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位科學大咖加盟「未來科學大獎」評委會,他們是誰?
編者按:
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提名已經啟動,提名截止時間為2018年5月10日。9月8日進行最終投票選出獲獎人,並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獲獎人。11月17-18日,將舉行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及相關的報告會及研討會等活動。
令人矚目的是,這次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在原來15位委員的基礎上新增6位委員,他們分別是生物、天文物理、化學、數學、免疫學、無線通訊等各個領域傑出的科學家。
他們都是誰?科學是如何改變他們的人生的?在科研道路上對他們影響比較大的事件和人物是什麼?他們又為什麼參與未來科學大獎?最希望未來科學大獎能為中國帶來哪些改變?
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董欣年
美國霍華德休斯研究員,杜克大學生物系傑出講座教授
美國霍華德休斯研究員,杜克大學生物系傑出講座教授。她在中國武漢大學生物系微生物專業獲得學士學位(1982年),在美國西北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88年),並在哈佛醫學院攻讀博士後以後,於1992年赴美國杜克大學任教。董欣年是分子植物病理學領域的先驅。她的實驗室確定了NPR1為植物免疫的主要調節蛋白,並闡明了NPR1轉導免疫信號水楊酸賦予病原體抗性的機制。她的實驗室還發現,植物免疫反應可由生物鐘調節,以避免與其他代謝活動的衝突。最近,董欣年的實驗室發現,除了基因轉錄重編程,蛋白翻譯是建立免疫力的另一個重要的監管步驟。將蛋白翻譯控制機理添加到轉錄NPR1的表達上能在水稻中產生廣譜抗病性,並降低廣譜抗性帶來的在生長和產量上的負面作用。董欣年在2011成為美國霍華德休斯研究員,在2011當選為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2012美國科學院院士,2013美國微生物學院院士,2013武漢大學傑出校友。
自述
我在上大學之前,與科學和科學家都沒有太多的接觸。大學學的微生物專業是我父親幫我選的。他認為生物學,尤其是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工程,是科學的前沿。另外不像社會科學(如他學的經濟學)那樣受政治的影響。學科學對我來說應該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因為我不懂政治,對政治也沒有興趣。
我學生物是父親介紹的,領我入門的,應該是武漢大學生物系的老師們。那時高校剛復學,百廢俱興。尤其是,武大當時的校長劉道玉是個改革先鋒,他施行的學分制調動了老師和同學們的巨大熱情和積極性。我們在大學裡學的東西現在都還用的上。我研究植物抗病,是趕上了好機會。雖然我在大學裡就非常喜歡免疫學,但過不了要拿動物做實驗這一關。在美國西北大學得到分子生物學博士以後,我決定不再做微生物遺傳。找博後找到在哈佛醫學院Fred Ausubel教授,才知植物也有免疫功能。從此定下了對我來說是兩全其美的研究方向。到了Ausubel教授的實驗室,發現其他的博後也都像我一樣受過良好微生物分子遺傳學訓練。一幫志同道合的人把分子遺傳的方法用於解析植物抗病的機理。植物抗病機理的研究是和動物innateimmunity(先天免疫)研究一起發展起來的。免疫學界的新人可能不都了解這些。先天免疫受體是最先在植物中發現的。雖然我們現在知道它們在進化上並不同源,但在結構上的相似之處,給了在動物里尋找先天免疫受體以啟發。
我願意參與未來科學大獎是希望這個獎能夠重視植物研究對科學發展和國計民生的重大影響。我明白我個人力量有限,但希望在植物界的同僚們能積極支持這個獎項,踴躍提名。另外,作為一個女性科學家,我參與未來科學大獎是希望科學界和社會給女科學工作者更多的重視。雖然未來科學大獎是獎勵在科學上做出傑出貢獻的個人,但我最希望這個獎項能夠讓社會在關心科學家個人的同時,也關心科學家的科研成果。提高大眾的科學素質,才是社會發展的關鍵。
劉勇軍
賽諾菲集團全球研究部總裁
劉勇軍博士是世界級的免疫學專家,他於英國伯明翰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並接受了博士後的訓練。1991年,劉勇軍博士進入業界,並先後在先靈葆雅與DNAX研究中心從事研發工作。在2002年,他出任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UT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的免疫系主任一職,並在2011年擔任貝勒研究所(Baylor Research Institute)的副總裁與首席科學家。在加入賽諾菲前,劉勇軍博士擔任MedImmune公司的高級副總裁。
自述
我生在新疆,長在東北。從1967年上小學到1978點高中畢業,經過了文革的風風雨雨。我是個幸運兒。在小學,我的啟蒙老師教導「知識是穿不破的衣裳」。1973年,鄧小平重新工作,我們這群學生有機會「回爐再造」,學了一些知識。1977年恢復高考,我們這批幸運兒有機會上大學,開始了做科學家的夢想。
我的科學生涯和學「功夫」一樣,走天涯,拜名師。從1985年去英國讀免疫,到1991年周遊法國,美國加州的矽谷,休斯頓的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達拉斯的Baylor Research Institute, 最後來到了美國東部,回到了歐洲巴黎。十幾年工業界,十幾年大學,現在又回到工業界。我非常受益於英國導師做科學的耐心,平靜的心態,法國科學家的激情和浪漫,加州科學家的陽光心態,徳州科學家的豪氣……大學裡可以做科學,公司里也可以做科學。就現代的藥物研發,一流的葯來源於一流科學。
