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國外科學家研究玄學。
(文章轉翻譯自anthrosource。首次發表: 2018年3月4日)
抽象
創傷經歷和沉思經歷在許多方面有所不同。例如,可以認為,儘管無助感是創傷經歷的最重要特徵,但冥想並不涉及類似的無助感。此外,雖然創傷令人震驚和可怕,但冥想在降低壓力和改善福利方面被認為是建設性和有效的。然而,考慮到這一點,通過比較對十二名資深冥想者的訪談和對另一方面其他定性研究的創傷經歷的倖存者的訪談,本文認為,這兩種現象基本上都以同一機製為根源:故意結構的崩潰。
正念 - 定義和限制
正念 - 冥想(MM)是對我們思想,感受,身體感覺和周圍環境的瞬間意識的保持。根據Kabat-Zinn(1994年),4)「正念意味著以特定的方式關注; 有目的的,現在的,非判斷的「。顯然,這個定義與其他任何其他定義一樣,過於狹隘 - 沒有單一的冥想狀態意識,因為每個冥想方法都有不同的子狀星座。因此,從本質上講,每一位禪修者都以自己的方式進行。這是說,為簡單起見該定義應用於-雖然一個必須記住,該定義是很一般的緣故,和MM因此可以有所不同地定義(戈爾茨坦1987 ; Bishop等人,2004 ; Gunaratana 2011)。
創傷與正念
顯然,在沉思時,一個人(通常)不會遭受威脅生命的經歷。相比之下,創傷性體驗通常涉及對生命或身體完整性的基本威脅,例如身體虐待或傷害(美國精神病協會 2013)。此外,在許多情況下的慘痛經歷中一個感覺,從當下分離(赫爾曼1992年,范德科爾克等al.1996;卡德納1997年,范德哈特等人2004年)。
事實上,沉思的經歷和創傷性的經歷表面上沒有任何共同之處 - 尤其是一個人不會選擇接受創傷,而是有意識地決定著手MM。2此外,有人可能認為,儘管無助感是創傷經歷的最重要特徵(Herman 1992),但冥想並不涉及這方面。此外,雖然創傷是令人震驚和恐怖的,冥想被認為是建設性的和有效地減少應力和提高福利位(Kabat-Zinn的1990,2003 ;賊膽等人2011; de Vibe et al。2011,3)。在對這兩種意識改變進行評估時,必須牢記這些因素。3
之前的一篇論文(Ataria 2016)建議 - 基於現象學分析 - 一方面是創傷,另一方面是神秘體驗,它們具有一些中心特徵。然而這篇論文沒有區分不同類型的神秘體驗,而是用一般術語來討論神秘體驗。有鑒於此,因為MM植根於佛教傳統(Kabat-Zinn 1994),並且使用Paper的文字(2004年; 84)中,佛教「是唯一符合作為宗教基礎的神秘體驗模式的宗教」,它似乎(至少與任何其他類型的神秘體驗相比)只能比較MM與創傷體驗。雖然很難找到一個科學(實驗和理論)研究,試圖直接走這條路,似乎亨特(2007年,1984年)靈魂的黑夜至少是理論暗示,這樣的連接可能存在因此值得考試。此外,MM是治療創傷後倖存者的有效工具這一事實(Kabat-Zinn 2003)也提出了一些關於MM與創傷經歷之間可能的聯繫的問題(或至少一些懷疑)。
目標和目標
這項研究表明,儘管這兩種體驗之間存在著根本的區別,但這兩種體驗一定不能忽略 - 但二者卻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然而,強調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這種說法簡化了這兩種現象,因為這種簡化是必要的,以便能夠比較這兩種現象。
考慮到這種局限性和概括性,本文試圖探索和界定創傷性經驗與沉思經驗之間的相似之處。
為此,十二位有經驗的冥想者接受了採訪。這些冥想者的證詞與先前研究中創傷經驗倖存者提供的證據進行了比較,這些研究採用相同的方法(Ataria and Neria 2013 ; Ataria and Somer 2013 ; Ataria 2015a)。
方法
