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的前世今生
特朗普大筆一揮,貿易戰正式開打。如果以前中美貿易的較量是用「貿易摩擦」來形容的話,現在的情形恐怕不管再怎麼不要臉也不能用「摩擦」兩字來形容了吧。
其實,筆者自己也沒想到,就在315當天發布《兩會解讀(二):中國對外態度正在轉變》一文後一周,中美居然那麼快就撕破臉了。
那篇文章發布後不久,有不少讀者反饋看不懂我在文中所列的一長串中美貿易摩擦的歷史線索。即使上周沒看明白,現在總該看明白了吧。
關於中美貿易,我這篇文章相比市場上不少文章都明顯慢了不少,原因是我實在寫不出新東西了,翻翻之前2年間寫的東西發現,現在發生的事在我先前寫過的文章中都有過論述,今天無非是炒冷飯。
貿易戰前生
很多人都認為這次中美貿易戰是特朗普為減少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而挑起的。對此,我只能說太膚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無論這屆美國總統是誰都必然會挑起貿易戰,與特朗普個人無關。因為這場貿易戰是歷史早就已經註定的。
我在2016年11月4日寫了《TPP完了WTO卻要來了,準備迎接貿易風暴》一文,在文中我就介紹過,「2001年中國加入WTO後,WTO給予中國的15年保護期將於今年12月21日到期。屆時,原本WTO給予中國的特別「照顧」將全部結束。中國將面臨WTO合規方面的制約。」
當初,柯林頓政府時期,中美關係是史上有名的蜜月期。柯林頓簽署協議同意中國加入WTO。並且,在美國主導下,WTO也同意給予中國15年過渡期優惠政策進行調整。在保護期間內,中國可以享受一些貿易方面的優惠政策。
這15年原本是給中國進行改革、轉型的。可誰知道,2001年至2016年期間,我們長時間沉浸在人口紅利中,依靠低端製造業出口創匯而「悶聲發大財」。在過去這15年時間內,國內絲毫沒有任何想要與國際接軌的想法,大家都在WTO給予的優惠政策中狂歡。直到15年保護期到期後,這屆才開始真正改革。(這屆其實是背鍋的,往屆才是該負主要責任的)
正如我在那篇文章中所寫的那樣,「根據2015年的《False Promises:The Yawning Gap Between Chinas WTO Commitments and Practices》記載,中國加入WTO的承諾還有部分未履約。」
中文版:
在WTO的框架下,中國有很多方面都沒有做到,而我們也一直主張需要更多時間。問題是,別人之前已經給了15年時間改變,是我們之前沒有改變,還想要繼續貪圖便宜而已。所以說,今天貿易戰的真正導火線在17年前就已經埋下了。至於為什麼說無論這屆美國總統是誰都必然會對中國發起貿易戰的理由也正在於此。
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2016年的美國大選,無論是特朗普還是希拉里,他們都在競選時公開表示將對中國進行貿易制裁。因為根本原因在於全世界不可能一直容忍中國的貿易特權,大家都在按規則進行貿易,為什麼中國能享受特殊優惠政策呢?如果換位思考的話,你願意嗎?(看待問題時請拋棄感情,別拿「愛國」當擋箭牌)
實際上,2年前保護期到期前,國際社會就對中國的懈怠表示不滿。無論是美國還是歐洲都一邊倒的不願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那時候火藥味就很濃了。我在《15年保護期大限已到,自欺欺人何時是盡頭?》一文中曾寫過貿易戰對於國內實體經濟的影響,在此就不多展開拉長篇幅了。
貿易戰今生
當前,特朗普號稱要縮小100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並聯合同盟國把中國定性為「破壞經濟秩序」。
其實,2017年,特朗普就宣稱要對中國進行貿易制裁,但一直拖到下半年才逐漸開始實施。這主要還是因為「習特會」。
2017年,著名的「習特會」引發全球各界猜想。最終結果顯示,中美最高層談判還是在一片祥和的氣氛中結束。甚至,時至今日,中美雙方的最高層也還是保留著對於彼此的信任。(參考特朗普的評價)
