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學記3.學校的態度變了

按:2011年我做了一件改變自己一生的事情,並且把它記錄下來於2013年出版成書。

今年和出版社版權到期,商量之後決定自行以網路文本的方式把內容再發布出來,希望可以讓有需要的人遇到它。

我不喜歡這所學校,從一開始就不喜歡。不,我不應該稱它為「學校」,因為「學校」本應該是一個產生智慧的地方,相比之下,它更應該被稱為「工廠」。每年,都有成千上萬活生生的學生被倒入這個工廠的原料堆,然後經過 4 年的加工,變成了死氣沉沉的產品。雖然這些產品在社會上早已沒有了多大的市場,可是工廠不管這些,它負責的只是按原來的方式繼續折騰原料。我對它的不喜歡一直持續到了向學生管理處的老師提出休學申請的那一天。

「老師,我想休學,過來向您諮詢一下。」 「理由是什麼?」他抬起頭,推了推眼鏡,打量了我一下。

「旅行。」

「啊?休學旅行?不可能的,學校沒有這樣的先例。」他不再多說, 埋頭繼續干自己的事。

我識趣地退出了辦公室,回去執拗地寫了一份休學申請:

休學申請

尊敬的老師、領導: 你們好!

我再次向你們提出休學一年的申請,理由如下:

古語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也是我對學習的理解。我一直認為「身體的學習」比理論知識更加重要。比如,你學完物理、高數,可能過不了多久就忘記了其中的一些公式,但我從來沒有聽說過誰學完游泳、騎車之後過了一年半載便會忘記。所以在學校里,我一直比較重視實驗與實踐環節。只有在這種身心對其有感性的體驗之下,才會對理論有更深的了解,可惜我們的教育一直是本末倒置的,它不是讓學生去發現,而是被動地灌輸。但我卻一直堅信實踐的重要性。

上大學後的兩年多以來,我已去過十來個不同的城市,每到一處都會有不同的感受。當我以不同的身份去面對一個城市時,便也發現其中的不同,每一次都受益良多。不一定去遍訪山川美景,卻也能感受不同的人文情懷。如果從哲學的角度來說,生命是沒有意義的,但我個人認為人的生命之所以區別於其他生命就在於他能體驗到各種不同的感受。而藝術家們正是通過文字、音樂、繪畫、電影等各種媒介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這也是人之所以為人,而區別於其他生物的原因之一。

看楊德昌的《一一》,裡面有一場戲擊中了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 一個婆婆中風了,醫生叮囑女兒要多陪婆婆講話,以讓她早點恢復,但沒過多久,女兒便覺得很悲傷,因為她發現每天和媽媽講的事情都是重 復的那麼幾件小事,完了,也就沒了。於是她痛哭流涕,反思自己是不 是白活了那麼多年。我一直覺得機械地生活和死去沒有區別,你過兩天,過一周,過一月都和第一天一模一樣,那你過完第一天之後,剩下的 29 天又有什麼意義呢?

前段時間,網路上有一部很火的短片叫《老男孩》,講的是一對哥們在中年重拾理想的故事,感動了很多人。大家都在感嘆自己理想的丟失。但這部片子越是成功,我越感覺是一個時代的悲哀,因為每個人都循規蹈矩地為了別人而活,到頭來卻感嘆自己活得像個傀儡,失去了理想,丟掉了自己。我作為一個微不足道的個體,很難突破這種枷鎖,但至少我覺得在大學這個相對寬鬆的環境里,我還是更容易為自己的理想努力一把的。

我們從小就被灌輸「祖國擁有 960 萬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的概念,從小就聽著「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這一切一直讓我有某種衝動踐行對這片土地的愛。

每回坐火車,都會有不同的收穫。在車上,會見到各種各樣的人: 有張口國家閉口家常的大叔,有抽著煙說著髒話卻積極給老人讓座的小姑娘,有和人聊得火熱卻從不給予的大媽,還有商人、遊客、民工…… 他們的存在讓我意識到我對中國的無知。於是我變得更加好奇:真正的 中國究竟怎樣?

出於對實踐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對真實中國的了解,我決定申請一個學年的休學,去全國各地走走看看問問聊聊。了解一下真實的中國人到底是怎麼生活,怎麼思考的;真實的中國到底長成何種模樣;人們對於理想的追求持何種態度……我希望能記錄下過程中的文字和影像資料,不僅填充自己有限的生命,更能給被束縛的迷茫的人群以某種激勵。

由此,向學校申請休學一年的特例,希望能夠獲得批准。祝好!

通信 0801

李勝博

2011 年1月9 日

接過這份申請書,老師快速地掃了幾眼,然後,他抬起頭,推了推眼鏡,又打量了我一下,說:「有點意思,我幫你向學校問問看。」

更多資料了解下方訊息:

《遊學記(附光碟1張)》(李勝博)【摘要 書評 試讀】- 京東圖書

個人公眾號:libobo2333

x++間隔游公眾號:x-plus-plus

「X++間隔游「是什麼??

mp.weixin.qq.com圖標幹什麼都沒勁?要不看看別人的生活??

mp.weixin.qq.com圖標


推薦閱讀:

在家旅行
在寒冷地帶拍攝,應該如何保護相機?
台灣的小清新不只在墾丁,還有花蓮的獨屬美好
泰國的治安如何?

TAG:教育 | 旅行 | 遊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