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祠博物館——三晉之勝,全在晉祠
如果只用「厚重」這個詞兒來形容晉祠,都會顯得態度和表達太不夠厚重,晉祠的 Slogen 多如牛毛:
「現存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皇家園林」
「碩果僅存的古國——晉國的宗祠,三晉歷史文脈的綜合載體」
「中國古建築藝術的集大成處,宋元明清民國本體建築類型序列完整的孤例」
「集齊了各朝代國寶級的彩塑、壁畫、碑碣精品」
「山西精神的留存」
山西人提起晉祠時會說,那不但是「晉源」,也是「晉魂」——似乎這樣才能顯出真正的厚重和尊重。
晉祠之于山西,就彷彿紫禁城之於北京,中山陵之於南京。
由太原出城往南,不過三十公里,就到了《山海經》所說「懸瓮之山,晉水出焉」之地。晉祠背靠青山,難老泉出其間,蒼鬱如蓋的一方山水凝固在城市邊緣,(只要不在節假日)走進晉祠,一剎那隔絕了塵囂,彷彿按下光陰的暫停鍵。
到底是靜止,還是流動?——晉祠里流淌著三千年晉水活源和唐叔虞治水利民的往事,千五百年前引晉水以灌農田的開皇風範,唐太宗在此揮毫潑墨,宋歷任皇帝在此大興土木、弘揚孝道,留下建築史上瑰寶級的作品……被稱為「歷代建築博物館」的晉祠,泉水潺潺,古木蔭蔭,亭台樓閣跨越著時代竊竊私語。
首先,請沿中軸線,掃蕩「三三經典」。從晉祠正門(東大門)進,沿著東-西中軸線,可將晉祠最重頭戲的「三寶」、「三絕」、「三匾」都走到。
晉祠三寶
晉祠古建三寶,「寶」到什麼程度呢?是被國家文化部官方蓋章認定為國寶級的建築文物,方寸之間有三座,這個密度也是宇內罕見了。
獻殿
位於聖母殿前方,一眼看上去像個涼亭。是供奉聖母,用以存放貢品的享堂。獻殿初建於南宋(金朝實際掌控山西期間),明清幾次翻修都保持了最初的建築格局——沒有釘子,全靠榫卯。通風透氣的結構使獻殿溫度低於四周,適合貢品保存,被譽為「宋代的冰箱」。
魚沼飛梁
在獻殿和聖母殿之間,有一片「魚沼」,養魚的方形水池,水池上架起一座「十」字形的橋,「架虛為橋,若飛也」,所以叫魚沼飛梁。
橋作十字,既可以東西向連通獻殿和聖母殿,也能從南北向走通,這樣類似現代立交橋形制的古橋,在國內乃至全世界都是碩果僅存的。從時間上考證,在酈道元《水經注》中已經對此橋有明確記載,至少可以推到北魏(距今 1500 年)年間甚至更早,魚沼飛梁在中國橋樑史上聲名赫赫,足以同盧溝橋、趙州橋相提並論。
聖母殿
北宋天聖年間的木結構建築,保存至今的北宋木作全國不過數十例,如此完整精美的已屬孤品。
「天聖」這年號聽起來陌生,說「宋仁宗」就熟悉了吧?聖母殿是宋仁宗追封晉國始祖唐叔虞為「汾東王」,並為叔虞的母親邑姜所修建。宋仁宗是出了名的孝順仁厚,修聖母殿以弘揚孝道,但暗地裡也有安撫晉地百姓的意思——畢竟宋太祖趙匡義為剿滅北漢,曾泄晉水汾水淹毀了大半晉陽,也將三晉百姓奉為神明的原晉祠(唐叔虞廟)毀了泰半。
宋仁宗之所建留存至今,令我們得以欣賞到「北宋營造」的功力:殿如飛鳥梁似翼,「減柱法」以廊柱和檐柱承接大部分殿頂的重量,比尋常殿堂少去了 10 多根立柱,空間感闊朗大氣。殿前檐柱上 8 條木雕盤龍和殿內 43 尊彩塑,都是罕見的保存完整的北宋原作。
晉祠三絕
晉祠三絕第一絕就是上文所提,43尊聖母殿北宋彩塑,都有真人大小,姿態優美自然。主尊是聖母邑姜——姜子牙的女兒,周武王的王后!戴鳳冠著蟒袍端坐,兩側侍奉著宦官和女官,各自手持侍具。
