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歧:新春秋:紛擾的中東局勢

15世紀,在西歐與東亞諸國逐漸走向繁榮昌盛時,中東的伊斯蘭教國家卻在走向衰落。奧斯曼帝國如同流星一般划過天空,隨之復興的羅馬帝國便碾碎了這個盛極一時的突厥國家。而另外一個伊斯蘭教強國馬穆魯克王朝,由於馬穆魯克繼承者無能而且內訌,也由於經濟衰退——農業工業和稅金收入都大大 少,還由於埃及發生大規模鼠疫,馬穆魯克王朝人丁銳減,國力衰退。屋漏偏逢連夜雨,貝都因人來騷擾了,跛足帖木兒來進襲了,西班牙人也來攻擊紅海商路了......最終羅馬帝國也來湊了個熱鬧。1545年時任羅馬帝國皇帝約翰九世對中東地區進行他的「帝國再征服」戰爭所帶來的影響尤為巨大。此時統治中東廣大地區的馬穆魯克王朝已經虛弱不堪,僅僅兩年的時間,當約翰九世保證各地封建主們的信仰自由與領地完整之後,他們便紛紛倒戈投降。到1547年,約翰九世的軍隊就進入了開羅,俘虜了馬穆魯克王朝的末代蘇丹以及其傀儡哈里發。其不堪一擊的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

羅馬帝國完成了對中東的再征服,然而這種征服卻是脆弱的。在消滅了馬穆魯克王朝之後,各地的馬穆魯克領主們卻都保留了下來。約翰九世皇帝宣布,只要他們承認其是羅馬帝國的臣屬,向帝國皇帝宣誓效忠即可保留自己的領地、近衛軍甚至是自己的伊斯蘭教信仰。當約翰九世皇帝撤軍時,羅馬帝國皇帝能控制的地方實際上只是散步於中東各地的沿海城市、交通要道與少數軍事重鎮而已。於是,百足之蟲馬穆魯克下台而不僵,雖不能再成為埃及的蘇丹,仍然構成當地軍隊核心並被任命為世襲的地方統治者。在羅馬帝國統治期間,馬穆魯克始終是埃及政治結構的一個重要階層,對社會有相當大的影響。

從政治上來說,馬穆魯克封建領主們佔據了埃及百分之九十的領地,在巴勒斯坦與敘利亞內地也佔有大片領地,他們是當地的世襲統治者,並且能對自己的臣民執行宗教控制。

在經濟上,羅馬帝國對新佔領的廣大中東地區執行包稅制,於是統治農村的馬穆魯克領主們很快又紛紛變成了羅馬帝國的包稅人掌握包稅權,控制土地,隨意向農民徵收租稅。

而軍事上,除開少數羅馬帝國在沿海駐軍之外,馬穆魯克勢力一直都有其單獨組建近衛軍,這些近衛軍不僅在於什葉派的薩菲帝國作戰時聽從羅馬帝國皇帝的徵召,也在平常充當僱傭軍作戰。同時馬穆魯克諸家族之間還爭權奪利,互相攻伐,使社會動蕩不安。

除開馬穆魯克穆斯林軍閥集團外,隨著羅馬帝國的再征服,在巴勒斯坦與敘利亞沿海地區還出現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基督教軍事集團,他們共同構成了羅馬帝國治下中東的實際統治者。

於是,在馬穆魯克集團權勢熏天的情況下,儘管羅馬帝國理論上掌控了中東如此廣大的土地。但其稅收卻常年甚至連支付當地駐軍費用都做不到。

羅馬帝國雖然征服了中東廣大地區,卻沒有征服阿拉伯半島,在漫長的數百年時間裡,阿拉伯半島上政權林立,大大小小的部落在這裡建立了數不清的政權。直到18世紀中期,事情才有了轉折。

1732年,一名叫穆罕默德·伊本·阿卜杜勒·瓦哈卜的的人開始宣揚其對伊斯蘭教的宗教改革思想,強烈反對當前伊斯蘭教的腐朽墮落尤其是對異教徒的卑躬屈膝。他呼籲所有真正的伊斯蘭教信徒革除多神崇拜和一切形式的「標新立異」,「回到《古蘭經》去」,恢復先知穆罕默德時期伊斯蘭教的「正道」,嚴格奉行認主獨一的教義。

