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你騎的車,是硬派拉力么?

偉大的地心引力,決定了汽車和摩托車是在地面上行駛,少數瞬間除外。這樣,從地面質量角度而言,車輛可以劃分為公路車和越野車。然而,市場競爭是激烈的,客戶需求是多樣化的,於是,就越野車而言,依然有著更加細分的類目。

種類一:純越野

完全不考慮公路行駛性能,完全不考慮舒度。上天入地,飛沙走石,夠野,夠爽,樂趣十足,但的確不怎麼實用,是偏執到自己限制了自己在人類車輛世界所佔的份額的地步。

在四輪世界,它們大約長成這樣

兩輪世界,它們大約是這樣

種類二:硬派越野/拉力

(今日討論重點)

這個類目的車輛,依然保留著很強悍的越野性能,但不會過分偏執。公路性能比起種類一,是大大提升了,舒適度對於不很挑剔的用戶,大約也能混個及格,或者更高分。就四輪方向,退一萬步,至少有了遮風擋雨的車殼,有軟的座椅和空調,說不定還有收音機呢。

在四輪世界,代表車型大約是如下

在兩輪世界,代表車型大約是如下

種類三:SUV--旅行類拉力車

這類車,雖然也有一定的越野本領,但超過80%甚至95%的時間,都在好路上行駛。相當於有一副好嗓子,只不過那道是,逼急了我能唱,但我就不想唱,你能把我怎樣?更多時候,這類車型很適合長途旅行,配置豪華,空間大,裝得多,油箱大,走好路很在行,偶爾有個修路小坑窪也妥妥應對。當然了如果車主也有一定技術水平,就是捨得豁,就是非要往絕路上逼,這類車也多少能擼起袖子弄出點啥,只不過比起前兩類會勉強和辛苦少許(duo)。

四輪世界,大約如此

兩輪世界,大約如此

種類四:其實是跑車

時髦!按新詞兒叫做跨界車。但嚴格來講,第四種是可以不劃分在今天所討論範圍。因為它本質上就不是越野車,我覺得那是偽裝成越野車的跑車。這類車外觀超一流漂亮,常常馬力大得嚇人,在公路甚至賽道里都有一副好身手,也有很好的裝載能力,駕乘舒適,但有個別車甚至不是四驅的,也實在不太適(she)宜(de)干苦活臟活。

四輪世界,大約如此

兩輪世界,大約如此

今天重點說說摩托車世界裡的第二組,硬派拉力車。這類別里,市面上常見的主要在售車型有:本田非洲雙缸Africa Twin,寶馬F 800 GS,F 800 GS ADVENTURE,KTM 1090 ADVENTURE R,1290 SUPER ADVENTURE R,凱旋Tiger 800 XCx/a(暫時還沒來,聽說倒計時ing,歡迎歡迎)等。

區別是否夠「硬」

最關鍵在於行走機構的設定,輪子和避震器。

1.車輪

四種車型的分類,其實用輪子幾乎就可以立刻識別。因為就越野能力而言,車輪尺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純越野車,一般都是前21寸,後18寸的直徑,有時後輪甚至達到19寸。

輪子越大,相對而言,地面的坑窪和障礙物就越小,不容易在軟沙泥地里陷車,離地間隙也更高,壞處是慣性大,靈活性有下降。所謂硬派拉力車,一個基礎的標準就是21+18,差一點也是21+17。我管它叫做21寸俱樂部。如果低於這個標準,比如19+17,無論後面其他設定如何,也至少把它直接歸在第三類SUV裡面,17+17則多半是第四種的類別了。

純越野或者硬派拉力車的車輪多數使用輻條編製的輪圈,雖然重量大一些,但可以耐受更大的衝擊力,彈性也更好,輻條可根據使用情況逐根更換,輪圈出現輕微變形是可以調教。

純越野或硬派拉力,大多配有內胎。這樣輪子可以更好地減震,承受更大衝擊,避免輪圈受衝擊變形漏氣,並且在極限情況下可修復性更強。當然了,隨著技術進步,輻條圈+真空胎的組合也在增加。(也可以在真空胎裡面加內胎或選裝帶內胎的輪圈)

硬派拉力車的輪胎,還有一個特徵,就是不會太寬。很多新手對於輪胎的態度,就是越寬越好,尤其是後輪。寬就是好看,寬就是性感,寬就是強橫!但強調越野性能的車,則不會以寬為美。

越野車比較常見130-140mm,重型硬派拉力車最多也控制在150mm以內。因為這樣才有足夠的靈活性,遇到鬆軟的礫石,較窄的輪胎才可以在浮動的表面「切」下去,抓住礫石下的堅實地面。而太寬的輪胎,會一直「浮」在表面,車輪滾,輪子下面的石頭跟著滾,車子很難控制。隨著車子馬力越來越大,目前主流SUV級拉力車後輪大多都採取了170mm的設定。

