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系統「規範文檔」編寫指南 · 第一篇

本篇譯自 Nathan Curtis 的文章:Documenting Components

高質量的規範文檔是一個優秀設計系統的代表物。我們詳實地描述每個 UI 組件的設計與代碼規範,來幫助設計師高效地作出決策,推動開發速度。編寫高質量的文檔需要前期規劃和一系列合理的流程來輔助,付出的成本相當高。

這個系列由六篇文章組成,致力於描述編寫組件規範文檔的過程。本篇我會從目標讀者、文檔內容、文檔結構開始。然後會涉及案例,設計與代碼指南。這些內容來自於我自己這些年的實踐經驗以及社區里大家所分享的知識。

那麼我以一個問題開始今天的主題:文檔的目標讀者是誰,他們需要什麼樣的內容,作為編寫者我們該怎樣組織文檔結構來作出清晰的表達?

文檔的目標讀者

首先:你要弄清楚誰是你的文檔的主要讀者。

工程師,設計師,還有公司里的所有人!

當一個設計系統包含了代碼指南,工程師們顯然會是讀者。那麼一個只包含了代碼指南的設計系統應該服務於設計師嗎?如果文檔里只包含了設計規範而沒有代碼(如 Material Design),工程師還是讀者嗎?

在我看來,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規範文檔是從不同的角度來服務於多種角色的。

除了設計與工程,它還服務於其他人嗎?很有可能,特別是當文檔所在的設計系統已經成為產品的基石時。簡短有效的介紹對於 PM(產品經理) 很有價值,QA(測試) 則比較關注案例部分…等等。

規範文檔是從不同的角度來服務於多種角色的

很多設計系統團隊還會把自己的系統公開出來,在體現共享精神的同時也能起到吸引行業人才的作用。所以文檔應該能夠體現團隊的專業與嚴謹。

文檔的主要目標是:為設計師、工程師和團隊里的其他角色服務,讓他們能夠高效地做決策。

Takeaway:設計系統的效應和影響力不只覆蓋設計與工程,一個成長中的系統必將會服務於更多的角色。

工程師,接著是設計師,然後才是其他人

為所有角色服務並不意味著平等地服務所有角色。工程師每天會查閱 10 次或更多次文檔,他們甚至會把文檔與代碼編輯器窗口並排排列!設計師的訪問次數應該是少於工程師的,其他角色則會更少。

所以誰是最重要的?以我的經驗來看,設計系統最初就是為了工程與設計之便,由工程師和設計師建立的。即使其他角色也對其有所貢獻,但他們仍是偏次要的。因此我們首先需要確保工程師與設計師的需求能夠得到滿足。

設計師與工程師優先順序最高

那麼,工程師與設計師孰輕孰重呢?我最近參與設計的設計系統項目中都需要同時服務於兩者,為設計和代碼製作規範指南。我也在一些企業的文檔中看到了對其中一方的過多偏見,或者是有將他們的目標完全分離開的傾向(稍後我會解釋)。有很多維度需要考量:設計系統的目標,他們的使用頻率,內容深度、質量、生產成本,以及和他們日常工作的相關度。

設計師 vs 工程師

Takeaway:讀者的優先順序由很多因素決定。要有預期:工程師和設計師的需求會有衝突,並儘可能地優化和處理這些衝突。如果實在不行,就要偏向於距離最終產品最近的那一方,通常是工程師。這就意味著工程師優先,設計師其次。

文檔內容

規範文檔是連接讀者與內容的媒介。內容會有不同的格式或模塊,因此成本也各有差異,而你需要最終把它們編織在一起。

文檔內容模塊:簡介和案例

文檔內容模塊:設計參考和代碼參考

抽象地來看,規範文檔的內容通常包含以下四種模塊:

  1. 介紹:組件的名稱,以及一段簡明扼要的介紹。(必要)
  2. 案例:這個組件的各種形式,狀態,尺寸等等其他要素,比較好的做法是用代碼直接把這些展示出來,而不是不可以交互的靜態圖片。(必要)
  3. 設計參考:比如什麼時候應該用這個組件,允許的做法與不允許的做法,以及視覺、交互、文案方面的指南。(推薦)
  4. 代碼參考:包含 API 和其他實施及部署方面的指南。(必要)

不同的模塊會有不同的製作成本

「介紹」寫起來當然非常的短平快。結構優秀的「案例」也是值得投入成本的,並且寫起來會越來越順手。工程師也需要一個合理清晰的「代碼參考」。但是,真正有效的「設計參考」可能會非常耗費成本。

橫軸:細節的豐富程度由淺到深。縱軸:製作成本由低到高

Takeaway:規範文檔可以包含很多內容模塊。所以需要團隊在前期就進行充分的討論,對每種內容模塊做出符合自己團隊和產品價值的判斷,再投入成本去製作。

文檔的信息結構

設計與代碼:分開還是合併?