瓦哈卜在他宗教改革思想成熟之後便前往哈薩地區傳教,然而,他的思想並不被當地權貴待見,於是哈薩地區長官以「破壞傳統信仰」為由,禁止瓦哈卜的傳教活動。1744年,瓦哈卜被迫離鄉,來到達爾伊葉的阿納扎部落,受到酋長穆罕默德·本·沙特的歡迎。瓦哈卜的教義主張被伊本·沙特接受,成為其改變現狀、實現半島政治統一的思想武器。伊本·沙特與瓦哈卜聯姻,遂結成宗教軍事聯盟占瓦哈卜擔任教長,領導宗教改革,建立清真寺,宣講「認主獨一」教義,培養宣教師派往半島各地。伊本·沙特組建武裝,進行軍事訓練,以「純潔伊斯蘭教」為口號發動「聖戰」,統一了納季德地區,建立了瓦哈比派政權。由此,一個新的「大聖戰」時代到來了。

1765年,伊本·沙特逝世後,其子阿卜杜勒·阿齊茲繼位,並由瓦哈卜主持就職儀式。從1765-1791年,沙特家族東征西討,用二十多年的時間完成了阿拉伯半島的大致統一。1781年瓦哈比派攻佔伊拉克卡爾巴拉,拆毀海珊陵墓。1788~1789年相繼攻克麥加和麥地那,搗毀先知穆罕默德陵墓,迫使麥加謝里夫臣服,並從羅馬帝國手中奪取了整個希賈茲,後又吞併了哈薩。1792年,瓦哈卜逝世,由阿卜杜勒·阿齊茲繼承了瓦哈比派教長職位,從此沙特家族酋長兼任教長推行瓦哈卜的學說,確立了政教合一的國家體制。

1793年,沙特家族發起了對伊拉克地區的大規模聖戰。短短一年時間,沙特家族便奪取了肥沃富饒的兩河流域的大片領土。以此為基地,沙特家族的勢力空前膨脹。1794年,當沙特家族奪取了巴格達之後,阿卜杜勒·阿齊茲在這座阿拉伯帝國阿巴斯王朝的舊都宣布自己為哈里發。同時開啟了對羅馬帝國新的聖戰。

阿卜杜勒·阿齊茲原本以為這將是一次輕鬆的遠征。在取得了數不清的勝利之後,他似乎真認為在聖戰的旗幟之下已經無人能擋。最開始似乎的確也是這樣,到1795年他的軍隊便已經攻至大馬士革城下。

然而,當羅馬帝國反應過來之後,局勢便又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儘管羅馬帝國的中東駐軍不堪一擊,然而一旦羅馬帝國精銳的歐洲部隊抵達,戰局便又朝著一邊倒的局面傾斜。在1796年的代爾祖爾戰役中沙特軍隊遭到了其建軍以來的最大慘敗。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羅馬帝國正規軍碾壓了由各地狂信徒組成的沙特軍隊。

在這場戰役中,沙特家族的騎兵部隊率先發現了已經列陣完畢的羅馬帝國軍隊。伴隨著「勇士們,真主保佑我們消滅這些可惡的異教徒。沖啊!"的喊叫聲。 沙土飛揚,馬蹄聲大作,阿拉伯騎兵發出狂野的呼喊,以排山倒海之勢撲向羅馬帝國軍隊方陣。然而,同以往一次騎兵衝鋒便決定勝負的戰例不同。羅馬帝國軍隊的滑膛槍彈和榴霰彈將阿拉伯人的騎兵成片地掃倒。少數騎兵沖得較快,奮不顧身地突入羅馬帝國軍隊方陣,砍倒了幾個士兵,但隨後也都在刺刀叢中喪了命。還有幾股騎兵衝進了羅馬帝國軍隊兩個方陣間的夾道里,結果被猛烈的交叉炮火殺死。阿拉伯騎兵傷亡越來越嚴重,而羅馬帝國的方陣卻巋然不動。無情的刺刀和轟鳴的炮火迫使阿拉伯騎兵不得不後撤。在擊潰了沙特軍隊的騎兵之後,羅馬帝國的胸甲騎兵部隊出擊,擊潰了沙特軍隊的步兵。短短的一天時間,沙特家族的軍隊便灰飛煙滅。

