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古希臘建築藝術的巔峰之作:帕特農神廟和雅典娜勝利神廟

順阿迪庫斯劇場上方的小路向北便是雅典衛城唯一的入口:山門。

衛城的英文名稱Acropolis源自希臘語?κρον(acro最高點)和π?λι?(polis城邦),可能譯作「高城」更準確些。早在公元前6世紀,雅典的僭主庇西特拉圖(Peisistratos,?-527 BC)就曾在這座150米高的石頭山上建造神廟。希波戰爭(492 BC-449 BC)爆發後,波斯人於公元前480年洗劫雅典,搗毀了山上的神廟。雅典人領導提洛同盟在歐里梅敦河戰役取勝後,著手對衛城重建,不過起初只是對城牆進行修復,直到雅典進入伯里克利時代(461 BC-429 BC)。偉大的古希臘政治家伯里克利(Pericles,495 BC-429 BC)成為雅典領袖後決定對衛城進行大規模重建。我們今天看到的大部分建築,包括帕特農神廟、伊瑞克提翁神廟、雅典娜勝利神廟,以及山門等都是按他的宏偉計劃完成的。這是後人根據考古遺址和想像繪製的衛城原貌。

這是從費洛帕波斯山上看到如今的衛城全景(圖片源自網路)。

山門由古希臘建築家Mnesikles於公元前437年設計,採用彭忒利科斯山大理石建造,歷經5年完成。正中的外立面為標準的多立克六柱式,這點在東西兩側是一致的。從下面這張進入山門後向西回望的照片看得更清楚,六根保存相對完整的多立克式立柱支撐著殘破的柱上楣構。

有意思的是,山門內部的立柱採用了愛奧尼柱式。它也是迄今人類發現的最早一批多立克柱與愛奧尼柱出現在同一建築中的範例。

走進山門內向上仰望,這個屋頂曾經非常著名,被公元2世紀的希臘旅行家鮑桑尼亞(Pausanias,110-180)稱為「自古至今無可匹敵的屋頂」。據說當時的屋頂為塗成藍色的大理石花格鑲板,上面畫滿了金色的星星。

山門兩側還有兩個翼,也為多立克式建築,其中南翼西側突出的位置建有著名的雅典娜勝利神廟。這是一座典型的愛奧尼式建築,據說也是同類建築中最古老的一個,大約完成於公元前420年,由古希臘建築家Callicrates設計。愛奧尼式建築與多立克式建築的區別除了我們熟悉的採用兩種不同的柱式外(多立克式柱樣式簡單,沒有柱礎,高是粗的6-7倍;愛奧尼式柱上方有渦旋花飾,下方有柱礎,高是粗的8-9倍),還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特徵:多立克式建築的楣構上有三隴板和滴水槽,而愛奧尼式的沒有。這點從我下面這張照片可以看得很清楚,左邊的山門南翼為多立克式建築,粗壯的多立克式柱沒有柱礎,在每根柱子的正上方和兩根柱子之間的位置都有一塊三隴板,在三隴板的上方和下方都有滴水槽;而右邊的雅典娜勝利神廟為愛奧尼式建築,纖細的愛奧尼式柱下有柱礎上有渦旋,柱子上方的楣構是連續的浮雕,沒有三隴板,浮雕的上方和下方都沒有滴水槽。

仔細看這座神廟,東西兩側的門廊和後殿採用了典型的愛奧尼四柱式,據說內殿里曾經供奉著無翼的勝利女神尼刻。勝利女神通常都是帶翅膀的,但是雅典人偏偏塑造了一尊沒翅的,據說就是想讓她一直留在這裡不要飛走。在中楣裝飾帶上雕刻著一些戰爭的場面,不過我們在這裡看到的已經替換成複製品,原件大部分保存在衛城博物館中。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座神廟矗立在高高的石台上,如果真在四周走動的話會有掉下去的危險。古人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因此在公元前410年增建了一圈矮護牆。我們在書中曾多次看到過的「綁鞋帶的勝利女神尼刻」就是這道護牆上的浮雕,後面我們會在衛城博物館裡看到實物,而這裡連護牆的蹤影都看不到了。