主題
為這項研究採訪了12位經驗豐富的冥想者。冥想者(34-67歲,八男四女)累計超過一萬小時,三人累計超過二萬小時,兩次超過二萬五千小時。所有的禪修者主要練習正念,這可以更廣泛地定義為洞察禪修。因此,所有受訪者的冥想練習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可以被描述為佛教開放正念練習(Mindfulness Meditation-MM):其中十個練習Theravada satipathana正念或Insight Meditation(Vipassana),而其他練習在某種程度上開放意識來自Zazen或Dzogchen / Mahamudra的影響。然而,標籤「正念」符合所有參與者的做法,只要他們對目前出現的任何事情進行無選擇性,開放性,非判斷性,非選擇性的冥想。基本上,這個描述結合了Bishop等人提出的正念的雙組分模型。(2004)。
程序
在收到所有必要的道德批准後,Tovana Insight Meditation組織已經聯繫並被要求參與這個研究項目。這項研究中的所有參與者都選擇參加 - 沒有任何形式的補償。在表示同意後,他們會安排在參與者選擇的時間和地點單獨與參加者見面。他們被要求選擇一個他們感到最放鬆和受保護的地方; 在大多數情況下,參與者在他們家中有一個獨特的位置來練習MM並選擇使用這個位置。
冥想者沉思了三分鐘,然後在這三分鐘內完整地描述了他們的經歷。隨後,採訪開始了。根據紮根理論(Glaser and Strauss 1967 ; Strauss and Corbin 1994)的訪談- 完全開放和靈活。
採訪
訪談是根據現象學方法進行的(Depraz,Varela和Vermersch 2003)。現象學側重於從個人的角度對經驗進行研究:理所當然的假設是「括起來的」(Epoché),因此:
根據現象學的思維方式,在平常的生活中,我們陷入了世界和我們的各種信仰 - 結構和理論。現象學家稱這種毫不反感的立場為「自然態度」。這個時代旨在將這些假設和信仰構念「包圍」起來,從而引導對直接經驗的開放現象學態度。[盧茨和湯普森,38]
通過這種方式,純粹的現象學研究試圖描述展現在意識門檻之下的預反思經驗,而不是解釋,因此,開始時沒有假設或先入之見。按照「科目不要求採用預定的描述性類別,而是開發自己的描述」(Gallagher和索倫森2006年,122頁)。通過採用現象學的方法,我們遵循一個原則,即必須停止詢問「為什麼」並開始提問「如何」,並在此過程中試圖揭示預反思經驗(Petitmengin,2006)。
看起來,定義預反思體驗的最簡單方式與反思自我意識體驗形成對比; 在後者期間,意識本身(例如,一個人的心理體驗)成為反思過程的對象。這個過程發生在意向性意向本身(Schwitzgebe,2014))。從本質上講,雖然反思自我意識水平的經驗報告是明確的,涉及二階認知,但與此相反,對預反思意識水平的經驗描述是隱含的,並不涉及二階認知( Gallagher和Zahavi 2016)。因此,預反射意識表明我們意識到「在我們對經驗做任何反思之前」; 事實上,反思性自我意識「預設了先前的非光化性,預反思性自我意識的存在」(Gallagher和Zahavi,2016)。
啟發式訪談方法最初是由Vermersch(2009)開發的,目的是引導個體進行「回顧性內省」(23),這樣做的目的是讓「訪問員收集一個非常細緻的描述鑒於過去的經驗」(Petitmengin 2014,196)。啟發式訪談法使我們能夠揭示預反思意識體驗。
本研究採用的方法深受啟發式訪談的啟發。同樣,所採用的面試技巧的目的是幫助受試者拋棄舊有的信仰,反過來讓他們更加意識到他們真正承擔「完成某一特定認知過程的方式,並對其進行精確描述」(Petitmengin等人的2013,655)。