雖刻畫的是西周人物,但塑像衣冠、髮飾、等級排布都是按照北宋宮廷禮儀創作,簡直是北宋宮廷生活的一組定格照。
第二絕,晉陽之源難老泉。聖母殿南側,有一座八角攢尖頂的精巧涼亭,就是難老泉亭,難老泉水出自懸瓮山岩縫,據說自古以來不分旱澇從不斷流,且水溫常年保持在17-18℃,千百年來灌溉千萬頃良田。
泉邊一組賞水玩水的建築元素中,有一石舫名曰「不系舟」,令人想起《莊子》「飽食而遨遊,汎若不系之舟」的逍遙自在。
第三絕是晉祠最古老的主人——周柏唐槐。晉祠中花木繁盛,和背倚的懸瓮山呼應蒼翠,在這盎然綠意中最年長的就是這株 2800 多年前種下的柏樹——在聖母殿北側。
西周初年曾種下的是兩株「齊年柏」,其一惜毀於清道光年間,如今這一株依然粗壯茂盛,橫枝如龍,北宋歐陽修曾詠晉祠「地靈草木和余潤,鬱郁古柏含蒼煙」,可見它在一千年前就已經算「古柏」了,聽過無數三晉往事。「唐槐」則存有兩株,在晉祠大門進門兩側,水鏡台之前,繁茂之極,春夏綠蔭之濃,也是晉祠一景。
晉祠三匾
書法愛好者絕不能錯過,晉祠亭台樓閣之間無數匾額楹聯,涵蓋了各個時期的名家名作,其中最著名「三匾」:
水鏡台匾額「水鏡台」,雖是祭祀戲台,但匾額的用意卻不太「娛樂」,取意「清水名鏡不可以形逃」,提醒世人忠奸是非終會水落石出。是清乾隆年間著名書法家楊二酉的作品,筆力雄勁,字形端莊且瀟洒,單「水」字微微搖曳的姿態,就夠欣賞半晌。
對越坊匾額「對越」,對越坊在獻殿之前,為明代書法家高應元的行體榜書,金鉤貼畫,霸氣十足。
「對越」出自《詩經》周頌,是歌頌周文王周武王的頌辭。「對越」是報答(先王恩典)、頌揚(先王盛德)的意思。
難老泉亭匾「難老」,出自清代著名書法家、思想家傅山先生之手。傅山先生是太原人,一生書畫作品、醫學著作無數。晉祠中單設一處「傅山紀念館」,在難老泉東勝瀛樓側,收藏了百餘書畫作品和著作,對傅山生平感興趣的不要錯過。
以上 9 個景點,對於一般景區而言已經囊括其要了,可是對於晉祠而言,還沒完——還遠遠沒完。
晉祠建築群
晉祠,祠作祭祀,晉祠的祭祀主體卻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到不太尋常:
晉祠最初營建,是為了紀念「桐葉封弟」的西周唐王叔虞。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的弟弟,姜子牙的孫子——叔虞,被哥哥成王封到古唐國,在今天的三晉大地上調理水源,開荒興農,使此地百姓富足安居,開晉國數百年霸業之始。叔虞去世後,人們在晉水源頭修建了「唐叔虞祠」,後來叔虞的兒子將國名改為晉,而改稱晉王祠。
隋末李淵父子起兵晉陽,曾在唐叔虞祠前祭旗誓師,稱如得天下必將國號定為「唐」——這是利用了晉地民眾強勢而悠久的對唐叔虞的崇拜之心。得天下後,唐太宗李世民不單擴建晉祠,還親自撰寫銘文刻碑傳世。
宋初晉祠遭損毀,又經宋太祖、宋仁宗、宋徽宗幾次修復擴建,將祭祀主體由叔虞轉向叔虞的母親,這種對女性形象推崇的微妙,也和北宋的治國風格遙相呼應。
兩千多年來,晉地百姓對晉祠的祭祀,也包含了對山川的崇拜。每年六月中有「祭祀水母」的節日,供奉山川以祈禱風調雨順,塑造出「水母」的神明形象。