作為硬派車,比較窄的輪子意味著同直徑下,接地面積相對比較小,這樣有可能----但不一定----帶來的問題是公路,尤其是激烈的彎道,全油門出彎情況下的抓地力不足。之所以說不一定,也是要看輪胎及環境溫度,馬力有多少,地面摩擦力情況,全油門是突然的還是柔和漸進的,是不是有電子輔助系統等多個變數因素。

2.避震器

避震器是鑒別拉力車是否夠硬派的另一個重要元素。「烏蒙磅礴走泥丸」,一副好腿腳,避震器至關重要。為了應對困難的路況,硬派拉力車的避震器一般有以下幾個特徵:

A避震器夠粗夠強。

為了實現更好的公路表現、長途表現,硬派拉力車比純越野車搭載了更大更重的發動機,再考慮上有可能雙騎加行李,它的總車重很可能是純越野車的兩倍以外。這麼重,還要應對壞路,甚至還要蹦蹦跳跳,要能飛能落,避震器就必須足夠強悍。常見的避震器直徑都在43-48mm之間。

B避震器行程夠長。

SUV級別的拉力車,避震器行程大約在180mm到200mm之間。為了應對衝擊,硬派拉力車的避震器行程大約在200mm-220mm之間。更有甚者,如KTM 640 ADVENTURE的前後避震器行程高達320/300mm,2012年份的KTM ADVENTURE 990 R前後避震器行程也有245mm之多。要知道純越野車的避震器行程無非也就在300mm左右。

C漸進彈簧和全面可調節。

行程越長,某種程度上對避震器的要求就越高。因為要取得壞路和好路的均衡,既要有足夠的吸震能力,又要在公路上有足夠的穩定性和支撐度。所以多數硬派拉力車的避震器,都配備了漸進式彈簧,就是彈簧的前半截軟,以便應對顛簸和衝擊,後半截硬,用來支撐車輛,防止到底。

全面可調節,也是硬派拉力車避震器的一個必備要素。因為這類車單人無行李和雙人滿載長途,重量差異非常大(單人70KG,雙人滿載可能達到180KG甚至更多,差異高達160%)。

然後這類車型行駛路面的跨度也比其他任何車型都大,從一馬平川的高速公路,到連續彎道,到軟沙地面,到連環炮彈坑,這樣僅靠漸變式彈簧是不能真正滿足要求的,必須加以預載、壓縮、回彈阻尼等多個維度調整的配合。

而且,這裡所說的調節,是手動調節。雖然電子避震器的科技已經大大發展了,但目前電子調節避震器都是一級一級調整的,而非無級調整,並且在特艱苦環境下的可靠性還不能超越傳統手動調節的。看看真正的艱苦活兒,硬派活兒,越野賽、達喀爾,沒有一個摩托車是電子調節的避震器。或許可以說,電子調節的避震器,按目前的科技水平,是更偏向SUV公路使用的解決方案。

也有些硬派拉力車,因為成本控制等原因,避震器不是全面可調,甚至完全不可調,但這不意味著「好的硬派拉力車的避震器應該是全面可調節」這個論點成立。

D前倒立、後單槍方式布置。

硬派高性能拉力車前叉大多採用倒立套筒方式布置。倒立前叉比正立方式的好處在於更輕的簧下質量,更好的路感反饋,更好的剛性,對於提升操控有很大幫助。

為了配合大尺寸的前輪,超長的避震器行程,以及需要給車手最直接的前輪行駛狀態反饋,倒立前叉比Telelever系統更加適合複雜越野路況的使用。畢竟Telelever系統的設計初衷是為了防止高速行駛中重剎車帶來的「栽頭」現象。也正因為如此,寶馬的F 800 GS / F 850 GS,之前的HP2 Enduro也都採取了倒立前叉的前避震器布局方式。

可見,倒立前叉幾乎是當今硬派拉力車的標準配置。目前多數拉力車在後避震器方面,都是用單槍布局方式,這樣會提供更好的操控性,不存在兩根避震器「較勁」的情況。

說到這,我們把常見硬派/SUV旅行/SUV超跑車型輪子和避震器的設定做個簡表,就可以清晰看到行走機構的設定傾向:

*按國際車型版本數據,個別車型國內引進版本有降低避震;

**此數據表主要參考行走機構設定參數,有些車型高配低配避震器調節方式有不同,排版原因未在表中體現。

3.電子設備

不管我們喜歡還是不喜歡,而今電子設備越來越多是個不可逆轉的趨勢。但就硬派拉力車而言,電子設備要麼能輔助越野駕駛,要麼可以完全關閉,絕不能成為撒野的阻隔和障礙。

比如後輪的牽引力控制系統,除了常規的公路設定以外,還有專門的越野設定,允許後輪比前輪快100%的輪速行駛,或者可以關閉;再比如,ABS除了有常規的公路設定,也有越野模式可選,允許後輪抱死,前輪降低釋放敏感度,並且應該可選擇完全關閉。這些都是車輛應對沙地、泥地和複雜越野路面所必須的。