此外,啟發性訪談技術植根於正念實踐(samatha-vipasyana),這有助於揭示預反思經驗。從本質上講,預反思體驗與自我意識體驗並不相同,因此預反思體驗是隱含的而不是明確的(Legrand,2007),因此「每當我通過或正在經歷一種生活時,都存在......這是我們以前的認識我們反思我們的經歷「(Gallagher和Zahavi,2016)。
鑒於本研究中的所有科目累計超過10,000小時的冥想練習,可以說他們擅長描述他們內在的體驗。
數據分析
根據紮根理論方法分析訪談(Glaser和Strauss 1967 ; Strauss和Corbin 1990,Strauss和Corbin 1994),它植根於實用主義的哲學方法,並幫助研究人員提高其工作的分析能力。根據這種方法,一開始就沒有固定假設或類別。相反,研究人員儘可能接近研究領域(數據),無論是在結果展示和討論中。類別來自數據。實際上,根據這種方法,研究人員儘可能接近研究領域,並允許數據「為自己說話」,無論是在結果展示和討論中。
結果
所有權失去意識喪失
冥想經驗的特點是所有權的意識喪失,感覺主體是一個經歷一個經驗(加拉格爾2016年,2000年):「 有沒有歸屬感,它不屬於我 」(一) 。RM T(導彈襲擊倖存者)描述了類似的經歷:「 它不是真的我的身體 」(Ataria 2015a ; 1043)。同樣,ED T(恐怖襲擊倖存者)也表達了類似的感受:「 它不是我的身體......它不是我的 」(同上1043)。
與此同時,S注意到他的機構的意義,這是「我的發起者或行動之源」的感覺減弱(加拉格爾2000,15)。事實上,冥想的控制感也消散。我說「 我不控制我的身體 」,而B則補充說,「 我無法控制任何東西。「這種代理感的喪失與感覺事情簡單地發生在一起:
它不需要管制員,我沒有掌管它,我沒有控制,這些事情都是自己發生的。我沒有要求它,我沒有選擇它,我沒有控制它,我沒有對它做出反應,我不需要對它做出反應,因為我更少參與操作整個圖片。[S.]
在創傷期間,一個人的代理感也下降(Herman 1992)。在周刊的話說,「創傷後應激是無奈和在一個人的身體失去控制的終極體驗」(周刊1997年,227)。事實上,在嚴重的創傷中,人們失去了控制自己行動的能力,正如HC T(導彈襲擊倖存者)描述了這樣的經歷:
我聽到火箭的聲音,wooosh ......越過我們。我什麼都做不了。突然間,我的腿凍僵了,就像他們用混凝土製成的一樣。我的腿不能工作......我無法跑步。即使我想跑步,我也做不到。我周圍的人們正在奔跑並掩護,但我什麼也做不了。這不在我的控制之下。我的孩子和我在一起,我無法幫助自己幫助他。[Ataria 2015a,1044]
考慮到這一點,很清楚的一點是,一方面冥想時缺乏代理意識,另一方面缺乏創傷意識的崩潰,這些現象並非完全相同。然而,正如其他地方(Ataria,2016)所討論的那樣,在某些情況下,即使在精神體驗的自願行為中,如正念冥想,也可能失去對身體的控制並且無法恢復(Paper 2004)。
缺乏現實感
在冥想狀態下,人們區分真實與不真實的能力在下降:正如D.所說的,「 一切都變得不真實,我,你,這個世界 」或者在O.的描述中,「 你不要對我真實。現實消失了,我自己就存在於現實的缺乏之中。「
顯然,無法區分什麼是真實的和什麼是不真實的,是創傷經歷的核心。的確,正如G. 牛逼(前POW)描述了他的經歷:「 現實與夢想混淆在一起 」(Ataria和里亞2013,163),A 牛逼(前POW)補充說:「 被半夢半醒的狀態和半睡半醒,我經歷了很多 」(Ataria和里亞2013,163)。相當類似,M. ?(另一個前POW)認為,「 這是不可能幻覺和夢區分 」(Ataria和內里亞2013,163),並且根據B.(也是前POW),「即使醒著的時候,有很多幻想 」(Ataria和里亞2013,163)。
缺乏時間感
當參與者完全沉浸在世界中時,沒有能力感知時間:「 它是永恆的和不動的 」; S.解釋說,並補充說,「 感覺就像我在海洋下,沒有任何東西在移動 」,而用M.的話說,「 這是永恆的。」
