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瓜島爭奪戰(七十五)反攻藍圖

岐阜要塞的守軍雖然在短時間內沒有被美軍所殲滅,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日軍的傷員由於缺少藥品,漸漸死去。岐阜要塞的守軍並沒有等來赴約的救援補給,而美軍則開始了野心勃勃地進攻行動。

一、打破僵局

我們現在再一次返回馬坦尼考地區。

從 8 月份戈特奇巡邏隊的慘劇開始,馬坦尼考地區的美日兩軍就圍繞著馬坦尼考河和克魯茲點進行過數次攻防,由於馬坦尼考地區並不作為日軍的主攻方向,而美軍也由於戰役中前期日軍從南部進攻亨德森機場的數次行動,在兵力的運用上也比較保守。因此馬坦尼考地區在 1942 年每個月似乎都有成規模的戰事,但始終沒有決定性的轉變。現在,隨著日軍失去進攻亨德森機場的機會,美軍終於又返回此地,準備開始進攻。

在 1942 年 12 月之時,美軍在馬坦尼考河西岸的防線沒有顯著變化,從克魯茲點西側至南邊的 66 高地和岐阜要塞一直屬於「美國師」的防禦範疇。1943 年 1 月 5 日,佩奇少將作為瓜達爾卡納爾島美軍部隊的總指揮官向第 25 師的指揮官科林斯少將解釋 1 月的反攻計劃。他讓第 25 步兵師的人員代替疲乏的第 132 步兵團,繼續圍困岐阜要塞,同時讓陸戰二師的部隊填補第 25 步兵師的右翼,讓兩個師互相支撐。而另一方面,他告訴科林斯少將可以直接調遣新到的陸戰二師航空隊的軍機進行近距空中支援。

但是,佩奇在細節上並沒有規定第 25 步兵師的行動區域。雖然 1 月的大反攻一定得拓寬戰線,充分製造機動和迂迴的空間,但是第 25 步兵師的指揮官科林斯仍然需要商定部隊的邊界問題。因為日軍為了躲避美軍的偵察機,都將自己的部隊駐守在不見天日的叢林中,因此科林斯也搞不清楚到底在哪些地方會有日軍的守軍駐紮,不過當地的地形倒是幫助了他進行行動區域的劃分。

馬坦尼考河的支流和倫加河在南方的阻隔,導致了第 25 步兵師只能在以下三個區域進行進攻:

1,以奧斯登山、岐阜要塞為首的南部區域

2,以海馬山(Sea Horse)為主的西南部區域,位於兩條支流之間

3,以奔騰小馬山(Galloping Horse)為主的西部區域,66 高地以南

因此,科林斯少將在 1 月 8 日之時,將具體作戰命令傳達到下級,其主要計劃如下:

1,在「美國師」第 182 步兵團三營及其偵察中隊的掩護下,在陸戰二師一營的幫助下,第 25 步兵師的主力,將會在 1 月 10 日的 0635 時發動全面進攻,其戰術目的是奪取並守住從 66 高地至奧斯登山岐阜要塞西部防線間,總長約 2.7 公里的前線。其中:

a)第 25 步兵師的第 35 步兵團,與第 182 步兵團三營和第 25 步兵師的機械化偵察連(Cavalry Reconnaissance Troop)一起,在羅伯特·麥克盧爾上校(Col. Robert B. McClure)的指揮下,接替第 132 步兵團在岐阜要塞附近的防線,並鞏固奧斯登山西側的防線。地面火力支援由第 25 步兵師的第 64 野戰炮兵營(64th Field Artillery Battalion)第 89 野戰炮兵營(89th Field Artillery Battalion)負責(裝備 105mm 的 M2A1)

b)第 25 步兵師的第 27 步兵團,在威廉·麥卡洛克上校(Col. William A. McCulloch)的指揮下,推進至馬坦尼考西北支流和西南支流間的高地上。地面火力支援由第 25 師的第八野戰炮兵營(8th Field Artillery Battalion)負責(裝備 105mm M2A1),第二階段的炮擊任務交給陸戰二師十團二營的炮兵(裝備 75mm M1A1,因為在沒有植被的高地上,使用小口徑的火炮更有性價比)

c)第 25 步兵師的第 161 步兵團(161st Infantry Regiment,缺少一營),在克萊倫斯·奧恩多弗上校(Col. Clarence A. Orndorff)的指揮下,將作為預備隊使用

