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交易與知識變現之間的關係

知乎專欄:非常論股

首發本人微信公眾平台:非常雜談

小鵝通專欄:非常專欄


筆者是去年11月10日開始保持連續更新公眾號的,到目前9000多粉絲,不能說多成功,但換個角度想畢竟是從0粉寫起的,所以比起初始的每一份增加都是收穫。

最重要的是收穫了一批優質的讀者,別的不說,筆者敢說我的公眾號中老股民和理性投資者佔比是最大的。

當然也有新手,但有句話叫做:新手會成為高手,菜鳥永遠是菜鳥。

從事任何行業,結果僅取決於態度和方向而已。

人有時是需要回頭看的,回頭看,才能看清過去經歷過哪些繁榮與低谷,才能更好地面對未來,也正是所謂「溫故而知新」也。

筆者今天就來回顧一下寫公眾號以來的心路歷程。

去年,也就是2017年10月我回老家西安結婚。

新婚後公司的事情就先放下了,交由我同事處理,重點放在在家陪老婆上面。

但我也不是個能閑得下來的人,正好時間多,朋友就建議我開個公眾號。

可能也是天生愛寫,越寫越停不下來了,也被人戲稱為「高產似母豬」。

做每件事情當然都會有訴求。

一開始我也不知道利用一個公眾號能做什麼事,但我堅信只要粉絲量上去,對我今後的發展就是有好處的。

後來寫著寫著,就遇到無數人來跟我談商務合作,後來溝通發現99%都是找我打廣告的。

大部分寫股評的公眾號都有打廣告的習慣。

不要看不起打廣告的,以筆者目前的閱讀量,接一篇廣告的價格在3000-5000元,大家想想那些閱讀量數倍於我的號是什麼報價吧。

一個月東抄西抄,扯扯犢子,再發上七八篇廣告,月入十萬以上那是輕輕鬆鬆的。

筆者也在金融圈混了幾年了,知道這些打廣告的耍的是什麼把式。

簡單說就是「對韭當割」,並且方式直接粗暴,毫不做作,例如——

好不容易收穫了這樣一批信任我的粉絲,不忍看他們受騙,所以打廣告這事我是一直沒做過的。

但它確確實實是一份誘惑。

有些人的思維是:「如果炒股能賺錢,怎麼可能看上這點錢?」

說這種話的人把交易看作了一種穩定的、有把握的、100%賺錢的事情。

好像交易就只分兩種:不會,立馬虧光;會做,躺著賺錢。

實際上不是的,在證券市場上賺再多的人也不能保證以後永遠賺錢,甚至每一分錢都是在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環境中得到的。

那發張圖片就能穩定賺錢的事又何樂而不為呢?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雖然我不打廣告,但既然堅持寫公眾號,自然就代表著我沒指望著只靠交易賺錢。

很多人把交易當成一種信仰,認為靠交易賺的錢才是值得稱讚的,這是極其扭曲的觀念。

做交易賺錢就很體面嗎?

其實一點都不體面。

我所接觸到的炒股起家的最成功的那批人,後來都不再做二級市場了,如我一樣還在二級市場掙扎的都是不夠成功的。

從屌絲做交易做到最頂尖的有兩個人,國外的李佛摩爾和國內的徐翔。

李佛摩爾最終的下場是用一顆子彈把自己給崩了,徐翔現在還在裡面蹲著呢。

一個小朋友問一位富翁說:「叔叔,你為什麼這麼有錢?」

富翁摸摸小朋友的頭道:「小時候,我爸給了我一個蘋果,我賣掉它,再想方法用低價買了兩個蘋果,後來我又這樣賺了四個蘋果。」

小朋友若有所思地說:「哦…叔叔,我好像懂了。」

富翁說:「你懂個屁啊!後來我爸死了,我繼承了他全部的財產。」

巴菲特的書只會告訴你;他8歲就知道去參觀紐交所,但不會告訴你;是他當國會議員的父親帶他去的,而且是高盛的董事親自接待的。

那應該是怎麼看待交易的意義呢?