我非常懷念我的中學時代。語文老師教我們要「夢想,要想像,做文章要中心思想明確,不要虎頭蛇尾」,數學老師教我們要「邏輯嚴密,要學會矛盾轉化,把幾何問題轉化成代數問題,做題不要輕敵,不要大江大河乘風破浪,但溺水在車轍溝里」。我非常感謝我小學和中學老師對我的培養,這對我這一生的科學道路很重要。
為了促進大中華地區的科學發展,我參與了未來科學大獎,希望這個大獎能激勵並鼓舞中國年輕一代從事科學研究。
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
鮑哲南
斯坦福大學K.K.Lee化學工程學教授、化學教授和材料科學與工程教授,斯坦福大學可穿戴電子中心創始人和主任。
斯坦福大學K.K. Lee 化學工程學教授、化學教授和材料科學與工程教授。她是斯坦福大學可穿戴電子中心創始人和主任。在2004年加入斯坦福大學之前,她是1995-2004年朗訊科技貝爾實驗室傑出技術人員。她發表超過400篇高影響力的論文和擁有超過60項美國專利,她為有機電子材料提出了許多開創性的概念。鮑哲南在製造用於柔性薄型顯示器的全塑晶體管的新型高性能有機、高分子半導體材料方面有突出貢獻。她的工作使柔性電子電路和顯示器成為現實。在她最近的工作中,她開發了皮膚啟發的電子材料。
鮑哲南是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和國家發明研究院的院士。鮑哲南因為她在人造電子皮膚上的工作至關重要被選為「自然」雜誌2015年十大科技人物。她獲得了2017年美國化學會應用聚合物科學學士學位獎,2017 歐萊雅-教科文組織女科學獎,美國化工學會2014年Andreas Acrivos 化學工程專業進步獎。
自述
科學使我可以用另一種方式觀察世界。作為一個化學家,我通過分子以及分子反應或者相互反應來觀察世界。科學讓我們生活更美好,讓我們的人生更有趣。
我父母可能是對我影響最大的人。現在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認識到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產生的影響有多重大。我高中化學老師讓我對化學產生了興趣,我大學的教授讓我第一次嘗試聚合物研究,我的博士指導教授訓練我如何做研究。貝爾實驗室的同事教會我如何獨立研究、指導年輕研究人員。斯坦福大學的學生與我探索新的方向,同事們激勵我深度思考並致力於有挑戰性和有影響力的問題。
未來科學大獎是中國的的諾貝爾獎,我很開心能成為其中一員來幫助中國的研究提高知名度。我希望這個獎項能鼓勵更多的中國研究人員致力於解決重大和充滿挑戰性的問題。
毛淑德
清華大學天體物理中心主任、國家天文台星系宇宙學部主任
清華大學天體物理中心主任,兼國家天文台星系和宇宙學部主任,三十米望遠鏡董事會董事。1988年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1992年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天體物理博士。1992-1999 年在美國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和德國馬普天體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後;2000-2010年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和天文系歷任講師、副教授、正教授。2009年入選國家第二批「千人計劃」,2010年全時回國。從事理論天體物理研究,提出了一種搜尋系外行星的新方法並指出可以利用引力透鏡效應來限制暗物質暈的子結構數目,並取得了其他被國際同行認可的學術成果。2007年獲德國洪堡基金會Bessel獎。主要研究興趣為系外行星搜尋、星系動力學和引力透鏡。
自述
科學使我在日常生活中有更理性的思維、批判的精神並對世界有好奇心。我的研究領域是天文學,研究天文不僅僅讓我感覺到宇宙的浩瀚和人類的渺小,同時也讓我感嘆科學的偉大:它能夠用非常簡約、優美的物理和數學語言來解釋、預言自然界的現象。科學是我的最愛,科學研究、教書育人也是我唯一能夠謀生的手段。
在科研上對我影響最大的是我小學、中學和大學的老師,尤其是我的博士生導師。我在1990年左右看到COBE衛星首次發現微波背景輻射譜是一個完美的黑體譜,我極為震撼,也堅定了我走學術之路。
未來科學大獎是中國民間發起的一個科學獎,其影響力越來越大,能為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尤其是天文學科的獲獎者的遴選有所貢獻讓我覺得榮幸。希望未來科學大獎能使大中國區的科學家,尤其是年輕科學家,得到激勵,但也希望這個獎也能讓人能靜下心來去深度研究科學前沿的挑戰性問題。
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舒其望
美國布朗大學Theodore B. Stowell應用數學講座教授