吐槽(就不點名了):有些「越野」風格的車,不但沒有牽引力控制和ABS的越野模式,並且更要命的是系統不可關閉。這種車可害人,我覺得比純公路車還害人,因為你覺得它是越野車,也去了越野車該去的地方,然後才恍然發現沒這個功能,於是很可能陷於脫身不能的境地。反正,我會毫不猶豫的把這種車歸屬到第四類開外的車型了。

(此配圖與車型無關)

另外,限於個人體驗和認知水平,似乎隱約覺得,越野方向上需要傳統的變速箱配合,一時想像不到自動變速箱的話,不是它怎麼配合我,是我要怎麼配合它。之前是體驗過自動變速箱的公路行駛,希望今後有機會試試看自動變速箱是怎麼在越野環境下工作的。

4.人體工程學

硬派拉力車的人體工程學設定要求:

A坐姿直立放鬆,適合站立騎行。

這就是說,黃金三角的設定要充分考慮不同身高車手的坐姿和站立,車把、拉杆、踏桿、檔桿等位置要都可以很方便的調整。

B風擋一般較小,方便激烈操作。

既然是硬派的,為了越野,舒適度有所犧牲是在邏輯接受範圍之內的事兒。多數硬派拉力車出廠默認值風擋都比較小,方便上大坡之類的激烈操作。如果跑公路比較多,後來加裝了大風擋是另說。

C基本都採用一體式拉力座椅。

這麼做主要是為了方便騎士前後移動身體。SUV類的摩托車,多數是兩階段式座椅,主要考慮公路雙騎的舒適度。

D加大的腳踏。

加大的腳踏都是大牙無膠皮或者膠皮可拆卸。SUV級別的拉力車,多數還是為了長途公路旅行,車手大多穿高筒防水皮靴,所以腳踏的設定可能是小一點尺寸,並且加上減震的膠皮,夠用就好。但騎硬派拉力車,八成怕是要戰鬥,車手穿越野專業靴,這就需要更大尺寸的腳踏,一般還有尖牙加強抓附,腳踏上沒有提升舒適度的膠皮或者可輕鬆移除。

E抗擊打特性。

如果說公路車,在外觀設計上會更多追求「好看」和「顏值」的話,在硬派拉力車,在設計之初要更多考慮「抗擊打」能力的要求。因為倒車摔車對於這類車來講,完全是家常便飯。

塑料包裹件,護杠的安裝點、受力點、保護範圍,水箱及管線,油底殼,後視鏡,強悍的護手,可從外端折斷的拉杆,內收的轉向燈,電子油門被破壞後的電腦預案程序等等都要考慮。常規倒車,應該不影響硬派拉力車的基本功能。這方面,「回家」比「好看」,更重要。

5.發動機布局

從發動機的設定,也可以大約判斷一輛拉力車屬於哪個類別。就硬派拉力車而言,越野世界一輕遮百丑,發動機需要很緊湊,盡量輕,盡量窄,結構簡單,並且需要比較好的扭矩輸出。這樣的話,單缸和雙缸會是比較主流的方式,偶爾有三缸車,但直列四缸大約就要從「硬派拉力」的類別中直接移除。

然後,單缸因為更輕,更適合越野和困難路況,但跑長途、高速、滿載或者高海拔情況下,舒適度和動力儲備就顯得比較弱了,這也是為什麼多數硬派拉力車選用了雙缸的發動機解決方案,以取得比較均衡的效果。

6.車重

這其實不是個硬性的指標,所以放在最後。但其實,某些情況下,這一點最重要。「一輕遮百丑」,困難的路況,輕就是一切!這裡沒有一個固定的指標,當然是越輕越好,但就目前主流車型看,220-230KG左右的乾重是比較常見的標準。

車無完車。硬派拉力車也有它的硬傷,比如,座高比較高,重心比較高,連續急彎靈活度略低,風阻大,舒適性比較差之類。也正所謂此事古難全,最主要是要走什麼路,喜歡哪一口兒,錢都花了,開心就好。

為了詩和遠方

為了千山萬水

為了閑的蛋疼

你胯下的拉力車硬了沒有?

那啥,發可以轉~

作者簡介

矮油摩托車呂飛,摩托車玩家,北京摩德威公司創始人,北京摩德威騎行學院創始人。寶馬摩托車國際認證駕駛培訓師(公路/越野)BMW Motorrad IIA certificate International Instructor Academy(On/Off road),寶馬摩托車國際認證騎行領隊BMW Motorrad ITA International Tourguide Academy。


推薦閱讀:

神摩網 | 如果愛上機車是一種病,那我願意一病不起!
一人一機車一世界,10天9晚原汁原味的寶島環遊分享日記......
『隨意聊』大貿CBR1000RR:沒有RC213V-S的命,卻得了RC213V-S的病?
高清大圖放送!致敬2018珠海三小時耐力賽女飛俠賈天雙!
力帆ktp2000這個摩托車怎麼樣?

TAG:摩托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