除此之外,晉祠「來者不拒」,北側有關帝廟、道教三清祠、文曲星文昌宮,南側則是佛教聖地,供奉舍利的舍利生生塔、大雄寶殿、奉聖禪寺,中部偏南有一系列太原王氏的家族宗祠和書院建築遺存,西北角還有老君洞、呂祖洞和公輸子祠(魯班廟)……晉祠用罕見的包容度,囊括了儒釋道法各家神仙,其間所應生的書畫、雕塑、建築等等藝術精品彼此相安,同享香火。
由北-南遊覽,這些不可錯過:
唐叔虞祠
晉祠的源頭。現存整組建築,山門、大殿、配殿和殿中彩塑,都是元代作品。雖然不比聖母殿的精妙絕倫,單也是一處不錯的懷古所在。
唐碑刻亭
「貞觀寶翰」亭,唐太宗李世民洋洋洒洒的《晉祠之銘並序》碑刻就陳列在其中。全碑 1200 余字行草(清乾隆年間複製的原碑文書法),頂額部「貞觀廿年正月廿六日」飛白體隸書則是唐代原作。
唐碑書法是一絕,文辭也極盡經緯縱橫之氣,李世民人到中年(貞觀廿年為公元647年,時李世民49歲)故地重遊,以六合為家經天緯地的氣魄,讚頌西周建叔虞唐國的史跡,緊接著宣揚起唐王朝的文治武功,以期「萬代千齡,芳猷永嗣」的盛世。
李世民早年臨王羲之,書法遒勁挺秀,《晉祠之銘並序》被譽為僅次於《蘭亭序》的行書珍品。
水母樓及公輸子祠
水母樓為明代木結構建築,供奉有水神銅像和水母成仙塑像,樓內明代壁畫表現水母仙跡,華美精緻,幾處匾額也出自清代名家楊二酉之手。水母樓北側為公輸子祠,一組供奉魯班的清代建築。
舍利生生塔及奉聖禪寺
舍利生生塔始建於隋,重修於宋,供奉了一顆釋迦摩尼的舍利。塔內有階梯可登高,向北可全覽晉祠美景。奉聖禪寺原為唐開國名將尉遲恭的別業,尉遲受高僧智點撥,存一念善心,將別業改為寺院,李淵賜匾額「十方奉聖禪寺」。
禪寺毀於蒙元鐵騎,解放後重修時為了復古,從晉祠及周邊各處搬來元明清建築結構,「拼湊」成現在的樣子,這種做法引起了較大爭議,但確實也保存了一批文物精品,如今陳列在寺的唐代石刻小楷《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寺院山門移自晉祠早期的山門「景清門」,也是相當古老珍貴的木構。
若要細細玩賞整個晉祠建築群,幾天都看不完,太豐富的內容太長的歷史也很難總結歸納。
對晉祠最恰當的描述,倒不如用唐太宗李世民的句子「金闕九層,鄙蓬萊之已陋;玉樓千仞,恥昆閬之非奇;落月低於桂筵,流星起於株樹」——諸神之威,三晉之美,人間之巧,匯於晉祠。
晉祠博物館
地址:太原市晉源區西南懸瓮山麓
到達方式:乘308、804、856路公交至晉祠站開放時間:旺季4月至10月8:00-18:00,淡季11月至次年3月8:30-17:00門票:旺季80元,淡季65元晉祠博物館官方網站 Jinci Temple 中國山西太原晉祠 晉祠旅遊網
圖/文:窮游錦囊作者 興興興興
---------------------------------
歡迎關註:
知乎機構號:@窮游錦囊
知乎專欄:對世界上癮(國外) & 錦繡山河走遍(國內)
窮游錦囊微信公眾號:qyerguide
下載有用、有趣、能救命的 「窮游錦囊App」,獲取全新的旅行靈感及實用的旅行指南。
推薦閱讀:
※「瀟洒自如」的古代太原士兵為何將「武德」傳於天下?
※「暴君」隋煬帝為何選擇在太原成就一番大事業?
※春秋時期晉國的一個人打破了一項制度被流傳至今!
※板垣征四郎的「旅遊路線」與軍事地理視角的太原會戰
※買房投資,是選擇太原還是山西其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