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穿越手冊——訓練有素的醫生篇(一)

2018-04-09 索德勒

本文為史圖館專欄約稿,僅代表作者觀點,與史圖館立場無關。


我懷著對上輩子的悔恨開始了新的生活,不知道中世紀的學校是什麼樣子。

生活在和平中的人才渴望戰爭。

不勞而獲的幻想,幼稚的憤怒毀了我兩輩子。不知為何,我第二次的重生在了中世紀,這次我決心好好對待我的生活,不讓幼稚的幻想打饒我現在的平靜,這次我出生在一個商人家裡,生活要比農民好得多。除了我的父母和兄弟姐妹,我的家裡還有一位外人,我父親的學徒

雖然沒有樓上樓下之分,但也說不上多平等

學徒和師傅之間是有合同約束的,合同會在一張羊皮紙上寫成兩份,然後沿著波浪線裁開,這樣就只有這兩份合同的波浪線是吻合的,以此作為防偽手段,這種手段一直到17實際也還在使用。

合同明確規定:學徒不允許玩骰子,不許去酒館,嚴禁和師傅的女兒,妻子,女僕發生關係,否則工期延長,也就是本來為師傅無償工作七年變成十四年,當然師傅也必須毫無保留的講授自己的知識,還為學徒提供食宿。

學徒和我們一起長大,這其實很不尋常,一般來說學徒期七年,而我父親的學徒卻是十二年,主要是因為他的母親是個寡婦,這樣能給學徒提供一個雖然地位地下,卻衣食無憂,能夠學習謀生技巧的家,而我作為父親的長子,則要去大學學習自由七藝(Liberal arts)。分別是文法、修辭、邏輯三種語言學科,算術、幾何、天文、音樂四種數學學科。

說起來為什麼音樂被歸為數學學科?

大學裡不完全都是有錢人和貴族的孩子,也有一定數量的窮孩子,有一些教會和高官或是為了要名聲,或是真的想做點好事每年會給大學一筆獎學金資助窮孩子,畢竟學費可不便宜——註冊費、聽課費、學位費、檔案費、出席各種典禮的費用以及證書費。

除去學費,生活費也是一大開銷,也是學生和當地居民合不來的主要原因,現在各位外地留學的人應該知道和房東,小販,中介鬥智斗勇是一種什麼體驗,為了應對這種情況,大部分大學採用孤立政策,以免當地居民突然提高房價物價,甚至設計「仙人跳」

而這些學生和管家裡要生活費的口吻和現代人幾乎一模一樣:

尊敬的父親大人:如同您曾經對我的期待一樣,我在牛津大學的學業進行的很順利。雖然課程費用支出不少,但是我覺得這些知識可以使我能夠更加接近於真理的道路。然而,您可能未必能夠相信,這座小城的花銷已經超過了您當時所做過的最壞的預期。我當然無意在您的能力上對您進行指摘,您一直以您的睿智指導著我,但是如果您能夠為我再增加一些費用,或者每年再增加一鎊,或者60先令,我想我就能夠更為歡愉地在這座城市裡學習,而不必每天憂心忡忡。

記住,學生來買就拿發霉的賣,或者提價。

也正因為如此,當時的學生很少有交了錢曠課的情況,反而是沒交錢的課偷著去上,當然也不是沒有浪蕩子,比如某座樓上是大學,樓下是妓院的學校。

不過學生們也不是什麼省油的燈,酗酒鬥毆,猥褻婦女,偷盜搶劫也不是什麼新鮮事,甚至和當地居民打過群架,這其中比較著名的事件就是1355年的牛津大學聖斯科拉斯提卡節暴動。

1355年2月10日,幾個牛津大學的浪蕩子說酒館的酒不好,不知道是摻了水還是什麼原因,最後和店主大打出手。當地居民迅速通知市政當局,以聖馬丁教堂的鐘聲為號,號召牛津市民來了一場硬仗。大量市民帶著弓箭、斧頭等武器攻擊學生。

勸架的牛津大學校長也被射中一箭,無奈前往伍德斯托克向國王求援。那天晚上,憤怒的牛津市市長甚至僱傭了周邊地區的農民增援,市民和學生之間發生了一場大戰。許多學校的校舍和學生書籍、物品被焚毀,還有若干學生在衝突中身亡。

現在的學生群架弱爆了

學校在當時是個混亂的地方,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貴族和猶太人選擇家庭教育,《教育漫話》里曾經提到要培養紳士一定不能讓孩子去公共教學學壞,一定要在家進行良好的家庭教育。這倒也沒錯,不過大學也有他的用處,曾經大學的用處是教士傳播教義的地方,他們用羅馬希臘的哲學解釋基督的教義,比如柏拉圖說過肉體是靈魂的枷鎖,所以要鞭打肉體,禁慾贖原罪(人家是讓你用學習真理打破枷鎖,而不是讓你抽自己玩),當然也不是沒有好的一面,比如宣揚人人平等,這是希臘羅馬哲學沒有的東西。

不知道為啥基督徒的腦迴路那麼新奇,但在我們伊斯蘭教傷害自己的身體是違法教法的。

時光飛逝,我從文學院畢業,開始學習醫學,我希望自己可以治癒曾經製造的傷口,不知道中世紀的醫生水平如何。

(敬請期待下一章)


更多作品見幻想淺綠的B站空間 、我館的公眾號:ID:AlexGreeno QQ群:史圖館164072878;雲韶府545992797

推薦閱讀:

五十城·杜布羅夫尼克
起源於製表廠的古柏林實驗室
丹麥自由城:毒品橫行的「無主之地」
五十城·科托爾
藪貓行動:法軍地面戰鬥序列一覽

TAG:中世紀 | 歐洲 | 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