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周年前夕的心裡話:今天且有暫別

數年前,John Mayer在網路上主持了一次回答活動。有網友問他:「我很想成為一名歌曲作者,但我寫不出歌來,該如何是好?」

Mayer答曰:Write a song about this。就「我寫不出歌」這件事,寫一首歌。

那麼,這篇文章是我就「我寫不出受歡迎的文章」這件事,寫出來的文章。

某位明星分享奮鬥經歷,說是初出茅廬時,其父親不許他做明星夢。最終,他與父親立約,「給我一年時間外出闖蕩,若無成績,即回來家鄉打工!」其父由此允諾。

這當然不是個例,不過此明星的「一年」,在其他明星的故事中,可能是兩年、三年……總之,具體時間之本身並非關鍵。關鍵在於,能不能做出階段性的成果。

人盡皆知,急功近利,實在要不得;堅持下去,可能就有希望。但是,默默無聞與一朝成名之間,並非沒有台階與曲折的一條直路,只要機器人般走下去,就成功了;那些台階與曲折,我以為,是所謂階段性成果。而做不出階段性成果,無非兩種原因:其一,主觀上此人沒有儘力;其二,客觀上力有不逮,此人實在不是打理該事務的材料。兩種原因,也無非導向同一種結論:此人需要放慢腳步,好好考察目前的處境。

或曰:階段性成果是否真的那麼重要?須知,即使是樹木花草,就是維持現有形態,也需新陳代謝、呼吸吐納。此乃萬物生生不息之理。任一正常發展的事物,都須有平衡的盈虧。只虧不盈,只出不進,遲早乾枯至死。就人而言,忍受不被關注、不被理解的苦楚,當然都是必修課程;只是久而久之,若遲遲等不來大致等量(數量或是分量)的認同與支持,再堅強的人也不免有些灰心沮喪。據我有限的認識,九十年代至新世紀初期的中國搖滾,大概就是這樣死的。

我甚少期望能從寫作樂評這回事中收穫什麼好處。如果說我確有期望,那也只是來源於人性中難以避免的虛榮心,並非理性的呼喚。而開設專欄一年,我的體會是:最好連這一點虛榮心也不要有。雖說,就我有限的政治哲學知識而言,承認虛榮心並對之加以引導的團體組織,多能成事;而乾脆否認虛榮心之合理性的團體組織,最終往往演變成偽君子與兩面派的狂歡派對。

這一年下來,我又有什麼階段性成果呢?提及此事,又不得不另論一事:階段性成果的判定標準。以音樂為例,若我所寫所論,大多是冷門小眾的樂種、作品,那麼,即使獲得的認同與支持較少,也實屬正常,畢竟傳播的規律即是如此。一旦選題即屬冷門,作為作者,心態自然會變得平和,誠如Bob Dylan所唱,「When you got nothing, you got nothing to lose」,本就一無所有,又何來損失?有人來閱讀這冷門題材的文章,便是勝利,哪管他讀者是一個還是十個百個。

令我難堪的是,偏偏自己所寫的題材,多數屬主流甚至熱門。有些回答、文章,更是沖著這個話題關注度高,希望獲得更多關注而去的。然而精心經營一番文字,連題主在提出題目時出現的語病、邏輯漏洞,都考慮進來,連貫、自洽地寫一通,回頭一看,常是乏人問津,所獲關注度遠遠不及別的回答。這個「遠遠」,指的不是1:5左右的比例;考慮到理性的乾貨回答本身就對讀者提出了耐心和知識上的要求,我認為這個比例是可以接受的。但實際上,常見的比例是1:10甚至更多。若其他回答是在「抖機靈」,其實也可接受,畢竟其抓住了題目要領;可惜更多的情況是,缺乏高見甚至缺乏邏輯、只有激情與偏見的回答,獲得了大量認同與支持。遠遠看去,你似乎看到一大群人聚在火堆邊或樹蔭下閑聊;不是有什麼共同的有意思的事由,只是無聊,或者害怕被孤立。而那少數讀過你的回答的人,其實也僅僅是「讀過」而已;其中一些人所提出的質疑,我簡直可以複製原文的詞句來回答,根本不用作其他思考——文中就有此論述啊!