隨後,羅馬帝國發起了反攻,1797年,羅馬帝國的軍隊攻陷了沙特的首都並將其夷為平地。然而羅馬帝國的敵人實在是太多了,當1798年這支帝國精銳撤離中東之後,沙特家族很快便又捲土重來,在1799年攻陷了外約旦。1800年入侵埃及,1801年在大金字塔附近粉碎了羅馬帝國駐軍與馬穆魯克近衛軍的聯軍,入主開羅。然而,瓦哈比派在埃及的所作所為並不受歡迎,農村與城市的反抗此起彼伏。再加上敘利亞戰線壓力增大等因素,1801年沙特家族不得不從埃及撤軍。

此時埃及原來的馬木魯克統治者已經被消滅,瓦哈比派統治剛剛結束,正處於一個權力真空。在一片混亂的埃及,一名叫穆罕默德·阿里的人脫穎而出。他原先是派到埃及的一支僱傭軍團的軍官。這位年輕的軍官建立了一個由當地的村長、伊斯蘭神職人員和開羅的富商組成的權力基礎來補充當時的權力真空。由於當時沒有其他人能夠保障埃及的安全,因此1805年羅馬帝國任命他為埃及總督。

穆罕默德·阿里統治的最初幾年裡主要是克服各種企圖推翻他的嘗試以及將他的統治擴張到整個埃及。為了最終摧毀馬木魯克的勢力他屠殺了馬木魯克的首領。1811年他邀請馬木魯克的埃米爾參加他的兒子被指令為抵抗瓦哈比派再次入侵埃及的軍隊長官的慶祝。在馬木魯克的首領們進入要塞的瓮城後穆罕默德·阿里下令關閉瓮城的大門,將所有的馬木魯克首領們關在瓮城內,瓮城上埋伏的士兵對瓮城內開槍。開槍射擊後其他的士兵進入瓮城使用斧劍殺死了任何依然活著的馬木魯克。此後數天里穆罕默德·阿里下令他的士兵殺死所有他們能夠抓到的馬木魯克,洗劫其家產、強姦其婦女。由此,作為一個政治集團,馬穆魯克不復存在。由此,穆罕穆德·阿里在埃及建立了其獨裁統治。

穆罕默德·阿里雖然早年是個文盲,45歲才開始學習阿拉伯語和伊斯蘭教經籍。但銳意改革,勵精圖治。他開始興建埃及近代的灌溉系統;引進棉花的栽培,棉花迅速地成為國家最大的資源;重新開放亞歷山大港;鼓勵對外貿易;派學生到國外去學習;開辦各種學校;建立了第一所翻譯學校。穆罕默德·阿里還聘請外國專家幫助他建立起中東第一支新式的陸海軍。他甚至勇敢地在埃及建立一個現代工業結構,而且他的確在開羅和亞歷山大興建了大批工廠。總而言之,他開啟了埃及近代化的進程。在他的手中,埃及變成了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世俗國家,新的仿照西方的國務會議與中央政府建立了起來,新的工業體系也飛速發展起來。伴隨著埃及的逐漸強大。穆罕穆德·阿里已經不再滿足於做一個區區羅馬帝國的總督。他想要創建一個屬於自己的阿拉伯帝國。同時,新興的阿拉伯民族主義者們也在呼籲對羅馬帝國發起一場民族解放戰爭。

埃及王國國旗

在同瓦哈比派的戰爭中穆罕穆德阿里磨礪了自己的軍隊,通過與羅馬帝國一起作戰也足夠了解了這個徒有其表的帝國是何其衰落。當歐洲諸斯拉夫民族發起對羅馬帝國的叛亂之後。穆罕穆德·阿里最終也宣布脫離羅馬帝國獨立。1835年,他召開了埃及立法會議並接受了議會授予給他的「埃及與蘇丹國王」稱號。由此,中東儼然變成了三方混戰:羅馬帝國困守巴勒斯坦與敘利亞沿海地區,埃及王國驅逐了在埃及的羅馬駐軍並準備進一步奪取羅馬再中東的遺產。沙特家族依已經從之前戰敗的創傷中恢復了過來,他們的軍隊蓄勢待發,在進行了軍事改革之後,聖戰者們決心將一切異端與異教徒從世上抹去。

推薦閱讀:

【波蘭也能上太空】亨里克一世小傳
咱在認真的想……主角的選取問題
【劍與魔法】已死且永生
世界大戰的遺產:第十一章 一場風波

TAG:架空歷史 | 中東 | 阿拉伯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