出品牌屬性。陳宋品牌顧問為「夠姜」虛擬了一個人格:一個端得起、放得下;穩重又隨性、約束又自由的雅痞男,再而從品牌人格中抓取視覺意象。 最終,我們選取了「麒麟」作為「夠姜」的品牌核心符號。
站酷網:有人說,金字塔頂端的設計師更易獲取高額收入及更多創作的自由空間,而金字塔底層設計師的創作相對更加受束縛,你怎麼看待這種觀點?底層設計師想要擺脫現狀,你會給他們什麼樣的建議?
宋博淵:具有名望的設計師一定會被更多客戶所關注,也一定帶來更多的信任感,因此也更具發展空間,正如品牌溢價一樣,這也是品牌化的效應之一。設計師如何成就個人品牌,以獲得更多自身發展空間,我想這需要更多的思考與實踐。設計行業是一個銷售專業服務的領域,如何讓自己的設計服務為客戶增加更多價值,這或許是尋求自身突破的設計師該考慮的問題。路是走出來的,不是教出來的,所以每個人的設計之路還是要一步一個腳印地去付出與實踐,領悟力有個人差異,設計之路也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找准自己的優勢與擅長,做令自己開心的事,才不會過多計較得失。
站酷網:如今知識付費正盛行,設計師們願意付費買經驗嗎?你怎麼看待知識付費?
宋博淵:我認可知識付費,也樂於看到這個社會對知識價值的認可與追求。設計師付費學習進步肯定是好事,但要規避的是拔苗助長的課程以及急於求成的心態。我也付費閱讀一些商業課程,不斷的深入研究自己的專業是我們應該有的必不可少的品質之一。
「南山流行音樂節」自2013年設立,迄今已連續成功舉辦4屆。區別於草莓的浪漫,迷笛的搖滾,南山流行音樂節定位為城市文化音樂節,代表南山現象的文化精品,體現深圳「移民的、年輕的」城市個性,聚焦「創意南山,文化未來」戰略,發揮公共文化服務作用的音節樂文化品牌。 陳宋團隊思考音樂與城市凝聚力的關係,南山與福田並駕成為深圳的雙中心,作為深圳的重要陣地,是吸引人才、產業、音樂中心聚合的社會能量場。以磁場作比喻,磁鐵的南北極又正好是南山「NanShan」的縮寫,磁場代表音樂的聚合,年輕的聚合,南山能量的聚合,並以此提出「流行引力」作為深圳南山流行音樂節文化品牌的口號。
站酷網:中國當下的設計環境如何?互聯網狀態下的設計界發生了哪些變化?
宋博淵:中國當下的設計環境在悄悄發生著改變,互聯網帶動的信息傳播的途徑更加豐富多樣,由此帶動的商業模式的變化也日趨劇烈。面對這些市場環境的變化,設計必須作出適應與改變。但我覺得就像從鉛字排版到電腦排版的演化一樣,設計的目的從來不會改變,需要作出適應與改變的只是對新技術的掌握與運用。
站酷網:你想對年輕的設計師說些什麼?
宋博淵:我覺得我不需要說什麼,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個性主張與態度表達,忠於內心的想法就可以了,每個人的成長道路不同,語重心長他們也未必聽得進去,其實也未必能給他們帶來捷徑。
文章來源:站酷網
專訪主持:姜雨雯
視覺設計:海邊的卡夫卡
宋博淵:思考感動的構造 創造感動的藝術推薦閱讀:
TAG:站酷大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