在創傷期間,時間感會崩潰:正如E. T(前一個戰俘)所說的那樣:「 當你處於困難的身體狀況時,你會失去時間感; 聽,您遇到一個沒有時間的狀態 」(Ataria和里亞2013,166)。D. 牛逼(另一名前戰俘)補充說:「 有很多痛苦,很多疲憊,口渴可怕的,再有就是沒有什麼,根本沒有什麼時間」(Ataria和里亞2013,167)。
同樣,在沉思的經歷中,意識流凍結了:「 在經驗本身中,確實沒有延續 - 沒有流 」(S.)。相反,只有一個「 真空 」(K.),正如L.評論所說,「 在我的腦海里,什麼都沒有留下。」有趣的是,前戰俘描述的是完全相同的經歷。因此,根據G. ?(前POW)「 思想是顯著更慢,步伐慢 」(Ataria和內里亞2013,167),而SB ?(另一個前POW)補充說,「 一切都在慢動作 」( Ataria和Neria 2013,167)。此外,關於真空感,SB(前一個戰略單位)描述了以下經驗:「 最令人恐懼的是頭部產生了真空; 突然的想法已用完 」(Ataria和里亞2013,167)。
缺乏自我意識
在冥想經驗自傳自我,這是基於存儲器以及未來和整個生命逐漸發展的anticipations(達馬西奧1999年),消失:「 有自我意識崩潰 」(一)。反過來,不言而喻,在創傷期間,自我崩潰的感覺(Herman 1992):倖存者感覺與人的身體分離。AR T(恐怖襲擊倖存者)用以下方式描述了這種經歷:「 這是一種無奈的經歷,然後你簡單地分離 」(Ataria 2015a ; 1045)。CB T(導彈襲擊倖存者)補充說:「 有一種非常強烈的無助感,然後,從無處可見,你只是不在那裡,你只是分離」(Ataria 2015a,1045)。
Deadness
在深入冥想狀態的時候,S.經歷了以下的經歷:「 死亡的感覺是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留下,沒有任何東西是我感覺最接近死亡的東西; 感覺就像我死了一樣。「同樣,J.將此描述為」 死亡,真實的虛無,完全沉默 「,而D則補充道:」 我對這個世界已經死了。這是與世界相關的死亡。「毫無疑問,在創傷過程中,人們會產生一種死亡感:事實上,MJ T(恐怖襲擊倖存者)將她的經歷描述為感覺」 像我死了一樣 「(Ataria 2015a,1041)。
討論
很顯然,正念和創傷不是完全相同的現象。事實上,一方面創傷的經歷和正念冥想(MM)的經歷在不同的基礎上有所不同。然而,在不否認不同之處的情況下,現象學調查顯示這兩者具有共同的特徵。在本節中,我想提供一個可能的理論(儘管部分)解釋這些相似之處。
冥想和創傷都可以歸類為意識的改變(ASCs)。一方面,這些經歷(即創傷和MM)涉及縮小注意力,減少感官刺激和減少身體活動 - 所有這些都是在冥想過程中發生的(Davidson 1976 ; Davidson and Goleman 1977 ; Shapiro 1980),與知覺剝奪有關,並可能導致ASCs(Gill和Brenman,1959)。另一方面,ASCs也可能由知覺超負荷引起(Lipowski, 1975)。因此,「激發水平的根本變化似乎會誘導ASCs」(Glicksohn, 1993),2)。還應該指出的是,超覺醒會導致脫離:在這種情況下,結果是相似的(一個人與世界隔絕),一個人處於低興奮(刺激)狀態,如圈養或隔離。從根本上說,一方面,墮落/低喚起(冥想)和超負荷/超覺醒(創傷)可以導致類似的經歷 - 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我想建議,在這兩種情況下,主客體結構,即意識的有意識結構都可能崩潰。我想進一步發展這個概念。
