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獸滴滴:投資人的困惑,戰火蔓延的護城河

「網約車競爭在2016年就結束了。」

程維受訪時曾壯志豪言,現在看來,他高興得太早了。

美團上海上線僅三天,打掉了滴滴30%左右的市場份額。

全國用戶額手稱慶,滴滴高管倉皇失措。

隨後,3月27日,高德地圖宣布推出順風車業務,在成都、武漢兩地率先上線。

0抽成!純公益!

當滴滴的導航被司機和乘客多番吐槽之後,高德的順水推舟對滴滴無疑又是一記重鎚!

程維更不曾想到——

2018年1月,「嘀嗒拼車」正式更名為「滴答出行」,從去年10月以來涉足的計程車業務,正在逐漸侵佔滴滴的份額。

歷經無數網約車大戰後,「不死的小強」已悄然壯大,正窺視著對手,野心勃勃。

「爾來戰,便來戰。」

程維說這句話時顯然是高估了滴滴的護城河。

誠然,滴滴一路走來,不易。

從快的到uber,燒著投資人的錢,滴滴趟出了一條網約車的血河。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數據顯示:

滴滴出行已經覆蓋了我國400多個城市,佔有87%以上的專車市場份額,99%以上網約計程車市場份額,尤其是在多次合併之後,霸主地位已成壟斷之勢。

如此,滴滴的最新估值已高達576億美元!

當之無愧的獨角獸,卻又為何在上海被打得暈頭轉向,不知所措?

有句話說得好:

不是美團太狡詐,而是滴滴No Zuo No Die.

兩年前,當滴滴出行和優步中國合併之後,我曾看過滴滴內部的Brief。大意是:

已佔據足夠的市場份額,需要考慮在保證用戶黏性的同時,採取何種方式最大限度提昇平台收益(來填補以往大量的投入)。

網約車曾經的瘋狂,也就現在的共享單車能懂。

也許滴滴嘗試過其他模式,但最終,還是毫無顧忌地選擇了提升打車價格的策略。

短時間內,其壟斷地位讓用戶對此「敢怒而不敢言」,久而久之的怨聲載道也是難免。

但程維高估了滴滴的能量——

滴滴擁有的僅僅只是花錢教育用戶,之後轉化出的流量,並非提升服務帶來的用戶粘性。

滴滴司機告訴用戶,常規打車總計60元左右,司機到手也就30多塊錢;

而用優享,要將近90塊錢,司機也只能到手40多塊錢,但優享的用戶肯定少於一般打車用戶。

這樣做平台的互聯網公司可謂少見——

一味埋頭賺錢,得罪了司機和乘客這賴以生存的兩端。

所以,用戶大面積倒戈,也是情理之中。

恐怕投資人此刻也在困惑吧——

這麼好的模式,這麼龐大的市場份額,嘔心瀝血的經營,最終卻為別人做了嫁衣?

現在,縱觀全球版圖,uber也面臨著同樣的窘境:

過去一年,uber官司不斷;

美國市場面對競爭對手Lyft的壓力,逼迫uber不得不降價,把控司機和市場;

而3月18日,一輛部署了Uber自動駕駛系統的汽車在亞利桑那州撞死了一位女子,作為首次無人駕駛汽車致人死亡的事故,又將uber推上了風口浪尖……

在互聯網時代,融資背後的市場份額大戰,似乎永遠都不乏新的故事。

以平台模式為主導的滴滴和uber,在依附資本的力量獲取大量市場份額之後,如若沒有迅速建立自己在服務和技術上的壁壘,就會迎來如美團與Lyft這般的競爭對手——

像狩獵者一般伺機而動,以物美價廉的服務輕易實現用戶的舉遷。

(平台模式:服務模式的創新,並聯用戶,以龐大的用戶量和數據為基礎,如滴滴和摩拜;)

於是,戰火蔓延了護城河。

怕是滴滴成為了下一輪網約車大戰的眾矢之的。

從2012年,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至今7年,滴滴尚在虧損,道路卻走得無比艱辛。

接下來,又一場硬戰,在所難免。

「爾來戰,便來戰。」

但願程維依然保持他的雄心壯志,以寵辱不驚之態勢迎接這場一觸即發的困獸之爭。

我理解的初創公司大體分為兩種模式:平台模式與技術模式。

技術模式是以科技作為技術壁壘,以研發優勢領先市場用戶認知,如小米、英偉達。因研發時間長,以及醫療諸如FDA,科技類檢測時間緩慢。突破性技術的企業,往往能在後來者效仿之前佔得先機。

此番中美貿易導致全球股市波動,眾人驚慌的同時也是投資技術模式的良機——

公眾號回復:自動駕駛,可以看到新一輪布局美股的機遇。

關注乘楓破浪公眾號,更多文章分享:

《今天,我正式從中國五百強的企業離職了》

《預測 | 2018年七大投資趨勢解讀》

《2018年,一份有關未來的書籍推薦》

weixin.qq.com/r/f3Vnf2r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聽說崔秀英的背景很複雜,是不是真的?
第2期:瀏覽器之戰(上)
對於想進入互聯網行業的人來講,有什麼職位合適?
有贊收費「後遺症」爆發 談錢真的傷感情?
從QQ群起家,讓1.75億用戶瘋狂傳播,他卻說只用了最簡單的一招!

TAG:滴滴出行 | 互聯網 | 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