用於資本的原始積累。

學好交易很有用,但它僅僅是手段而不是目標,我不相信有以交易賺錢作為終極目標的人,若有也是他沒搞清楚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在我們財富不足之時,我們靠著金融市場積累自己的財富和經驗,同時內心也在變得強大。

直到最終有一天積累到了足夠的財富和思想,能夠脫離這個市場,去做內心真正想去做之事。

我所認同的成功,是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度過這一生。

隨著在交易中獲得的經驗與財富,我除了做金融還在投資別的生意,只是現在還不夠賺錢。

有什麼說什麼,如果有一天,做別的生意有做金融這麼賺錢,甚至能達到一半,我都會考慮轉行。

比如現在做知識變現也是在開闢一條道路。

筆者在寫公眾號之前對知識變現也抱有偏見,非常早的讀者應該知道我是2016年開始寫知乎的,然而從那時候直到寫公眾號,確實是沒有變現過。

直到後來真正去了解,接著開了非常專欄,才發現是一條適合我的道路。

用一張動圖來給大家展現我最真實的心路歷程——

偏見來源於大環境,知識變現這個事就如同淘寶一樣,充斥著大量的山寨、假貨、質量不過關,但你若決心開個店好好賣正品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

只要你製造的產品符合描述,讓客戶滿意,良心哪會過不去呢?

就跟生產手機、電視等商品一樣,做知識變現是為了賺錢沒錯,但態度有用心與不用心之分,產品也有優質與劣質之別。

付出買一件衣服的錢,我會力求讓每個以實際行動支持我的朋友都能享受到物超所值的內容。

知識作為一個商品有幾點獨特的優勢——

1、價格並不由價值決定。

若知識優質,價格能遠遠低於價值。比如筆者的專欄,幾百塊的價格包含了我七位數虧出來的經驗。

2、價格也不由生產力決定,而是由粉絲量決定。

比如如果中國所有股民都關注我的公眾號,那我專欄的價格願意設成10塊錢,相信月入過億也不是夢。

3、利潤不再對應剩餘價值。

在知識變現的過程中,甚至可以找不到「剩餘價值」這一環節。

對比交易最大的優點是,風險低且完全可控,而且也是對自己投資思想的總結和梳理。

交易和知識變現,是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收入。

若從絕對道德上講,交易是直接從別人的兜里賺錢,知識變現是教人從別人兜里賺錢,兩者沒有高尚與低劣之分。

若論舒服和安心,相信無論誰都會傾向於後者。

昨天看到一個私募經理髮的朋友圈——

他跟我情況的比較像,是一個管理一億資金的小私募管理者,同時也在做知識變現,看到這段話真的於我心有戚戚焉。

有些人喜歡盯著我變現了多少錢說事。

我也不聊其他方面的收入了,就說一點——

《道德經》有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筆者作為一個講「信言」的人,吸引到的永遠是佔比較低的一批人群。如果我去講大眾願意接受的「美言」,其實文章會好寫十倍,粉絲量也會漲的快的多,自然也更利於變現。

如果我是只衝著賺錢,只要不犯法其他什麼都不在乎,那這個公眾號從去年到現在,不變現超過八位數我跟你姓。

所以,在算我獲得了多少的同時,真的不想想我放棄了多少嗎。

當然這篇文章不是為了樹立道德楷模,也不是一邊賺錢一邊告訴大家「我不在乎錢」。

而只是告訴大家:我在網上,這個公眾號中所做的都是符合本願,能讓自己安心入睡的事。

最後說幾件事:

1、最新開的一期專欄更名為「決勝投資策略」,以區別於「決勝市場本質」,專欄內容不改變。鏈接:決勝投資策略

2、筆者目前開了三個關於股市的專欄,今年之內不會再開新的付費專欄。

3、公眾號還會繼續更新,目前暫定為一周2-3篇。


關注我的微信公眾平台:【非常雜談】,獲取不一樣的股市資訊。

也可以關注我的知乎專欄:

非常論股

關於A股日內交易(T+0)的一切

小鵝通專欄:非常專欄


推薦閱讀:

阿里巴巴股價上演過山車行情,營收增長加速
如何在國內購買海外金融產品?如海外證券市場股票、海外理財產品
輪動
最近的大跌是否是為未來養老金入市的長久性收益做出空間?

TAG:股票 | 投資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