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記念劉和珍君》的一個所謂「病句」體現了文豪和凡人的區別
魯迅《記念劉和珍君》的一個所謂「病句」體現了文豪和凡人的區別
文言文一般的格式是:之所以……者。並且往往只是一句話的上半句。
人之所以不仁者,以放其良心也。國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淺深,不在乎強與弱;歷數之所以長短者,在風俗之厚薄,不在乎富與貧。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以其好名也。然人之所以放去其良心而無仁義者,亦如斧斤之伐於牛山之木也。然考王氏之所以興亡成敗者,可以知之矣。然身中之所以為氣為血者,根源已喪,但餘其枝流也。
後天之所以則《河圖》者,《河圖》是逐位奇耦之交。夫民之所以有貧富者,由其材性愚智不同。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改成文言文應該是這樣的: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者,吾今已知其緣由也(矣。如果是我就用這個矣,更來勁)。
漢語是一種很奇妙的語言,有很多含糊微妙的表達,很難用所謂語法去精確要求,尤其是在這個文白夾雜的白話文未定型的過渡時期。比如小學時語文老師就教給我們,「幾乎全部」是一個病句,但是現在我認為並不是病句,比如一萬大軍出征慘敗只有極少數人倖存,你怎麼表達呢?你並不可能知道到底極少數人是多少人。所以在條件不充分時,你說「一萬大軍幾乎全部犧牲」,請問有什麼問題?回到魯迅的這句「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如果你把這裡的「之所以」當成語氣詞,那就一點問題也沒有了,並不是什麼語義重複。
普通人可能寫成的「我懂得衰亡民族默無聲息的緣由了」,魯迅寫出來的卻是「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這就是凡人和文豪的區別,因為凡人束縛於所謂語法,文豪卻能在字裡行間傳達情緒。首先,「之所以」是一個文言文常用的關聯詞,那麼以魯迅主張的新文化運動的觀點,文言文正是中國衰亡的主要原因。其次,短句適合表現歡快,長句更能表達悲憤,所以特意用「之所以」作為語氣詞來拉長整個句子,也就是更能向讀者傳達一種沉穩莊重悲憤壓抑的情感。最後,也是我經常強調的,文章只在字面上顯得工整好看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讀起來抑揚頓挫鏗鏘有力,那才能算是一篇真正的好文章。所以魯迅仍然是魯迅,凡人也永遠是凡人。
推薦閱讀:
※文學家+吃貨+自媒體教父+馬甲俠+段子手+設計師=?魯迅!
※魯迅是個什麼樣的人?
※怎樣評價魯迅的《朝花夕拾》?
※吳猛強:少年魯迅的煩惱
TAG:魯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