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影響合唱團音色的因素

影響合唱團音色的因素

越來越多的指揮家,老師,開始注意到聲樂技巧及其背後的科學對合唱的重要性。而其主要集中於三個方面:聲樂學,聲樂教學法和合唱排練技術。始終如一地運用這些知識,將極大地改善合唱團的聲音。指揮和老師們必須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的將所學到的聲音技術運用在日常的熱身和排練中,以提高團員的歌唱技巧。那麼首先我們得明白,具備怎樣的因素,才能稱一個合唱團擁有了優秀的聲色。

放鬆的歌唱方式

合唱團成員擁有良好的聲樂技術的一個主要好處是:不用「過於努力」的去唱歌,更加享受音樂帶來的樂趣。更放鬆的唱歌包括:

1,良好的姿勢

2,適當的呼吸技巧

3,更好地共鳴,以唱出更加響亮的部分,而不僅僅是不斷重複的努力

4,靈活的的母音控制,以減少唱高音時嗓子的緊張和壓力

在我排練和參加合唱的過程中,我發現不好的合唱歌唱姿勢無非有:

肩部過於緊張,含胸,後背過於前傾,下巴抬的過高或過低。這是我們演唱時極力需要避免的。

關於歌唱中的呼吸,第一步便是吸氣。吸氣的原則是:無聲且明顯的吸氣。如果吸氣有聲音,則表示著喉嚨的緊張。而所謂明顯的吸氣,指的是要明顯看到腹部的擴張,這意味著一個歌手正確的吸氣。吸氣完了之後,我們要做的是儘可能的保持氣息,腹部肌肉的收縮可以使腹部空間向上移動,從而使得橫膈膜上升以及氣體從肺中散出。因此,腹部肌肉保持緊張,是增強氣息保持儘可能持久非常好的方法。

有了良好的歌唱姿勢和呼吸之後,我們就可以準備好開始唱歌了。基本上來講,我們的發聲系統與管樂器非常相似。所有的管樂器產生聲音都是因為通過氣流的壓力產生震動,然後產生一個又一個的共鳴。同樣的,我們也是通過吸氣來降低橫膈膜擴大外肋間肌,使得到一個充足的空間來存儲肺中的空氣,然後運用自身的腹肌和肋間肌來產生一個肺部的壓力,使得氣壓衝擊聲帶,然後聲帶震動產生聲音,這就是我們唱歌時,大致的一個生態系統

豐富的共鳴

大多數未受過訓練的歌手,他們的聲音中的共鳴有限。通過了解聲音的共鳴並隨著時間進行不斷的練習,可以增強他們的的共鳴。從而使得樂團擁有更豐富的聲音,同時也會帶來更好的樂器合奏。此外,由於每個人的音色明顯不同,每部作品的處理也不盡相同,所以好的共鳴在日後的合唱排練中,會使合唱團遇到的問題更少,排練更加有效。

想要增強共鳴,那麼就得明白,共鳴是怎樣產生的:

喉頭:

由聲帶,肌肉和軟骨組成,懸浮在舌骨上,所以也和舌頭有所相連。這個相連的情況,也正好解釋了為何演唱時,舌頭的位置和緊張度對音色的重大影響。

咽腔:

咽腔的位置從會厭一直延伸到口腔後部,這個部分是發聲然後產生共鳴最主要的腔體。

口腔:

這是另外一個主要產生共鳴的腔體,舌頭佔據了大部分的空間,所以改變舌頭的位置和形狀,會影響到共振頻率。同時,面部的肌肉組織也會影響到口腔共鳴的效果,只有在面部肌肉放鬆且穩定的時候,口腔才有能力將聲帶產生的聲波進行反射,從而產生共鳴。

鼻腔:

鼻腔最主要的功能是讓歌者發出鼻腔母音和輔音,對於大多數演唱要求來說,鼻腔產生不了共鳴,而且應該在大多數情況下處於關閉狀態,因為鼻腔的關閉,可以使軟齶放鬆。值得特殊說明的是,除了法語歌曲,由於語言發音的需要會用到鼻竇區域的共鳴,其他的英語和各種語言包括中文,鼻竇區域的共鳴都是沒有必要的。原因是:當歌手在演唱時,加入了鼻竇共鳴之後,也許歌手本人會有神經或者身體上得到改變的感覺,但是對於聽眾來講,卻沒有任何的區別,反而增加了歌手本身口腔內部肌肉的僵硬。1954年,英國指揮家David Wooldridge做過一個實驗,他讓團員們用棉花將鼻子堵住,得到的聲音效果和加入了鼻音之後的效果是一樣的。 1967年,美國的著名歌手William Vennard也證實了這個試驗,他將他一半的頭埋入水中,結果得到的試驗數據也顯示了聲音是沒有區別的。

