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盛世舞太平 京西太平鼓耍的就是民間范兒!

葯葯!切克鬧!

非遺百科來一套!

艾瑞巴蒂!黑喂夠!

跟我一起來一套!

我說非遺你說要!

「非遺」「要」「非遺」「要」

非遺百科馬上獻上~

今日話題

京西太平鼓

太平鼓是廣泛流行於我國多個省份的一種舞蹈形式,是老百姓自娛自樂、集體傳承、集體發展的民間舞蹈,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深厚的歷史淵源,而「京西太平鼓」則主要指的是流行於門頭溝、石景山、丰台、海淀等地域中頗具特色的舞蹈類民間藝術。其表演形式各具特色,又相互融合,在當地的民俗活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歷史淵源

太平鼓自明代起在北京流傳,迄今最早的記載見於明代《帝京景物略》:「童子撾鼓,傍夕向曉,日太平鼓。」而太平鼓傳入門頭溝的歷史則可追溯到清代,清初,京城內外太平鼓極為盛行。傳說大峪村附近有一處墳地,其主人在清代京城任九門提督,大峪村裡有人在他府上幹活,學會了打太平鼓,將技藝帶回村裡,以後又傳入門頭溝的其他村莊,是為京西太平鼓。

歷史上門頭溝很多村落家家戶戶、男女老少幾乎都會擊打太平鼓,清代宮廷中舊曆除夕也要擊打太平鼓,取其「太平」之意,所以北京也稱太平鼓為「迎年鼓」。太平鼓在每年的臘月和正月最為活躍,在當地的歲時民俗活動中很吸引人,百姓們擊打太平鼓更是對太平盛世國泰民安的期盼。打太平鼓不僅可以烘托節日氣氛,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折射出北京地區的節慶習俗。

演奏技巧

太平鼓集競技性、趣味性和即興表演於一體,具有強烈的地域文化象徵,是典型的北京地區漢族民間舞。京西太平鼓獨特在它邊打邊舞、鼓舞結合的特點。跳時,人們結合舞步,使勁扭動腰部,一邊以正面擊、反面擊、敲鼓心、打鼓沿的鼓法不斷擊鼓。

京西太平鼓可邊打邊舞,也可間打間唱。舞離不開鼓點,鼓點又隨舞而變化,鼓和舞有機配合。鼓手的動律是人舞鼓、鼓纏人,人鼓合一。老藝人們認為,太平鼓耍得好壞,要看鼓的動態、身體的姿勢。由於過去婦女纏足,於是形成了女性太平鼓基本動律為「扭勁」和「顫勁」;男子的動律特點則是「扇勁」和「艮勁」。

太平鼓音樂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即「鼓點」和「唱曲」。太平鼓的「鼓點」既是套路名稱,又是音樂曲牌,以四分之二拍為多。鼓點節奏以四分音符為主的,藝人們稱「單鼓點」;以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為主的,被稱為「雙鼓點」。

太平鼓,鼓太平

太平鼓植根於民間、成長於民間、繁茂於民間,老百姓對太平鼓的喜愛、老藝人對太平鼓的執著使太平鼓得以延續,而民間太平鼓的發揚與創新將使民間藝人們的生命充滿活力。

京西太平鼓作為中華非遺中獨特的一項,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與韻味,流傳於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長河,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展現。無論從舞蹈道具、服飾,還是動作中,都展現出人民勤勞、奮進、進取的偉大開拓精神,也涵蓋了民族吉祥、如意、平安的真摯願望。

2006年5月20日,北京市門頭溝區申報的「京西太平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各位看官,看完記得點贊or留言哦~

么么噠!


推薦閱讀:

梅花香自苦寒來——王廣文國畫作品欣賞
20歲前做好這5件事,會讓你5年後受益匪淺
ARTYOO專題 | 影像的思辨與迷戀:從錄像藝術到藝術家電影
我們再也沒有回過故鄉丨擴張的城市與降解的村莊
可口可樂賣不動了!作為美國文化的靈魂招牌,這些有趣故事你知道嗎?

TAG: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