我在2017年4月15日寫的那篇《不要低估「習特會」,中國已經開始變了……》一文中對於「習特會」有詳細的解讀,有興趣的可以參考那篇文章。(這篇文章只有在新浪博客上有,其他渠道都發不出來)
貿易戰打不打得過、影響多少?這個問題想必是大家關心的。我的結論是貿易戰必然是兩敗俱傷,但中國所付出的代價必然多於美國。但是,貿易戰不會引發經濟危機。
根據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17年中美貿易中,中美貿易逆差佔美國整體貿易逆差的47.13%是美國貿易逆差最主要的原因。但是,美國最主要的出口對象並非中國而是加拿大和墨西哥。美國對中國出口佔GDP比重0.7%,中國對美國出口佔GDP比重3.5%。就數據而言,兩國貿易占各自經濟比重並不大。
不過,貿易是各大產業的終端下游之一,貿易戰本身的影響會隨著產業鏈逐漸向上游傳遞。
仔細觀察中美貿易分類能看出,中國經濟對於貿易的依賴度存在巨大的隱形因素。機電、電器、紡織品等都是國內企業數量較多的行業。並且,這些產品本身依靠的是廉價勞動力壓低成本所帶來的價格優勢。
目前,東南亞國家如越南、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國的勞動力比中國更廉價。在美國,許多玩具、服裝、鞋類等產品已經不再是「made in China」。貿易戰開打後,中國大批低端勞動力將面臨失業壓力、
美國對中國的出口產品中,主要出口品中能夠被替代的並不多。比如,飛機和發動機,在國內沒有自主研發、生產能力前,這是中國的剛需。當然,中國也可以向歐洲購買空客以抵制美國的波音。但如果完全採購空客的話,歐洲方面的議價能力就空前提高,甚至完全掌握中國國內民航飛機的定價權。但是,美國國內民粹主義盛行,受貿易戰牽連行業的人群也會找白宮麻煩,對特朗普構成壓力。
當前,國內有一些人認為可以通過限制大豆進口反制美國。然而,中國國內大豆本身就處於供不應求狀態,中國大豆主要產地在東北,山海關外的情況難道還不清楚嗎?限制大豆的結果就是國內大豆價格失控,說不定還會引來資本炒作哄抬泡沫。(我個人挺喜歡吃豆類產品,也許有人可以說為國不吃大豆,但你們問問身邊的家庭主婦們,人家會理你們嗎?)
最重要的一點是,這次貿易戰除了美國之外,日本也要趟這渾水。而且,估計歐洲方面也會配合美國。美國可以登高一呼,八方響應,但中國卻很難找到強力外援,原因是下面這張圖。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數據顯示,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貿易逆差國。貿易逆差國意味著世界其他國家對於美國的利益捆綁較為密切。美國也許不是其他國家的最大的出口國,但卻是主要出口對象之一。相反,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貿易順差國。在全球經濟都不景氣的環境下,其他國家都想著能為本國產業多爭取一點市場份額,在這種環境下,中國其實是不受待見的,世界工廠非但不是什麼好事反而是招人嫉恨的根源。
因此,貿易戰能避則避,硬碰硬,更吃虧的是中國。而且,退一步說,很多方面的確是我們自己沒做到位才會落人口舌。15年的保護期,中國欠世界一個誠信,趕緊把自己本應做到卻沒做到的舊債還上,然後再坐到談判桌上好好談才是解決當下問題的途徑。否則,談什麼「不懼戰」只會讓矛盾激化,進而再次讓中國在國際社會上陷入孤立。
本周,受貿易戰影響,周五股市大跌,很多人可能都怕了。但是,我想說的是:就投機而言,這是短期買入機會。股市不可能因為貿易戰而崩盤。貿易戰也構不成經濟的巨大威脅。市場在衝動情緒影響下產生了價格扭曲,但這也不意味著今年股市就能向好。(除非發生巨大事變,一般而言我不會討論行情,教別人怎麼操作的那是騙子)
以上就是我對這次貿易戰的看法。這篇文章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是我以前寫的舊文內容。如果要查找舊文內容,可以在我的號內按照「右上角人頭——查看歷史消息——搜索關鍵字」的方式查找。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