在實踐中,設計師往往會自顧自的發布或更新和自己相關的內容,工程師也一樣。這樣的慣性行為會在無意中增加設計與工程的距離。所以大家需要在前期就對文檔的信息結構達成共識。

谷歌的 Material 文檔生態就是這種距離感的代表。 Material』s design foundation 優先服務於設計實踐, 而 Material Design Lite,Polymer Project,Android Developer』s,Material UI (built for React) 都是服務於代碼,和設計規範綁定的並不緊密。

這種分離的狀態其實是有意義和理由的。因為 Material 是一個操作系統的底層系統,跨越了許多框架,團隊,平台。它的複雜度在某種意義上超越了目前世界上所有的設計系統。但你要知道大多數的設計系統並不是服務於一個操作系統的,因此不會發展至如此複雜的形態。

對於像我們一樣的產品團隊來說,設計和代碼分開是符合共識的。這種做法能夠給分別為兩種角色設計符合他們需求的體驗。

組件設計規範與 API 和代碼規範分別放在兩個網站上。來自:Atlassian

這種做法也有風險。隨著時間推移,兩個網站可能出現不同步的現象:

  • 設計與代碼的分類邏輯出現差異(最簡單的例子就是 Loader 和 Spinner 的命名:代碼里叫 Loader,而設計里則叫 Spinner)
  • 功能差異:設計規範里出現了代碼不能實現的功能,或者代碼里加入了設計里沒有考慮的功能。

你可能會覺得這樣也挺好,畢竟設計和代碼本身就是兩個領域。至少對於文檔的寫作者來說這種分離還是挺方便的(只用考慮自己的需求,管理自己的進度)。

但真正的讀者需要的是一個「真相的唯一來源(Single source of truth)」。如果你是一個對設計和代碼都有需求的讀者,你會發現自己不停在兩個網站間切換,兩個地方都有對你有價值的內容,這感覺就像是在打網球時陷入了拉鋸戰。

Takeaway:要慎重地看待設計與代碼的分離。雖然一開始方便了內容作者和發布者,但之後會有風險。這種做法也可能會在潛移默化中造成設計與工程的距離擴大。

合併內容的兩種方案:堆疊還是切換?

例如 Morningstar Design System 是把設計和代碼放在一個頁面里,讀者就能找到完全統一的命名,指南,功能描述。

一個頁面之堆疊式:把設計和代碼放在一個頁面中,縱向滾動來查看。

堆疊式的布局方式會使得頁面變得冗長。當然還有一種方式是使用 Tab 來切換內容。

一個頁面之切換時:把設計和代碼放在一個頁面中,通過 Tab 來切換內容。

Takeaway:將設計和代碼混合在一起是有可能的,大家可以按自己的需求來選擇以上兩種布局方式。

按類型來為內容做排列和編組

不論選擇那種布局方式,文檔內容的模塊結構和順序應該是保持一致的:

  1. 簡介
  2. 案例
  3. 設計參考
  4. 代碼參考

其實只要把「案例」放到讀者一進來就能看到的地方,把設計和代碼參考放在一步點擊就能達到的地方,就是一個不錯的設計了。下面是幾種行業內比較有代表性的模式:

左:IBM Carbon 模式 中:Hudls Uniform System 模式 右:Lightning Design System 模式

IBM Carbon 認為代碼更應該被優先展示,將交互用法和樣式分別放在其他的 Tab 中。Hudl』s Uniform system 把順序反了過來,設計優先於代碼。 Salesforce』s Lightning Design System 把代碼和組件案例放在 Tab 上方,默認選中開發者指南這個 Tab,而後兩個 Tab 則被奇怪地留空了。

Takeaway:把簡介和案例放在一開始最重要的位置,接下來的模塊則沒有唯一的方案,需要大家自己做出符合自己團隊情況的判斷。

若頁面很長,則為讀者提供定位導航

你的文檔頁面越長,越需要給讀者清晰的認知,要讓他們知道這個頁面里會包含哪些內容以及當前所處的位置。縱向的定位導航欄是個不錯的方案:一直固定存在於頁面右側,在滾動時同步追蹤位置,並且可以包含子標題。

Morningstar Design System 在文檔頁面右側設計了一個兩級的定位導航欄

Takeaway:不論選擇哪種形式,最重要的是在整個系統中保持邏輯一致,符合讀者的預期與心理模型。

展示設計?展示代碼?還是都展示?

把設計和代碼融合,就會有讀者只對其中一個方面感興趣,他們會提出自己的意見:

設計負責人可能會問到:我能把這些代碼案例和指南隱藏掉嘛?

工程師可能會問:我能把這些和設計規範有關的文字隱藏掉嘛?

可以考慮加一個選項或按鈕來允許隱藏設計/代碼內容。比如:

Design Only:把代碼指南、代碼片段和屬性表等等都隱藏起來

Code Only:把視覺樣式指南和文案指南都隱藏,但還是要把一部分交互用法指南保留著,這對工程師們也有用。

Hudl』s Uniform 就在頁面右上角放置了一個 Toggle 來控制這兩種模式的開與關:

Takeaway:按內容類型來梳理文檔結構其實是個內容管理方面的挑戰,並不是技術挑戰。你的信息結構越嚴謹,成果就越優秀,但是這依賴於高效的編寫和發布流程。

那麼讀到這裡的時候,你應該對自己文檔的目標讀者是誰有了合理的感知了,知道應該在文檔中呈現哪些內容,整體的結構雛形也已經形成。是時候開始工作啦!(本篇完)


原文地址:

Documenting Components by Nathan Curtis?

medium.com

感謝大家的閱讀,我是 Teambition 視覺設計師 孫浩,最近在負責 Teambition Clarity Design System 的設計工作,之後會在知乎分享更多和 Design System 相關的譯文與實踐經驗,期待與大家有更多交流~

我的微信 ID:sunhow

我的 Dribbble:Sun

推薦閱讀:

團隊合作建議與設計價值(P118~P137)
簡道云:給OA做減法,回歸管理工具本質
普信人談團結協作精神
史上最全的團隊文檔協作工具盤點

TAG:設計規範 | 系統設計 | 團隊協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