d)師部下轄的野戰炮兵營將在當日 0550 時至 0620 時進行半小時的炮擊準備,支援的地區不包含第 35 步兵團負責的南部區域,以免驚動該處的日軍

事實上,在 1 月 10 日進攻之時,「美國師」下轄的第 221 野戰炮兵營(221st Field Artillery Battalion)也加入了進來。

第 14 軍進行一月大反攻的作戰態勢圖,圖中藍色的中線代表著科林斯執行此次行動需要推進到的西線邊緣,藍色箭頭為主攻方向,尤其注意右下角得不到第一波支援的第 35 步兵團

羅伯特·麥克盧爾上校(Col. Robert B. McClure),戰後最高軍銜為兩星陸軍少將,在布干維爾戰役中領導「美國師」進行戰鬥。1944 年 11 月被調往中國戰區,輔佐魏德邁。

二、任重道遠

雖然美方現在在瓜達爾卡納爾島上已經部署了接近 4 萬人的部隊,日方卻只有 2 萬多,但是對於美國陸軍來說,最大的敵人並不是日軍的強大火力,而是瓜島上難走的地形。

之前的第一次奧斯登山進攻行動未能除掉岐阜要塞的原因之一,就是補給道路之艱難。賴特之路的成功修建雖然加快了補給速度,但最終的分發還是得靠大量的人力奔走於陡坡之間。在 1 月之時,工兵又開闢了通往 66 高地、49 高地和 54 高地的運輸道路,但是由於泥濘的地形和較高的坡度,彈藥、藥品和食物的運輸,仍然依靠輕便的吉普和少量的輕型卡車(2.5 噸)。為了確保炮兵在 10 日發起進攻之時擁有基礎的彈藥數量,第 25 步兵師不得不從「美國師」那兒借用輕型卡車,來進行日夜不停地彈藥搬運工作。

1 月 5 日,佩奇給科林斯的建議當中明確提到了「道路維護」(Road Maintenance)。其中第四項的「Skyline Drive」指的是從海灘到 66 高地間修好的道路,該路將優先保持通暢,屬陸戰二師管轄範圍,可見道路運輸在此次進攻中的地位。

考慮到即將到來的大反攻,以及之前的戰鬥,美方的醫療隊伍終於找到了更好的解決辦法。第 25 步兵師下轄的第 25 醫療營(25th Medical Battalion)和「美國師」下轄的第 121 醫療營第 101 醫療連(101st Collecting Company from 121st Medical Battalion)使用船上的纜繩和滑輪組成運輸傷員的通道,對於複雜和陡峭的地形採用該種辦法節省時間。同時,不可能所有地形都可以使用該種方法運輸,於是他們擴充了一般的擔架隊伍。原先四人一組的擔架運輸隊,在某些地形下,必須拉來 6-8 個人(有時甚至是十個人以上)來確保一名傷員的運輸安全,這大大限制了醫療隊伍的處理效率,因此在比較平坦的道路上,美軍還是使用吉普來進行前線——後方間的快速機動,只是這對於傷員來說,是坐過山車啊。

正在做「過山車」的美軍傷員與吉普。吉普作為當時的輕便車輛,在工兵修築的道路上承擔起運送傷員的作用,而並不像步兵師下轄的偵察部隊那樣,實行偵察巡邏任務,因為叢林地帶不適合吉普進行高速機動

陷在泥濘中的美軍吉普。美軍除了使用吉普外,2.5 噸的輕型卡車是唯一能夠進行運輸的「重型載具」了。在沒有開墾的野外地帶,吉普都無法進行機動。

這張圖片詮釋了擊傷士兵所能牽制的有生力量。一位傷員通常在到達運送他的吉普前,需要耗費大量士兵來通過如此崎嶇的地形。類似的運輸手段在後期通過纜繩和滑輪後有所減少,但仍然是醫療兵不可避免的體力活兒。

雖然美軍在整體戰力上已經遠勝此時的日軍,但是日軍也不是傻子。美軍的地面火力支援部隊因為不會受到日本帝國海軍和航空兵的威脅,而儘力地推進到前線。日本陸軍則加固他們的防禦工事,將機槍掩體和迫擊炮陣地等都放置在嚴林之下,並輔以大量的樹木和植被,以減少美軍火炮的影響。從克魯茲點行進到科肯布納村的海岸公路周圍,都牢牢地被日軍碉堡所控制。日軍為了發揮自己的優勢,則優先準備在夜間進行滲透,或是進行近距離的白刃戰,以盡量減少美軍火力的優勢。

