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聲已經臭了」的山水意向

「名聲已經臭了」的山水意向

原文發表在 本義建築公眾號,發表於2018年4月2日。

作者:王青

這兩年山水為主題的建築設計層出不窮。這似乎是人們在尋求當代建築中國化上的一條最有跡可循的路徑。這種中國化建築設計方向的尋找由來已久,從建國之後的給建築蓋上大屋頂的風潮,到山水城市。無不表明這種急於給建築設計強加地域特徵的意圖。

建築設計有地域性么?有。但建築設計的地域性是地域產生的,而不是人為賦予的。建築學上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研究分支,沒有建築師的建築,主要就是那些沒有當代建築師參與設計的,由當地人們自發的建造的房子。大多數都是那些比較原始的地區的建築。看著這些建築,你會發現地域性的強大。現代主義宣稱的功能性在這些不同地域性面前被肢解的淋漓精緻。同樣是民居,乾旱地區和多雨地區截然不同,多雨地區需要大屋頂來排水,乾旱地區則可不必。遇上多雪地區,大屋頂還必須是陡坡來防止大雪積壓。而天氣炎熱潮濕多雨地區的建築大多開敞並架高以防雨水高漲滿入室內,通風是最重要的居住條件。而乾燥炎熱地區的房子大多牆很厚,窗很小來防止外部熱量進入室內。從看一個傳統民居的樣式,就大致能判斷其所在地氣候情況。

這種自發形成的地域性在現代主義特別是國際風席捲全球之前是隨處可見的。現代大工業改變了這一切。全球一體化改變了這一切。大媒體時代改變了這一切。好在前幾年的持續的對現代主義呆板的標準化設計的批判已經形成了一種共識,就是現代主義是民族性地域性的敵人。對於現代主義的權威的反叛和對經典設計膜拜的鬆綁帶來了更多不同的嘗試,同時也必然帶來了混亂。這種混亂既有學術上的認識不足,但更多的是被更強大的商業資本所裹挾下的不自知。

中國在建築現代化的進程中,也很快經歷了從學蘇聯的那種粗獷的風格向市場化轉向的過程。期間,現代主義摩天大樓一度佔據了辦公樓玻璃房子,商業建築是折衷主義思潮下的art deco,甚至重新發明了「歐式」風格的天下。並和後來同樣自我發明的「簡歐」「北歐」「新中式」等佔據了住宅市場。山水作為這兩年特別火的一個概念,和之前這些概念一樣,不過是有一個被商業拿來挪用的視覺符號。

山水對中國傳統文化意味著什麼。我想稍微讀過點書的人,受過基本教育的人,都會明白。中國傳統文化中,山水的地位之高,幾乎就可以獨立代表了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繪畫中,山水畫佔據了絕大部分,詩歌中,山水也是重要的主題。山水幾乎就等同於古人的世界觀。古人通過畫山水來表達的是其理想的世界觀。中國古代園林里,山水變成了濃縮的微型景觀—園林。園林里,建築與景觀庭院的布局關係構成了古人理想中的人與自然共存的相處之道。歷史漫長的發展演化中,這種人和自然的關係被精妙的確立下來,這種居住功能和山水世界觀的表達之間達到了微妙的平衡。這種平衡直至工業文明的到來。

現代消費主義,消費一切,甚至消費著反消費主義。正如現在流行的反消費的「佛系」也被消費著,成為另一種「生意」。山水意向也是一樣,被符號化,然後被消費。也正如「佛系」和「佛學」沒什麼關係一樣,被消費的山水意向和原本的山水也沒什麼關係。在城市中心,造一棟外形類似中國畫中山水的建築,與造一個大銅錢的銀行建築,或是造一個大閘蟹造型的餐廳是一樣的設計邏輯和商業意圖。這些建築商業有效但卻也只有有效而已。更糟糕的是,大銅錢的銀行和大閘蟹的餐廳,其粗鄙的外形還或多或少具有建築功能提示的作用,放在太湖邊的大閘蟹多多少少還能和環境形成一絲絲的牽強聯繫。而在繁華大都市中心的山形建築,就只剩下視覺奇觀的價值了。這種視覺奇觀與中國人自己發明的「歐式建築」,師出同門。

但這與後現代的羅馬柱倒是沒有任何邏輯上的聯繫。後現代主義借用古典元素視覺符號的目的是反抗現代主義的均質化。事實上,也因為其完成了對現代主義的反抗而功成身退。後現代主義的作品鮮有被大量實踐的。但其對現代主義的打擊是有效的。

