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悲情不悲!

最近看了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這種愛情小說純屬巧合,因為這種小說我一般是不看的。也由於這種巧合我的愛情觀崩塌了,分崩離析,碎得稀爛。回家這些天網路出了些問題一直在等修,於是大部分時間是在看書,幾本書同時看,實為快哉。回家在書架上翻來覆去看到姐姐幾年前買的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渡邊淳一的《失樂園》《男人這東西》……想了想莫言和村上共同角逐諾貝爾,《挪威的森林》應該著實不錯,便開始看了。誰知讀到大概三分之一的時候,卻是難以預料的傷感,以至於我都沒有勇氣讀下去,就中間停了2天,因為實在受不了了。可最後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處理這段堪稱悲催,狗血的愛情的,於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在一天之內讀完了剩下的三分之二。我看書有個習慣,一般直接讀內容,最後才會讀最前面的序言與名人推薦。因為怕他們的觀點會影響我自己對內容的理解,也就是這個習慣,讓我看到了這傷感愛情深刻的一面,以及其中故事如果是在現實生活中的另一些可能。 大致的故事梗概是這樣:渡邊君與一對青梅竹馬的戀人木月與直子成為好友,渡邊愛上直子,在木月自殺後,並想和直子共同走下去 。可是直子對戀人木月的死從未走出陰影,對以後的生活毫無勇氣。於是渡邊就一直苦等,並感到迷茫不知所措,也就在等待的過程中結識了綠子。在糾結與反覆的情感中的渡邊君一邊仍苦苦等待直子,抱有希望,另一方面又遇到瘋狂示愛的綠子,但由於對直子的愛與堅守,渡邊不知道何去何從。後來直子自殺,渡邊頹靡旅行,最後在直子好友玲子的疏導下開始探索自己的另一種人生,也就是在最後的電話亭里給綠子打電話,不斷的呼喊著綠子的名字作為故事的結尾,以此暗喻渡邊對新的生活的開始和探索。

挪威的森林:傷感愛情里的一縷陽光

木月始終是渡邊與直子聯繫的線索,因為木月君的絕無僅有的好友關係愛上了直子,也因為木月,離直子那麼近又那麼遠,苦苦等待毫無結果 ,直到直子無法從木月致死的陰影中走出而自殺,渡邊君始終是一個默默的等待者與奉獻者,無果又抱有希望。如文中渡邊所說:「在這個百孔千瘡的世界上,我對直子已進了我最大的努力,並為了同直子共同走上新的人生之途而付出了心血。」作者一邊在褒獎渡邊對愛的執著,也一邊揭示了結果最後仍是無望,也在暗示了我下面要說的另一些可能。 跳出小說的故事,用更為客觀的觀點去分析這個木月君會是什麼情景?用現實生活的眼光故事應該是這樣:這原原本本就是一段糾結的三角戀情。社會中「木月這類人」怎麼死的,怎麼會死?作者在小說里也草草而過說是在車庫自殺。從人性自私論上講,其實木月根本沒死,直子還愛著木月,而且他們可能還在一起,可是「作者」嫉妒他們的愛,為了和直子約會,和直子在一起,把木月寫死了。也正如故事結構,木月死了故事才會進行,木月不死根本無法出現小說里往下寫的那種可能,也正如三角戀情一樣,三者總有其一希望有一個與自己喜歡的人毫無瓜葛,因為愛得深也內心愿意相信他們「已經沒了關係」。所以作者可能是為了滿足一種個人情感,達到參與者內心一種理想的戀愛關係作出的一種假設而已,在情感與文學藝術上為自己建立了一個別樣的美滿國度罷了。