當然,現在島上的美軍已經具有可怕的地面火力,但為了解決不好處理的貼地碉堡,美國海軍陸戰隊的航空兵準備出動 P-39「空中飛蛇」戰鬥機攜帶 500 磅的炸彈進行實時地空對地支援。更為離譜的是,科林斯還拉來了 SBD「無畏者」俯衝轟炸機,裝上 Mk 17 深水炸彈(AN-Mk 17 Aerial Depth Bomb)來對付堅固的目標(你沒有看錯)。

美軍 AN-Mk 17 Mod 1 和 Mod 2 深水炸彈的通用結構圖。該型深水炸彈專門為航空兵設計。全重 325 磅,TNT 裝葯 224 磅,是二戰早期美軍空中反潛的標準武器。

拋去火力部署,美軍此時在嚴林地區對付日本人的工事還稍顯稚嫩。亞歷山大·佩奇少將似乎對之前命令第 132 步兵團進攻奧斯登山的行動感到自責,包括同時期負責西線的塞布里准將。他們一來是低估了日本陸軍的戰鬥決心和防禦工事的影響力;二來是對於叢林地形下補給和傷兵的運輸方案考慮不周;第三,是對日軍據點的情報無法動用常規的空中偵察來獲得具體的信息。這些綜合因素都導致了美軍在執行第一次奧斯登山之戰時,第 132 步兵團一營和三營被日軍機槍打得抬不起頭來的被動局勢。而步兵團內部,和第 182 步兵團一樣,對於在炎熱的叢林地帶進行破防的行動,美軍官兵缺乏裝備管理的經驗。什麼該帶,什麼不該帶,帶多少等問題始終會影響到部隊的戰鬥效率。這些戰鬥經驗,目前美軍還在學習之中,未來的路也並不好走。

但不論如何,1 月 10 日的戰鬥將會是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進行以來,美軍方面在陸地上進行最大規模反攻作戰。多個作戰區域將在 1 月 10 日早晨 0635 時同時發動進攻,作戰目標就兩個:1,削弱岐阜要塞的守軍實力;2,消滅馬坦尼考東岸的日本守軍。我們先來看看第 27 步兵團要著重處理的 55 高地 - 54 高地 - 50 高地 - 51 高地 - 52 高地 - 57 高地和 53 高地連線的區域,也就是如一匹被甩開韁繩的駿馬一般的「奔騰小馬山」。

「如需轉載,請登錄快版權官網獲取正版授權」

資料來源:

1)Stanley Coleman Jersey 著,Hells Islands: The Untold Story of Guadalcanal. 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 2008 年出版, ISBN 1-58544-616-5

2)Richard Frank 著,Guadalcanal: The Definitive Account of the Landmark Battle, Random House 1990 年出版,ISBN 0-394-58875-4

3)Frank O. Hough,Verle E. Ludwig,Henry I. Shaw 合著,Pearl Harbor to GuadalcanalHistory of U.S. Marine Corps Operations in World War II 第一卷,IBIBLIO 網站

4)John L. Zimmerman 著,"The Guadalcanal Campaign",Marines in World War II Historical Monograph 1949 年出版

5)John Miller Jr. 著,Guadalcanal: The First Offensive,United States 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1995 年收錄,CMH Pub 5-3

6)Henry I. Shaw 著,First Offensive: The Marine Campaign For Guadalcanal,美國海軍陸戰隊歷史中心 1992 年出版

7)Charles R. Anderson 著,Guadalcanal , The U.S. Army Campaigns of World War II, United States 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1993 年收錄,CMH Pub 72-8


推薦閱讀:

巨艦大炮——太平洋戰爭戰列艦列傳2-威爾士親王
這可能是有史以來做的最好的太平洋戰爭遊戲 —— Battlestations Pacific について
二戰:瓜島爭奪戰(七十四)第一次奧斯登山之戰 04
漫談二戰中的東南亞戰場
二戰:瓜島爭奪戰(六十九)塔薩法隆加海戰 04

TAG:第二次世界大戰 | 太平洋戰爭 | 軍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