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大會,蔣方舟自稱討好型人格,這是一種什麼病

在新一期的奇葩大會上,知名作家蔣方舟自曝是討好型人格,並分享了自己在日本「隔離」一年,療愈了自己的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真的是「問題」嗎?

其實心理學上沒有這個名詞。

一,

提到「問題」,無論是心理上的,還是身體上的,人們普遍抱著一種對抗、欲除之而後快的態度,我也曾用這樣的態度生活很多年。比如採用一些行為對抗自己的自卑,給自己暗示,我是可以的,或者喊一些口號給自己「賦能」。

N多年的無數次嘗試,發現這樣對抗的方式,無效。

無論是身體的健康,還是心理的健康,對抗的態度都是不合適的,在電影《美麗心靈》中,主人公患了精神分裂症,經常有一些幻想的人物出現在生活中。醫生對他治療的方式是吃藥,雖然可以消除癥狀,但是也讓自己失去了數學的思維能力,甚至性能力;當他瘋狂的對抗那些幻想中的人物時,那些虛幻的人變得更加的真實和瘋狂。

最後他找到了一種方式,和解。

不幸的是,電影《滾蛋吧,腫瘤君中》,主人公也採取了對抗的態度。對抗問題,幾乎是全社會的一種共識。

對抗讓人覺得有力量,有希望,覺得人是可以勝天的,但是卻忽略了癥狀本身只是一種適應機制,這個適應機制是身心的智慧所在。

強調自己主觀的力量,忽略了身心的智慧,就難以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二,

討好型人格也是這樣,當我們用「不健康」,或者「錯誤」來標示它的時候,不小心的可能就站在了對抗它的那面。

在奇葩大會上,蔣方舟是這樣描述自己的「討好型人格」的,委屈自己,或者隱藏自己的感受,而關心別人的感受,常常說言不由衷的話,比如本來某人講了一段話,自己聽的很煩躁,但是卻裝出一副很受益的樣子說:你講的好精彩,再來一段

KIM老師提到討好型人格的形成的原因,主要與壓抑憤怒有關,另外在某些家庭里,由於家長的「情商」較低,為了生存,孩子不得不放棄自己的感受,關心和迎合家長的感受,長久以往,失去了與自己內心情緒情感鏈接,成了討好型人格。

比如有的爸爸比較暴躁,孩子為了避免來自於爸爸的危險,時時刻刻關注、調整他的感受。

KIM老師說,所有的人都有憤怒和攻擊性,這是原始生命的一部分,就像貓,或者任何動物,都有攻擊的本能,這是保護自己的方式,失去自己的攻擊性和憤怒,就會成為討好型人格。

具體來說,討好型人格的形成有以下的幾種原因:

1.無法容忍自己的攻擊性或者憤怒;

2.害怕被否定和批評,或者被人忽視甚至拋棄;

3.家長情商低,不能有效處理自己的情緒,導致孩子需要關注、調整家長的感受,而忽略自己的感受。

三,

我氣死了,我要殺了他!

當一個人生氣或者憤怒的時候,可能都會有這種要毀滅對方的念頭。

但是對於有的人來說,尤其是孩子,這種情緒和想法過於真實,憤怒就變得很可怕。

比如一個小男孩,媽媽新生了一個妹妹,妹妹獲得了父母的更多的關注不說,有的時候還會藉機欺負哥哥,比如霸佔哥哥的玩具。小男孩就會很憤怒,甚至想要消滅妹妹,把她扔到垃圾桶里,但是他又同時覺得這樣的想法很可怕,為此感到內疚。

