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相逢、洗冤屈、中狀元:清明節有關的戲曲偏愛大團圓

京劇《焚綿山》劇照

(相問劇社 不言)清明節於中國人的觀念中當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日子,大家提到其他的節,比如說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都是一種歡樂、期盼的心情,但清明節是絕難與歡樂相聯繫的;其他的節,大家都興發個問候祝福什麼的,但倘有人祝別人「清明節快樂」,怕是要被罵作不懂作人了。

但話說回來,清明節畢竟是掃墓祭祖的日子,所以是非常嚴肅鄭重的日子。為了讓人們有充裕的時間掃墓祭祖,唐朝、宋朝都規定寒食清明為官方假期,放假七天。1935年,民國規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現在,清明節仍是法定假日,放假三天。

如此重要的日子,傳統戲曲中自然少不了它的身影。首先不能不說的便是有清明節「節令戲」之稱的京劇《焚綿山》,余叔岩、馬連良、奚嘯伯等名家都曾演過這齣戲。講的是晉公子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歸國即位後封賞有功之臣,卻唯獨忘記曾「割股獻肉」的介子推,介子推便帶著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羞愧,帶人去請介子推,因山高林密難尋,誤聽人獻計三面放火燒山,想逼出介子推,不料卻把介子推和其母一同燒死了。因此晉文公下令將介子推身死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天為「清明節」,以示紀念。以中國人的習慣觀念來評價,介子推雖無辜受死,但得到「忠良」的名份,還和屈原一樣,為人民群眾爭取了三天假期,算是「圓滿」了。

自打有了清明節,清明上墳掃墓就成了戲曲的重要情節,而且往往成為轉折點。比如京劇傳統劇目《小上墳》(又名《飛飛飛》),劉祿景進京趕考多年未歸,被誤認為已死,其妻蕭素貞被公婆打罵、被娘舅逼改嫁,心中凄苦。適值清明節,蕭氏在墳前哭訴,恰逢已成大官奉旨回鄉祭祖的劉祿景,但二人起初不敢相認,引發了墳前一告公婆、二告娘舅、三告丈夫的故事,最終二人相認,苦情戲變大團圓。

京劇《小上墳》劇照

再說另一出京劇傳統戲《打侄上墳》,一看這名字,肯定也與清明節脫不了關係。說的是陳大官自幼父母雙亡,由叔父陳伯愚撫養長大,後因誤交壞人為友,與叔父分家,迷戀酒色揮霍無度最終淪為乞丐。時逢災年,陳伯愚放糧賑災,陳大官也來領糧,陳伯愚見侄兒不爭氣,怒打其一頓。陳夫人心疼陳大官,私送銀兩助他逃走。又是清明節,陳伯愚上墳掃墓,見墓前有新紙灰,查問之下,知是陳大官浪子回頭前來盡孝道,於是重新接納其歸家。陳大官發奮用功,終中得狀元。所以該劇又名《狀元譜》,不過京劇中一般不演最後中狀元一場。譚鑫培、余叔岩等都擅演此劇。

如果說上面幾齣戲你沒聽過,那麼《白蛇傳》大多數人即使沒看過,至少也聽過。當然,大家印象更深的可能是端午誤飲雄黃酒、水漫金山等橋段。但不要忘了,白素貞和許仙戲中第一次相遇是什麼時候,正是清明節!在田漢改編的京劇《白蛇傳》中,第一場「游湖」,白素貞帶著小青在西湖畔斷橋邊巧遇清明掃墓歸來的許仙,這才引發了後面一系列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最終雷峰塔倒,白素貞「嫣然出現」。

說了京劇,再說說秦腔。秦腔《生死牌》,同樣以清明節上墳開端,開場便是王玉環唱「三月三清明節墳塋祭奠,玉環女思雙親淚濕衣衫……」,此後便是弱女子路遇惡少被調戲,惡少意外身亡弱女子反蒙冤,恰巧知縣曾受弱女子父親之恩,於是以自己親生女兒代替弱女子赴刑場,以向惡少之父「交待」。最終,無處不在的「海青天」海瑞恰巧出現,懲治奸佞,洗刷冤屈。這劇情,有沒有滿滿的套路感?

不過,以上劇目雖不免套路,但起碼還是生死分明,沒有擾亂六道輪迴。在眉戶《鄭丹哭祠》中,情節就離奇多了。又是清明節!鄭丹夫婦及家僕忠祿正在家傷懷,悔恨親手打死了風流墮落的親生兒子鄭元和甚至扔屍曲江岸,又怨恨「野草閑花風流下賤」的李亞仙勾引禍害了鄭元和。不料忽有人報鄭元和中狀元而歸。原來,「公子雖死曲江岸,劉化兒背他到院前,救得活命還。亞仙姑娘是大賢,刺目勸學把書觀,才得中狀元,今日榮耀還」。這真是,轉眼間善惡反轉,生死逆轉。

當然,戲劇本來就是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藝術,倘完全拘泥於生死,那《牡丹亭》《梁山伯與祝英台》《長生殿》這樣的經典恐怕就沒有了,畢竟這也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的一種。

然而,倘一味迷信團圓,甚至於像「《後石頭記》《紅樓圓樓》等書,把林黛玉從棺材裡掘出來好同賈寶玉團圓」之流,便是淪落為胡適所說的「閉著眼睛不肯看天下的悲劇慘劇,不肯老老實實寫天工顛倒慘酷」的「說謊的」戲劇了。(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相問劇社」,謝謝)

推薦閱讀:

《桑園會》之不能我一個人扎心
厲慧良——他始終領著觀眾走
哪家日本汽車品牌曾被諷刺為「騎搖籃的日本人」?
70歲老藝術家怒懟工作人員?從細節看《傳承中國》的良心之處

TAG:清明節 | 戲曲 | 京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