但視覺奇觀連這點價值都沒有。其最大的危害就是沒有任何營養,就如快餐一樣,只解決眼前溫飽問題,視覺奇觀解決了賺錢的邏輯。可建築不是快餐,不是一次性快速消費品,其存在是超越一時的。快餐可以只為一餐而存在。因為人一天有三餐,一天過後還有一天。但建築一輩子也不可能造幾個。只為解決目前一時的賺錢問題而造,等其完成了賺錢任務,似乎也只有拆除一條路可走了。

事實上,奇觀建築是生命力都是很短暫的。而且由於大眾對於視覺奇觀的刺激閾值越來越高,其生命周期會越來愈短,投資視覺奇觀的價值也會越來越低。這條路終究還是條死胡同。

2012年的時候在多山的台州有一個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大廈的項目,坐火車去了一次台州。台州地區多山,一路過去延綿的山脈丘陵,像極了山水畫。這也成為了把山水作為一個點加入到設計中的衝動。

但如何把握好分寸是這個項目的重要考量之一。每次做設計,都是一次對平衡感的綜合考驗。這個項目是一個關於文化創意園的小型辦公樓,主要針對影視編輯類的行業公司,會有很多攝影棚的室內需求。由於是文化創意園,其功能屬性還是辦公,對於辦公類建築的使用效率考慮,整體建築還是以方形為主,便於分割靈活使用。其所在地周邊的房子都是一些不高的多層建築,為了和周邊建築的比例感比較接近,每個樓層都做了輕微的旋轉,強化了樓層概念。而關於之前山水的考量,就最後落在了建築立面的表現上了。

在傳統中國山水畫中,平面繪畫的表達是已經很成熟的一個系統,其中包括山形,皴法,構圖,主題寓意。借鑒這個已經成熟的表現形式,當代藝術中,也有很多優秀的案例,如藝術家楊泳梁做的作品《山雨欲來》,就是當代內容和山水意向結合的很好的案例。把當代的高樓作為一個基本元素,層疊堆砌成山水的形象。微觀和宏觀的巧妙結合,分層次的表達視覺和含義的反差和衝突。

animation (the coming rain in mountain) by Yongliang Yang, 2009, projection, 340

與此類似,在建築的立面上,我們考慮了用一種最尋常的建築外牆材料,金屬遮陽板來起到類似的作用。用微觀的水平方向的金屬遮陽板來組合成一個大的山水的形象。不過建築畢竟不是紙上的作品,很多紙面作品的表現形式是不具備的,如退暈皴法等效果。針對水平遮陽板的特徵和可表現的特點。我們對山水形象進行了抽象化,並強化了水平方向的層次。這樣,有針對性的用水平方向的金屬遮陽板表現就更具有視覺特點和可讀性。最後可以看到,遮陽板水平錯落強化了山形邊緣的虛化,產生了類似暈染的效果,而山形也選擇和台州丘陵的特徵更相近的橫向山形,也更適合水平遮陽板的表現。

現代工業體系商業文明下的建築,都是整個商業體系下的一環。其自身必然受到商業邏輯的制約。在此之下,追求建築的地標性和視覺奇觀被無形的無限強化。而建築自身的複雜性和矛盾性註定這是一門關於平衡感的藝術。而建築的超長生命力也註定其有效性是要大於一時的商業價值的。長期策略和短期策略之間,建築還是更傾向於前者,這是這個學科有別於其他學科的底色。短期策略只顧短期商業性,把建築做成山形是有效的,當然也會很快失效,拆房子。長期策略,把山水做成外牆遮陽,一旦需要日後還可以改變。超長期策略,慢慢探索中。也或許永遠不存在。

台州文化創意大廈的方案算不上是對山水意向這個主題的一個正式的嘗試。只能看作用山水概念作為一個基本但直接有效的信息傳達的作用。也因為如此,以什麼樣的方式和代價實現這個信息的傳達,是控制整個建築設計的關鍵。一味追求短時期的信息傳達的力量會破壞長期實用性的均衡。

2012年的一次關於山水意向的暢想,記錄作以存檔。

版權聲明。未經作者同意,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本文的部分或全部內容。

原文發表在 本義建築 公眾號


推薦閱讀:

西班牙八城記:薩拉曼卡(五)
烏海是一個怎樣的城市?
一個有前途的小城需要什麼條件?
送你一束卡薩布蘭卡
如何看待11月8日晚無錫靈山大佛梵宮發生火災?

TAG:建築 | 城市 | 山水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