美國布朗大學教授。1982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系並獲學士學位,1986年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獲博士學位。1987年起任職於布朗大學。其中在1999年至2005年間擔任布朗大學應用數學系系主任。現為美國布朗大學Theodore B. Stowell應用數學講座教授。舒其望教授的研究領域包括用於求解雙曲方程和對流佔優偏微分方程的高精度WENO有限差分及有限體積方法、間斷有限元方法和譜方法等。這些方法被廣泛應用於計算流體力學、半導體元件模擬及計算宇宙學等領域。他的研究工作有著深遠的影響,其發表的學術論文及著作在Google學術的引用率高達五萬餘次。舒其望教授現任計算數學國際期刊Journal of Scientific Computing主編,同時還擔任多個國際學術期刊的編委,其中包括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和Mathematics of Computation。他曾獲第一屆馮康科學計算獎(1995年)和SIAM/ACM計算科學與工程獎(2007年)。現任美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會士(2009年首屆當選)及美國數學學會會士(2012年首屆當選)。
自述
我很喜歡科學研究,這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我認為一個人要想做好研究必須對它充滿熱情。成為未來科學大獎這個重要獎項的委員會成員,我認為這是我應盡的職責。我希望未來科學大獎能為中國帶來的改變是,可以增加公眾對於科學的重要性以及其興奮點的認識,獲獎者會成為中國青年學者的榜樣,這也許會激勵更多聰明的中國青年投身於科學研究。
張懋中
台灣新竹交通大學校長
現為新竹交通大學校長。前此他是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電機工程系系主任暨勝華卓越講座教授(1997-2015)。曾任加州千橡城洛克威爾科學中心之高速電子實驗室副主任(1983-1997)、洛杉磯TRW和M/A-Com公司之研究工程師(1980-1983)。張博士對高速半導體元件和高頻無線及混合信號電路在通信、雷達、聯結、影像等系統的研究卓著。其所研發的砷化鎵功率放大器製成的手機信號發射器在全球已超過500億台,為無線通訊產業界及學術界帶來開創性的貢獻,榮膺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學會(IEEE)會士、美國工程學院院士(2008)、中央研究院院士(2012)以及美國發明家學院院士(2015)等殊榮。張博士更曾獲美國IEEE David Sarnoff Award(2006)及英國IET J.J. Thomson Medal for Achievement in Electronics(2017),表彰其在近代高速電子學的先驅成就。
自述
從事科研工作,尤其是1983-1993這十年間,我在美國加州千橡城Rockwell Science Center把異質結電晶體(Hetero junction Bipolar Transistor)的元件和集成電路,不但在實驗室製成,證實其功能,並且成功將之技轉生產線,將之商業量產,成為智能手機發射機不可或缺的元件,改變並造福人類通訊無線化的現代生活,也為我個人帶來包括當選為美國工程學院院士的榮譽。並且也因證明了公司的研究顧問Herb Kroemer博士原創的異質結半導體理論,幫助他得到200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我在Rockwell科學中心和Herb Kroemer一同工作了十五年(1983-1998),受他的熏陶,尤其是對科研問題的認真選擇和對追求真理的執著,有前所未有的感動和體認。
我對「未來科學大獎」有很高的期待。華人在近五百年的世界科學發展史留下的痕迹,與整體華人的量體不成比例,有待進一步努力,也是此一大獎最值得參與的最大原因。希望能在大中華地區,激起對科研學術與「發明未來」工作的興趣和尊敬,也就是使「民知敬學」。
未來科學大獎簡介:
未來科學大獎成立於2016年,是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未來科學大獎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獎勵在大中華區做出傑出科技成果的科學家(不限國籍)。獎項以定向邀約方式提名,並由優秀科學家組成科學委員會專業評審,秉持公正、公平、公信的原則,保持評獎的獨立性。
未來科學大獎目前設置「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三大獎項,單項獎金100萬美金。獎金來源於公共聲譽優良、社會貢獻突出且深度認同科學價值的行業領袖自願出資,由香港未來科學大獎基金會有限公司負責獎金的捐贈和發放。每項獎項由四位捐贈人共同捐贈。
未來科學大獎對獲獎者的國籍不做限制,只要求其工作產生巨大國際影響;具有原創性,長期重要性或經過了時間考驗;並主要在大中華地區完成(包含中國大陸地區、香港、澳門、台灣)。
推動科學、成就未來。未來科學大獎希望獎勵對社會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啟蒙科學精神,喚起科學熱情,影響社會風尚,吸引更多青年投身於科學,實現中國的「科學夢」。
未來科學大獎監督委員會主席
高西慶,清華大學法學院講席教授
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 │ 生命科學獎
董欣年,美國霍華德休斯研究員,杜克大學生物系傑出講座教授
何 川,芝加哥大學John T. Wilson講座教授 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
劉勇軍,賽諾菲集團全球研究部總裁
駱利群,斯坦福大學文理學院講席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饒 毅,北京大學講席教授,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
