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越窮被錢控,富人越富反控錢?
前言:
所謂價值觀不同就是,給一根蠟燭,有人覺得差一個蛋糕,有人覺得缺一個氣氛。為什麼一個人害怕回憶過去?是因為他不想看到自己這麼長時間竟一時無成。趁年輕能動,別讓時間催夢。覺悟的時間決定了成長的空間,不是所謂的條件具備了才奮鬥,而是不斷創造條件去努力。
我們每個人的心中,債務和花錢就像指紋一樣獨一無二且不可避免。我們不斷做著花錢的美夢,我們因道德而為此困惑。金錢就是工具,是權力。
我們知道我們離不開錢,因而需要更多,但是我們卻忽視了這對我們思想、對我們情感的影響,它歪曲了我們的認知,甚至改變了我們行為的方式。
生活中這些與花錢有關的細節問題,你思考過么?你有什麼樣的想法?今天昱銘就和大家一起聊聊。
2018年一開始,大家就被支付寶賬單暴擊了一番。
「如果當時控制一下,年底咱也是一個有錢人
從沒覺得自己有錢過,原來不知不覺給馬爸爸奉獻了好幾個包包
這雙手明年一定要看緊了,再敗家一定……」
花錢這事看起來誰都會,但未必人人都能花得明白。人類是一種心理動物——大腦成就了我們,而且金錢是大腦的構想。有時候,金錢似乎控制著我們——金錢凌駕於大腦之上;有時候我們又能以自己的方式使用金錢——大腦凌駕於金錢之上。金錢影響我們的心態、情感和行為,而且這三個方面以有趣而又奇特的方式相互聯繫、相互融合、相互排斥。
同樣是面對金錢,有錢人容易操控錢,窮人更容易被錢操控。這裡面暗含著一場金錢與心理的博弈戰。
為什麼錢花得越多越不心疼?
假設你正在海邊度假,打算租一輛自行車沿海灘騎行。你邊走邊看,第一家租車行,租一天收 120元,接著你看到另一家租車行的廣告,上面說一天只收80元。到第二家租車行,還得走 10 分鐘,但是價錢便宜,也許值得去看看。只要車看起來能騎就好,你就可以為節約下40元而慶幸,這 40元足夠第二天騎行或是在懸崖上的咖啡館喝一杯不錯的咖啡。
現在假設你回到了家,正在買一輛新車。在第一家店你看上一輛車,售價150000元。你想看一看價格是否公道,於是你走了 10分鐘來到了第二家店,同一款車,這家店售價為150040元。返回第一家店去買,節約 40元值得嗎?幾乎可以肯定你不會返回去。這麼一大筆交易,只差這麼點錢彷彿無關緊要。
可是你能節約的錢正好和租自行車節約下來的錢一樣多。租自行車時,你為自己能節約下 40元感到很高興;買車時你卻不把它放在心上。
無數研究表明我們不斷做出此類判斷,將節約的錢看作是整個費用的一部分了,而不是看作具有一定消費力的實實在在的一筆錢。這就叫作「相對思維」,在比較富裕的人群中特別多見:購物花費得越多,人們越有可能忽視相關費用。
為什麼不能妥協,卻經常妥協,而且毫不後悔?
有一件事你應該清楚,那就是,我們對於價格的判斷有時是不合理的,我們的想法總是被金錢的數量和來源左右。當涉及價格時,金錢對大腦的愚弄是非常巧妙的。
假設你想去一家電子商店買一台筆記本電腦。走進店內,只見貨柜上擺滿了電腦,似乎有很大的選擇餘地。但仔細一看,只有三款電腦是你想要的。
一款是白色的,亮光閃閃,設計經典,但價格遠遠超出了你的預算。第二款價格約為前一台的一半,但是說明書上說存儲量較小,處理器也不夠快,而且老實說,似乎有點太廉價了。第三款還是有一點貴,但是相對於第二款來說,設計簡潔明了,儲存量大。
你會選擇那一款呢?
當然是第三款;這是合理的選擇——這款電腦不是價最高的,也不是價最低的。你是如何隨意地做出這個決定的呢?研究表明,實際上這個決定並不是那麼容易做出的。近來,店主在貨物陳列方法上,顯得非常精明。他們知道,很少有顧客會買昂貴的筆記本電腦,但是把價格高昂的筆記本電腦與其它電腦陳列在一起,比最貴的稍便宜一點的電腦就成為「價格適中」的筆記本電腦。
這一做法利用了「折中效應」。該效應對我們有很強的吸引力。 不走極端,擇中而行,似乎總是非常明智的。
買房時,我們只想看兩棟房子,但是房產經紀人會安排再多看一所,價格遠高於我們所能承受的範圍,他解釋道:「你都到這兒了,還是看看吧。」他希望折中效應能夠轉變我們的想法。他知道我們的價格底線,不可能突然加大預算,買下那麼一所昂貴的房子。但這絕不是他的目的。
他帶我們去看我們買不起的房子是為了改變我們對其它房子的看法。儘管其它房子比想要的要小,路段也不是很好,但是和那所昂貴的房子比起來,它已經很不錯,甚至很划算了。
即使像衛生紙這類不起眼的東西,這種心理也會對其產生作用。超市將昂貴的衛生紙也陳列在貨架上,不是希望大多數顧客不再購買價格適中的品牌,而去購買「奢侈的棉質衛生紙」。不,它真正想要做的是為了保證消費者繼續購買,或者轉而購買價格適中的衛生紙,而不是去購買真正便宜的衛生紙。
憑藉一般可評估性理論,行為科學家發現,如果人們單看一件物品時,通常情況下評價會很高。在這裡通過一個給未婚妻買訂婚戒指的例子來說明這一點。
在珠寶店,未婚夫打算買一個鑽石小、價格便宜的戒指,但是和那些較貴的鑽戒相比,鑽石顯得很小。而他認為他的愛人肯定喜歡鑽石大的戒指。但是如果他理性地買下負擔得起的戒指,將其送給自己的未婚妻時,她可能會很高興。
她所看到的就是手上的鑽戒,她不會因想到珠寶店那些昂貴的珠寶而感到難過,至少在她碰巧路過珠寶店的櫥窗之前,不會難過。
無論何時你打算買東西,想想當你把它拿回家時,這個東西本身看起來怎麼樣。滿足你需求的也許就是眾多物品中那個最小最便宜的,但是那又如何呢?盡量忽略 那些相似的產品,尤其是那些大的、耀眼的產品。出門的時候,你並沒有要買大的或者昂貴的東西的意圖,走進商場的時候,你也不應該動搖。
對金錢的擔憂會使你智力下降?
