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聽話」,是一場代代相傳的騙局

1聽話,是一場騙局 前兩天看了武志紅在奇葩大會的演講,他說了一句話:聽話,是一場代代相傳的騙局。

簡單地說,武志紅指出,中國父母最難意識到的問題就是:親子關係的本質,是對話和協作,而不是控制和綁架。

「你不聽話,就是錯的」,「我的孩子,愛怎麼打罵就怎麼打罵」,「父母恨我,我就順著他們的話自虐」這種深層潛意識導致的悲劇、鬧劇,每天都在新聞里上演。

《嚮往的生活》第一集宋丹丹總是說巴圖是個沒用的人,要換兒子。

巴圖想要證明給媽媽看自己是可以的,事實上我們看到的是巴圖的確連一件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例如搭雞窩。

前幾天一條新聞,女大學生戀愛遭反對跳海獲救後,卻對民警哭訴:「你幫我教育我媽吧!」

還有一條新聞是,孩子一天縱火8起。孩子說:「我爸爸說我早晚得進監獄,我現在就進給他看。」

  • 如果能用「非暴力溝通」的「我式溝通法」,交流試試、討論情緒、表達想法,那又怎麼會走向自殺這種極端?
  • 控制、指責、要挾、謾罵都是告訴孩子「你是我的,你要聽我的」,這樣的情感綁架和勒索,有沒有換位體會過孩子的內心?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習得性無助」:慣性打擊造成的心理崩潰,對於悲劇明明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

只會「聽話」的孩子,往往是習得性無助感受最深的孩子。

2中國有多少父母是「人肉包子媽媽」? 無獨有偶,台灣兒童文學作家在TED上做了一個分享,更加接地氣地描述了——

在日常生活里,一個要求孩子「給我聽話」的媽媽,是怎樣的。

一位媽媽帶著兩個男孩子吃飯,兩兄弟爭一個小玩具,媽媽說:「你是哥哥你就讓給他。」

哥哥說:「為什麼我要給他?」

媽媽:「因為你比他大。」

哥哥:「那我以後什麼都沒有了,因為我永遠都比弟弟大。」

媽媽火了:「你要是再說話,不聽話,我就讓那個阿姨把你剁了,做成人肉包子。」

這個故事後,有一個詞火了「人肉包子媽媽」

「人肉包子媽媽」的深層理解是什麼?

就是為了免去麻煩,扼殺掉孩子所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日常生活中,說要把孩子剁了做人肉包子這種偏向兇殘的回答比較少,但「你要聽話,要乖,媽媽才愛你」的對話場景無處不在,父母們為了「省心」無所不用其極。

  • 例如我們小時候問媽媽我是從哪裡來的,無非就是垃圾桶撿的、河裡撈的等等,上一輩人很少會告訴你:「你是從我肚子里出來的。」

因為後面孩子會問:「我是怎麼進到肚子里去的?」

孩子的天真和想像力,能問你一整天不停歇。這個時候,媽媽們一般會發火——「別吵了!一點都不聽話!」

中國父母都有一個錯誤的認識:把孩子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就是最省心的。

就像視頻中郝老師說到的:中國父母都認為自己教育不好孩子是因為「too busy」,其實是因為家長們「too lazy"。

什麼是聽話?

我們用了最省心的方式去扼殺孩子的求知慾和好奇心,來保全自己的自由和時間。

3未來社會,是本質反「聽話」的社會 我們總說,在階級日益固化的前提下,沒有足夠的金錢,沒法培養具備創造力的孩子。

但這個TED演講真的讓我非常有共鳴,它回答了一個問題:創造力大腦,不是金錢堆砌的,它就藏在日常的很小的細節中。

再進一步說,最強大腦科學判官魏坤琳新書《給孩子的未來腦計劃》里寫:

  • 十幾年前,沒人預料到今天的互聯網、智能手機會如此改變生活,十幾年後世界會發生什麼變化,我們無法預料。
  • 唯一可以恆定的,是孩子的思維能力,專註力,情緒理解,運動和創造能力。
  • 而這一切,都是「反聽話邏輯的」,需要足夠的平視,雙方大腦給予交互和刺激,需要父母一對一付出耐心和心智。

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往往是大腦成長最好的時機。

我跟葫蘆很愛玩的一個遊戲「故事接龍。」

我給故事開一個頭,「有一天,我坐在小火車上……」

葫蘆說「火車轟隆轟隆往前跑,唱著歌兒」。

我說:「突然它想,我為什麼不可以飛呢?」

然後我會停下來,把問題留給葫蘆。葫蘆想了想說:「火車說,我給自己造個翅膀吧,於是它真的飛了起來。」

我會問:「嗯,翅膀是怎麼造出來的?」

……

故事的複雜性,其實是對他想像力、細節描述、綜合知識等再創造的考驗,我甚至發現,在這個過程里,他會有樸素的哲學性的思考

我也很認真回答他的每個問題,有段時間他對「過期」這個詞非常敏感,媽媽電線杆會過期嗎?紅綠燈會過期嗎?月亮會過期嗎?

我趁機解釋了不少東西:物質是怎麼磨損的;交通制度是隨著城市發展改變的,宇宙代表的時間維度。

如果我偷懶,就大吼一句:「聽話,問那麼多沒用的幹嘛,閉嘴!」

說實話,我覺得孩子思考問題的維度會更多方向,我們的感情也會損耗。

TED的演講里,郝老師說:「孩子的翅膀決定了孩子的高低。」

在中國,絕大多數孩子沒有翅膀,而這些翅膀都是父母們剪掉的,在孩子小的時候沒有翅膀可以方便自己管理,不要滿天飛,把自己追得累死。

但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父母又會怪孩子「你太弱了,讓我失望」。

教育家陶行知提醒教育者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

是的,我們犀利語言里,冷眼輕視中,批評指責下,那一個個美麗的泡泡童話世界就變成了現實的肥皂沫飄灑在空中,沒有了海市蜃樓溫情夢想,只有了冰冷的殘酷現實。

警惕地說「聽話」二字,作為父母,最重要的任務是,幫孩子把翅膀長得更大。


推薦閱讀:

是你的「吼叫」讓孩子陷入深淵 | 如何讓自己成功「戒吼」?
家庭教育的四種風格
輕鬆應對寶寶的小脾氣
寶貝遇到困難媽媽怎麼辦?
李玫瑾教授:孩子的心理問題,大多源自於父母的撫養方式

TAG:親子教育 | 家庭教育 | 親子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