存在著廣泛的共識,精神狀態的特點是關涉,也就是說,精神狀態是事情(雅各2003 ;西維特2006年)。正如起重機(2003,34)所說的那樣,「意識是意向的形式,頭腦的『在其目的,方向』」和,如布倫塔諾(1995年,89)著名注意到,根據定義的精神現象「包含一個對象有意內自己「。在最基本的形式中,故意結構產生了第一人稱身體自我中心觀點(Zahavi 2006)。反過來,這又可以被定義為一種原始的ME與NOT-ME類型的經驗(Ataria 2015d)。
看起來,在創傷性經歷和沉思中,故意的結構崩潰了; 即在這兩種情況下,ME與NOT-ME的基本結構都消失了。事實上,在以前的研究中,我已經證明這種現象發生在冥想(Ataria 2015d)以及創傷期間(Ataria 2015b)。然而,從根本上來說,在冥想過程中,這個過程(1)隨意發生; (2)有必要的指導; (3)在創傷過程中,逐漸沒有這些特徵適用,因此故意的結構立即崩潰。反過來,這可以解釋 - 至少部分 - 為什麼人們在創傷期間感受到無助感,但在冥想期間可能感覺到受保護和安全。如上所述,儘管不同經歷之間的相似之處,但是沒有任何預先準備的情況下發生的創傷的強烈性質,與冥想的逐漸特徵相反,可以解釋介體如何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發揮作用,儘管其強烈經驗,有時伴隨著痛苦。
此外,有人建議(Ataria 2015c),創傷後即刻創傷是從創傷性經歷中恢復最重要的時刻。因此,如果受害者有必要的條件和支持,全面恢復的可能性就更大。話雖如此,但很顯然,在MM回收的情況下,這是整個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這至少可以部分解釋為什麼儘管不同經歷之間有相似之處,冥想者仍然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發揮作用,即使他們經歷了可能伴隨著痛苦的激烈經歷。
結束語
顯然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才能成功比較冥想和創傷。事實上,這項研究有幾個局限性:(1)關於正念冥想(MM)和創傷需要更多的定性數據,(2)定量數據也缺乏,(3)樣本群體有限。此外(4)MM和創傷都是複雜的體驗,應該這樣對待。特別是(5)沒有單一的冥想狀態意識,因此每個冥想方法都有不同的子狀態法; 任何冥想的修行者都可以以他或她的單一方式進行。因此,任何形式的泛化都必須謹慎對待。然而,為了本研究的目的,我簡化了這個法,
考慮到這些局限性,這項研究表明,雖然創傷和MM是複雜的現象,但在許多方面有所不同,但兩者之間卻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最重要的是,在創傷和冥想過程中,故意結構崩潰,結果,我與非我之間的差距縮小了。
筆記
- 1我要感謝Tovana Insight Meditation組織,以色列,特別是Stephen Fulder博士,沒有他們,這項研究是不可能的。
- 2然而,Ataria(2016)提出了更深入的分析:我們中許多人主要和直觀地感受到神秘體驗,包括MM:是「選擇」的結果,在這個意義上說是「積極的體驗」。然而,它已經被證明並非總是如此。而且,即使對象「選擇」進入一種神秘的體驗,也不會因此而保持在「控制」期間(一個極端的例子就是使用"不顯示")。在神秘體驗的情況下,失去控制,正如創傷一樣,至少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表現出無奈和被動的感覺。[Ataria 2016,13]
- 3我在這方面允許自己使用這個概念,因為各種創傷研究人員都用它來定義創傷狀態的意識。
推薦閱讀:
※詭異民間禁忌十條,大多是迷信?
※叫獸講姿勢 | 汽車風水影響你的生命和財富
※八字、六爻入門(三)之沖篇
※乙木概論-易唯八字命理基礎普及
※釋玄道人:2018年生肖兔的運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