走進山門後的右手邊原本是阿耳忒彌斯神廟和儲藏室,現在只剩一片地基。站在城牆邊緣可以俯瞰到我們之前經過的阿迪庫斯劇場和酒神劇場,不遠處的玻璃建築是衛城博物館。

再往前走,衛城山南部中心位置坐落著整個山上最雄偉的建築:帕特農神廟。這座衛城裡佔地面積最大的神殿建於公元前447年到公元前438年,內部施工直到公元前432年才完成,是希臘古典時期現存最重要的建築,沒有之一。無論整體構造還是雕刻裝飾,都體現了希臘古典時期藝術的巔峰水平。建築方面,它是多立克式建築的代表,由當時最傑出的建築家Ictinus和Callicrates聯手設計;雕塑方面,由古典時期最偉大的雕刻家菲狄亞斯(Phidias,480 BC-430 BC)親自操刀,他同時也是整座神廟的藝術總監。

「帕特農」在希臘語中是「未婚女子居所」的意思,原指這座神廟中女祭司所住的房間,後來指代整個神廟。廟裡供奉的是雅典守護神雅典娜,其實山上此前原本有座雅典娜神廟,後被稱作雅典娜舊廟,位於帕特農神廟與伊瑞克提翁神廟之間的位置,可惜在公元前480年波斯人的那場洗劫中毀掉了。相比舊廟的單一功能,這座新廟更多地被用作提洛同盟的金庫。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在不同歷史時期被改造成不同的用途,6世紀被改為聖母教堂,15世紀奧斯曼統治時期則變身為清真寺。最糟糕的是17世紀被奧斯曼軍隊用作彈藥庫,結果在威尼斯軍隊的炮擊中發生爆炸。19世紀初,英國駐奧斯曼帝國大使埃爾金伯爵托馬斯???布魯斯(Thomas Bruce,1766-1841)從昏庸的奧斯曼帝國統治者手中騙取了帕特農神廟中殘存的雕塑,將其轉運至英國,後被賣給大英博物館,這也成為希臘人心中永遠的痛。雖然1983年希臘政府開始向英國征討,但至今無果。

東面是神廟的正面,可以看到這一面有八根多立克立柱,通常矩形神廟的長邊是短邊柱子數量的2倍加1,所以南北兩邊各有17根立柱,是典型的八柱式多立克建築結構。

柱上楣構中的三隴板和滴水槽是我們之前提到過的多立克式建築的典型特徵。被三隴板隔開的柱間壁板刻畫了一組組戰爭的場面,其中東側的主題是提坦之戰,北側為特洛伊之戰,西側是亞馬遜之戰,南側則為拉庇泰人和馬人之戰。東西兩側各有一個三角楣,東側的雕刻著雅典娜的誕生;西側則表現了雅典娜與波塞冬的雅典守護權之爭。我們前面說過,這些雖然殘破但仍難掩精美本質的雕塑大部分都被賣到大英博物館了,少部分留下來的也已轉移到衛城博物館中,因此這裡能看到的其實全是複製品。關於浮雕的具體內容我們將在衛城博物館的部分做詳細解讀。

內殿和後殿現在已經基本看不出來了,其實裡面原本有兩座連在一起但互不相通的半封閉建築,兩頭還各有一個柱廊,據說中楣採用的是愛奧尼式建築才用的連續浮雕(沒有三隴板和滴水槽),後殿里還有四根愛奧尼式柱,因此帕特農神廟應該算帶有愛奧尼式部分特徵的多立克式建築。中楣浮雕表現的是泛雅典娜節日遊行的場面,我們將在衛城博物館的部分進行介紹。內殿中最重要的當屬一尊用黃金和象牙打造的雅典娜神像,這尊13米高的巨像無疑是菲狄亞斯最傑出的代表作,也是整個帕特農神廟唯一確定由他親手製作的雕塑。雖然原作已不知所蹤,但早在古羅馬時期就湧現出大量仿製品,我們後來有幸在國家考古博物館中看到其中的一件,到時再為大家詳解。

閱讀原文:

詳解古希臘建築藝術的巔峰之作:帕特農神廟和雅典娜勝利神廟?

mp.weixin.qq.com


推薦閱讀:

太陽神赫利俄斯和大洋神女珀爾塞斯的後裔(一) 埃厄忒斯一系(1)埃厄忒斯
太陽神赫利俄斯和大洋神女珀爾塞斯的後裔(一) 埃厄忒斯一系(2)關於美狄亞
寫在所有之前
法厄同與伊卡洛斯的墜落
赫淮斯托斯

TAG:古希臘 | 建築 | 希臘神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