退一步說,如果只是我一個人碰上了此種狀況,那倒問題不大;畢竟,這意味著還有榜樣可學,我還可以通過觀察和學習,逐漸接近我想要的狀態。然而很遺憾,在整個音樂話題之下,甚至是整個知乎,狀況都不容樂觀。普遍而言,越來越多的人輕視文藝。所謂輕視,並不是指人們對文藝的關注度變少了——在綜合國力逐步提升、國家越發重視文藝市場的今日之中國,大眾對文藝的關注變少,幾乎是不可能的。然而,不少人在給予文藝更多關注的同時,幾乎是不假思索地走上了投機取巧的道路。這一行徑的最主要表現,就是完全的「個人主義」:幾乎蔑視一切文藝理論,也不對任一文藝權威有所好感,認定關於文藝的認識是完全主觀的,不存在所謂「更高級」的作品,高級的作品都是商業與威權的謊言。甚至某些粉絲甚多的其他領域成功人士,也公開表露出這種在文藝上的低智甚至反智傾向。

這種現象的直接反映之一,是鮮有新的好問題湧現、對好問題的關注也不多,而主流則成為對文藝工作者的私生活與個人品行的高度關心。再高明的理論家,也難在這些問題下有所建樹;即使艱難做出一點建樹,也不見得會有人關注。我在問題「2016年發行的優秀的音樂專輯有哪些」下的回答獲得的贊同甚多,這是我後來決定在知乎上分享更多知識的一個原因;而我在問題「2017年有哪些音樂專輯值得推薦」下的回答,獲贊數就遠少於16年的回答。當然,我的寫作方法有所改變,17年的回答,不如16年通俗,提及的專輯也較少,不易引起群眾的即時共鳴。但我也發現,作為基本同質的問題,16年的問題關注人數接近3000人;而17年的問題,只有接近1600人關注,關注人數環比少了一半。我在其他領域話題的觀察結果,也大抵相同。即使是粉絲過萬的大V,其認真編寫的高質量答案,也常少人理會。按理說,知乎的用戶相對少些動靜,可以理解,因為這個平台的誕生而發展,一路帶著精英主義的烙印;冷靜與剋制,大概也是平台倡導的價值觀。然而,在用戶量越來越大、其他平台上更多出現「知乎」名號的今天,與其用冷靜來形容今日之境況,倒不如用「冷漠」。魯迅先生筆下看熱鬧的群眾之冷漠。

總而言之,我想,自己是時候停下了。往自己做不出階段性成果的項目中投入,大抵也只是浪費人力物力罷了。

所謂停下,並不意味著我將停止一切寫作。我還會堅持寫作與音樂有關的文章和回答,之前答應下來的邀約,也繼續履行。但是,不會再保持一定的更新頻率與質量。不會只守著知乎這一平台,可能轉戰微博,可能轉戰豆瓣——既然多數人只想看熱鬧,何不往更熱鬧的集市去?可能暫時停筆閉關,多讀些書、多聽些音樂;也可能更專註於學業,閑暇之時,多出門散步,甚至多玩兩把電子遊戲放鬆心情也好。

直至凌晨兩點的寫作,短期內不會再有了。

昨晚想通了這個事情,提筆開寫此文;翌日醒來,驚覺:真的好久沒有睡過這麼安穩的覺了。

數年前,John Mayer在網路上主持了一次回答活動。有網友問他:「我很想成為一名歌曲作者,但我寫不出歌來,該如何是好?」

Mayer答曰:Write a song about this。就「我寫不出歌」這件事,寫一首歌。

那麼,這篇文章是我就「我寫不出受歡迎的文章」這件事,寫出來的文章。

祝各位讀者工作如意,生活愉快。

2018年4月19日


推薦閱讀:

」佛系青年「後評
隨意寫寫
生日隨筆
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春七(最後一次雜談)
那個少年為什麼不再打籃球了?

TAG:隨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