直子,整個故事渡邊都圍繞著直子生活存在,從思想到行為都是,渡邊對直子的愛十分明顯,小說中有一個細節描寫十分細膩:渡邊君一個星期每天都會給鬧鐘上發條,唯星期天不會。他自己說上發條是為了給自己動力,讓自己忙碌起來忘記一些事情,可星期天不上發條,而且每個星期天有規律的給直子寫信。可見他對直子的愛讓渡邊充實,也因為愛她可以放下工作,不上發條,把所有心思都用在直子身上。 直子是一個不能面對現實,內心糾結之人,影射了社會上這一類人群:現實情況本來就不容樂觀 ,但卻內心糾結,對未來充滿懷疑和害怕,缺乏勇氣,感情上是對當前疑慮,對未來充滿好奇,所以既不能忘卻同「木月這類人」曾經愛過,又不知道要不要和新的人重新開始,於是便醞釀了讓人難以啟齒的的曖昧,之所以說是難以啟齒是因為對參與者來說不知不覺,但又後知後覺。但終究直子還是自殺了,仍如文中渡邊所說:「喂!木月,你終於把直子弄到手了!也罷,她原本就屬於你的。說到底,恐怕那裡才是她應去的地方……不過也沒關係,木月,還是把直子還給你吧,想必直子選擇的也是你。」這些話其實是渡邊對自己苦等無果的自我安慰。 直子死了,仍用宏觀的看問題:直子不能不死,是作者寫死的,否則渡邊君的精神無法解脫,人生無法繼續,如果直子一直和渡邊這樣下去,渡邊只會仍在這段愛情的迷途中糾結反覆。其實直子的死看似悲涼,但被作者將孤獨和悲涼把玩成為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正如我上面所說《挪威的森林》是傷感愛情里的一縷陽光,正如整個故事一樣,等待隨著直子的自殺而消失,作者正是將這種愛情觀對整個現實社會進行影射,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與愛情觀: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一味付出,儘力苦等無果的愛情,那就如小說里寫的一樣將其埋葬,拋棄,其探索自己新的人生,尋找屬於自己幸福的愛情。

綠子的出現給渡邊君以心靈的慰藉,村上安排這種人物出現有何目的這是我十分在意的,再仔細思考和對比後我覺得有以下可能: 綠子的形象可能是作者所期許的直子的另一種形象,是主人翁對心愛之人的期許,對於直子真正的狀態而遐想的一種圓滿而激烈的愛情,想直子能像綠子該多好。正如現實生活戀愛中的男女對自己愛情狀況不滿而遐想「要是那樣順利該多好啊」的感慨一樣,所以直子和綠子兩個或許相互依存。再一個綠子出現並對渡邊多次示愛,渡邊都草草而過並不在意,應該是對渡邊對直子愛的執著的一種論據與褒獎。其實綠子在故事後來還蠻悲苦的,一直在思念這渡邊,而渡邊卻只念著直子,同時安排綠子也是為了埋下伏筆,說明傷感愛情里所體現的樂觀主義精神,渡邊的人生不能只有直子,還有無限可能,大可拋下悲苦的思念尋找新的人生。

永澤與初美,永澤這種形象讓我心生敬畏 ,正如他所說:「永遠不要憐憫自己」他高度的理性與無所謂是作者在渡邊心靈困苦的心境下,由於不能得到直子那種如綠子一樣激烈愛情的期許,而想從心靈上改變自己,開始希望自己如永澤那般心境:堅強且百毒不侵。所以說永澤應該是渡邊自己靈魂高度的一個「榜樣」,羨慕敬畏但卻難以企及。至於初美,初美對於永澤的愛始終堅持也是渡邊看到後要堅持等待直子的一種論據,但究竟這種感情態度與積極的人生態度形同陌路,應該去看到的是一種積極愛情觀,這種耽誤自己人生毫無結果的愛情不值得等待和傳芳百世,所以初美最後割腕自殺,又被作者「寫死」了。 現在再想一想,作者在文中反覆提到有人自殺,結合我們的生活,真的就有人死了嗎?正如作者自己寫道:「死並非生的對立面,死潛伏在我們的生之中」其實無論生也好,死也好,作者只是在說明人要有一種積極的愛情觀,結構上為自己的文學提供論據,為自己的愛提供理由,為自己開始新的人生尋找希望。整個文章基調悲涼,但卻用一些人的死證明了有一些悲苦的愛情觀本就該埋葬,被帶入墳墓,人應該振奮精神,尋找自己幸福的人生,探索提升自己的個人價值,不必糾結於無奈,不知道怎麼辦的事就停下來,不要陷自己於被動。 小說其實還有無限可能,如果主人翁的確是渡邊,或者是直子和綠子,永澤,初美……抑或說是我們自己,結果肯定是不盡相同。但基本的哲理還是一樣的,周遭的幸與不幸都慢慢經歷,應該拋棄悲苦尋找自己的愛情和幸福,去探索自己別樣的人生,學著慢慢長大。如玲子最後對渡邊所說:「假如你對直子的死懷有類似的創痛之感,那麼就把這種創痛留給以後的人生,在整個後半生去體驗,若可以學習到什麼,那就要從中學習,不過綠子就另當別論,你要和她去爭取幸福,你的創痛與綠子無關。如果你還要傷她的心,勢必導致無可挽回的後果。因此儘管你可能心裡難受,也還是要堅強起來,再成熟一些,成為大人。」

《挪威的森林》整個基調是悲涼的,但是悲情不悲,人生還是充滿希望的。所以成熟一些,勇敢的走下去。

推薦閱讀:

TAG:村上春樹 | 挪威的森林書籍 | 挪威的森林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