王曉東,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美國科學院院士
謝曉亮,哈佛大學Mallinckrodt講席教授,北京大學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主任,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醫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 │ 物質科學獎
鮑哲南,斯坦福大學K.K. Lee 化學工程學教授、化學教授和材料科學與工程教授,斯坦福大學可穿戴電子中心創始人和主任
丁 洪,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北京凝聚態國家實驗室首席科學家
季向東,李政道研究所資深學者,上海交通大學鴻文講席教授
毛淑德,清華大學天體物理中心主任、國家天文台星系宇宙學部主任
文小剛,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格林講席教授
楊培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材料科學與工程系雙聘教授,S.K./Angela Chan 特聘講席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
余金權,美國Scripps研究所化學系Frank and Bertha Hupp教授
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 │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李飛飛,美國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終身教授、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谷歌雲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首席科學家
勵建書,上海交通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 凱,普林斯頓大學Paul & Marcia Wythes講席教授,美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舒其望,美國布朗大學Theodore B. Stowell應用數學講座教授
田 剛,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
夏志宏,南方科技大學講座教授,美國西北大學Pancoe講席教授
張懋中,台灣新竹交通大學校長
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獲獎人:
盧煜明,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研究),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及化學病理學系系主任,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人
獲獎評語
獎勵他基於孕婦外周血中存在胎兒DNA的發現,在無創產前胎兒基因檢查方面做出的開拓性貢獻。
薛其坤,清華大學副校長,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者
獲獎評語
獎勵他在利用分子束外延技術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和單層鐵硒超導等新奇量子效應方面做出的開拓性工作。
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獲獎人:
施一公,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者
獲獎評語
表彰他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體這一關鍵複合物的結構,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層面機理的重大貢獻。
潘建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者
獲獎評語
獎勵他在量子光學技術方面的創造性貢獻,使基於量子密鑰分發的安全通信成為現實可能。
許晨陽,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博雅講席教授,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者
獲獎評語
表彰他在雙有理代數幾何學上作出的極其深刻的貢獻。
未來科學大獎官方網站:http://www.futureprize.
未來科學大獎官方郵箱:futureprize2017@futureprize.org
製版編輯:核桃林 |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推薦閱讀:
※現在的科技的發展越來越迅速,但是很多人說比如機器人越來越聰明,而人卻越來越笨,是真的嗎?
※傳統的 8 小時工作製為什麼會效率低下?
※日本的專利數量和質量都很高嗎?在知識產權管理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鑒的地方?
※如果地球真的停轉會出現什麼結局?
※我們能不能造出鋼鐵俠,取決於能不能造出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