於是憤怒就變成了不可接受、容忍的情緒。

當一個人壓抑了憤怒,或者感受到過多的內疚的時候,就容易成為討好型人格。

其實憤怒也是一種很不舒服的感受,對於一個敏感的人來說,那可能是難以承受的。比如心跳加快,血液上涌,憤怒還讓人有一種失控的感覺,這樣特會讓人避免感受到憤怒。

在一個重視權威的文化里,憤怒也代表了對權威的反抗,而反抗則代表著存在某種危險,被除掉的危險。

我們在歷史裡,電視劇里,看到太多這樣的故事,無形中也會對憤怒形成某種恐懼。

四,

我也會在生活中或者諮詢中發現,成長過程中常常遭受父母打擊的人,也會形成討好的行為方式。比如S的媽媽,常常否定和批評他,讓他飽受痛苦。

這種打擊讓S變得脆弱和敏感。所以在生活中,為了避免這種否定和批評,他就小心翼翼的討好著別人,希望別人不要對自己有意見,生氣,不要來否定或者批評自己。

討好,是避免自己被人攻擊的一種方式,但是這種方式往往事與願違,因為壓抑在討好背後的憤怒,會讓別人感覺到,並且對自己展開攻擊。

有一天,在地鐵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媽媽當眾指著自己的孩子厲聲喊道,你再哭再鬧,我就不要你了。於是孩子乖乖的,收拾好自己,跟著媽媽走了。

五,

Z的成長環境很壓抑,自己常常被忽略,為了讓家裡的氣氛好一些,Z學會了各種方式來調節家裡的氣氛,有時候會「上躥下跳」的。

在跟朋友聚會的時候,她也是這樣會開很多玩笑,講很多笑話,場面很歡樂。

這也讓她成了關注的焦點。

但是她卻也引長期忽略自己的感受,失去了調解自己情緒的能力。很快,她開始飽受抑鬱的困擾。

六,

心理學沒有討好型人格這個名詞,我相信每個人每個人的內在都有討好的部分,因為內心有恐懼,怕被忽略,或者被拋棄,或者被毀滅。只是有的人這樣的方式用的多些,有的人用的少些。

對於討好型人格來說,首先仍然是需要以理解、和解的態度來對待。

以理解的態度面對這個部分,就避免造成自我否定,自我否定恰恰也是討好型人格的內在原因。如果你去追根溯源,或者體驗自己的內心情感,總能發現,這樣的行為方式,是一種聰明的適應、保護方式,可以避免自己體驗到某種痛苦的體驗,過去是,現在也是,因為那些痛苦的體驗仍然存在於自己的體內。

對於某些人來說,覺察、體驗自己的憤怒,是非常有意義的,是否表達還在其次,因為當你去體驗自己的憤怒的時候,已經在自己的內在產生了力量,而且別人也會嗅得到。

憤怒並不可怕,憤怒可以忍受,憤怒也是必要的。

而對於害怕被否定的人來說,其實自己的內在時時刻刻在否定和批判自己,一個不批判自己的人,別人的否定是沒有縫隙可以進入的。覺察對自己的否定、批判就是非常有意義的。那些被深藏的暗流,一旦有陽光進入,就失去了力量。

在心理學上,這也叫潛意識是意識化。

最後,從未關注過自己的感受的人,最重要的是回到自己的身上,來關注自己,就像蔣方舟做的那樣,當她一個人在日本的時候,避免任何的社會交往,她有機會練關注自己的感受和情緒,並學會去安撫和調解自己的情緒。幸運的是,關注自己的感受不需要讓自己更換環境,隨時隨地都可以做。

只需要在感覺不舒服的時候,問問自己,現在我的內在是什麼感受,這樣就可以。

愧疚,是最大的負能量,

任性,是被低估的美德,

關愛自己,理解自己,允許自己,寬恕自己,不僅僅適用於討好型人格,也適用於每個人。


推薦閱讀:

為何很多女孩會自以為女人都嫉妒她, 男人都要佔她便宜?
董卿被狐狸狗催眠是真是假?
強迫症心理分析:擔心自己被污染
臉和性格不是一個風格,會遇到什麼不爽的事情?怎樣避免?
報喜不報憂,才不是什麼堅強

TAG:討好別人 | 心理 | 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