每年收穫前的日子,對印度的甘蔗種植戶來說,都是青黃不接的季節。每年的這個時候,他們只能借貸或典當物品來支付賬單。2004 年,又是在這種最艱難的時期,一組心理學家讓 500 名蔗農做了一系列認知測試。幾個月之後,在收穫了甘蔗、拿到了錢後,心理學家讓這些蔗農又做了一次測試。
這些蔗農的日常飲食和生活方式在長達 4 個月的研究中基本不變,變的是他們對金錢的擔憂。研究發現對金錢的擔憂會影響農民的認知能力。在收穫之前沒有錢時,他們的智商(IQ)分數比有了錢之後低 9~10 分。這就足夠將他們的智商歸到另一類——從智力超常到智力一般或從智力一般到「呆笨」。
這一研究表明一些事情似乎顯而易見,但實際上卻非常重要: 缺錢時,掙錢就成為當務之急。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塞德希爾?穆萊納森是研究貧窮對認知的影響的主要學者,而且是蔗農實驗的研究人員之一。他說:為金錢擔憂的人大腦中很少有容量去關注其它事物。他的研究表明容量的減少會導致智力的顯著下降。眾所周知,如果一個人被迫一整晚不睡,第二天很難正常思考。在穆萊納森的研究中,缺錢對思維的影響和整晚不睡的影響有 80% 是相同的。
另一項研究也顯示對金錢的擔憂會使心智能力受到嚴重影響。 這一測試是在美國新澤西州的一個購物中心進行的。
參與測試的人要假設一種情況,即他們修車需要支付 1500 美元,或這筆費用的十分之一,也就是 150 美元。 參與者腦中有了這些賬單後,要進行兩項測試。第一項測試是一種智力測試,常用於心理學研究,被稱為「瑞文推理能力測試」,它測試你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會讓你看一系列以白色為背景的黑色圖形,但圖形之間有空缺。你的任務就是選一個你認為合適的圖案填進去使其符合邏輯。
第二項測試中,電腦屏幕上會有指令以一定速度閃現出來,這些指示會告訴你以最快的速度按下鍵盤上的某個鍵,預測出下一個會出現什麼是不可能的。所以這項測試能測出一個人的思考能力和反應速度。
這個實驗發現了什麼呢?首先,人們在這兩項測試中的表現顯然不同。儘管我們感興趣的是富人和窮人不同的表現,但是要知道,他們已經牢牢記住了兩個汽車維修價格中的一個。不論富人記住的是 1500 美元,還是 150 美元的維修汽車賬單,他們的得分都一樣優異,而不太富裕的參與者在面對高額賬單的時候,他們的得分非常差。要知道,這並不是真實的賬單,而只是假想的賬單。即使沒有真實的花費,對金錢的擔憂對人們的認知能力影響依然很大。
我們都有過度關注的問題,不是關注錢,就是關注其它事情。
想像一個孤獨的人在手機上看別人發的照片,看到似乎每個人都與他們的朋友玩得很開心;或者一個嘗試戒煙的人一打開電視便看到老電影里的主角點上香煙;或者一個剛剛流產的女人,似乎頻頻聽到朋友懷孕的消息。在這些情況中,事實上其他人並非每天晚上都與朋友外出,電影中的人也不是總在抽煙,周圍的朋友也不是都剛剛懷孕,而是擁有這些特徵的人對你來說突然變得突出和醒目。
金錢也是如此。沒有的時候,你對它很著迷,時時刻刻都在想著它。糟糕的是,研究表明,你越為錢發愁擔憂,越不能做出擺脫貧窮的正確決定。
撰稿人:昱銘 (解讀世界經濟要聞,剖析全球投資大趨勢!投資是一個完整體系包括投資理念 ,投資心態 ,資金管理 ,風險控制 ,投資策略 ,現貨、貨幣投資交流學習,追蹤市場動態、直擊全球熱點、剖析突發事件、每日行情解讀,敬請關注,昱銘本人。)
推薦閱讀:
※技術的極晝與本質的黃昏 ——技術爆炸的異化
※對於幫助過的人,最好的態度是不憐憫、不評價、不回頭
※如果沒有人愛你了,能不能好好愛自己
※賺錢的本質,一夜暴富
※人的本性是可以改變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