「胸腔和頭腔」:

所有的聲道發聲產生的共鳴,我們稱之為腔體共鳴,但是所謂的「胸腔共鳴」和「頭腔共鳴」卻不在此類,因為頭裡面沒有腔體,胸裡面也沒有空間,他們屬於交感共鳴或者傳導性共鳴的範疇。什麼意思呢,打個比方:當演奏小提琴時,琴弦的震動通過琴栓和手臂,傳導至身體。同樣的,聲帶產生的震動,傳導至聲帶周圍的肌肉,軟骨,韌帶,骨頭。胸腔共鳴的來源是當演唱低音區的時候,我們可以感知到胸部的震動。事實上,這也是一個驗證在低音區演唱方式是否正確的方法當歌手用健康,自然且放鬆的發聲方式演唱低音區旋律時,就會產生這樣的效果。這是達到平衡穩定的聲音,避免呼吸急促緊張非常重要的方法。然而所謂的頭腔共鳴,其實主要是在演唱高音區間的時候,鼻竇區域所產生的震動,所以並沒有真正的所謂頭腔部分的共鳴,最主要的是,在歌唱中,「頭腔共鳴」所產生的任何震動,對於聲音的共鳴是不重要且沒有幫助的,因此,合唱排練中所涉及到的「頭部共鳴」的問題,也是沒有意義的。

更好的音質

良好的聲樂技術,可以得到高質量的共鳴,從而可以提高聲音的質量。此外,音質更多的影響,來自於平時排練時,對於母音演唱方式的規定。母音的變化取決於三點:舌頭在口腔內的變化,下巴張開的程度,以及嘴唇的形狀。好的母音的產生,是決定音色質量的關鍵。每一個母音的產生都有著不同的方式,都取決於不同的舌頭,下巴和嘴唇的位置。很多歌手會忽視這樣一個問題:他們在演唱中,發完輔音時,會讓自己嘴唇和舌頭的形態仍然保持在這個位置,然而,就會導致在接下來的母音的發聲中,使得母音的發聲不完全不整齊。所以,明確母音的穩定發聲形態對於一個合唱團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合唱團員有必要在日常的排練中使之成為自己的下意識行為,如果合唱團運用的母音發聲方式得不到統一,則會導致合唱團音效的融合,甚至是音準的問題。

以下有3種母音,會產生或多或少的問題,這是我們需要避免的:

1; 小心母音「U」

在發U音時,如果嘴唇「圓」的形態不充分的話,就會造成鼻音過多的問題。

同時也得注意發U音時,口腔內部空間的充足,否則就會造成共鳴腔體不住的問題。

一些合唱指揮在解決這些問題以達到更好的母音U,會通過練習母音「O」,然後向母音「U」的過渡,因為從「O」到「U」的變化,僅僅只需要輕輕的閉合一點下巴,重要的是,要保持在過渡過程中,共鳴和音色的狀態不要改變。

2;小心母音「i」

母音i 的發聲,容易造成合唱團過亮的音色。比較好的解決辦法是明確母音i的發音形態。在發i音時,口腔空間得接近於發母音U的時候的樣子,然後舌頭和嘴唇的形狀以保證口腔腔體為基準的前提下,進行改變。

3; 小心母音「a」

在發出母音a時,會有一些團員誤解為要儘可能的張大嘴。其實發出母音a的重點在於適當的降低下巴向後方微微移動,而不是過度的讓嘴巴向前方張大。

更好的音準和靈活性

指揮家,老師和歌手都視良好的音準為最主要的一環。雖然沒有哪個歌手故意要試圖唱不準,但由於技術上的缺陷(例如,缺乏適當的呼吸支持,缺乏適當的聲道形狀)通常會導致這種情況發生。然而,音準問題不是表達作品本身最終的目的;它是表達歌唱的一種手段。我們需要用我們不斷練習過的良好的音準達到:

1,唱出不同的強弱對比

2,改變音色以更好地匹配作曲家的意圖

3,健康地使用適當的發音技巧(連奏,斷奏,跳音,顫音,花腔。)

對於個人和各聲部來講,音唱不準的問題,單單從物理角度來看待的話,造成的原因是:

脖子,喉頭,舌頭的肌肉過於緊張

呼吸過度或者缺乏

不準確或者不充分的腔體空間。

指揮們在排練中消除這些音準問題的主要方式,是通過保證每一個合唱團員用同樣的演唱方式演唱同樣的母音,這也是我們在合唱團熱身階段就需要開始進行相關訓練的主要原因。如果合唱指揮們對某一母音的演唱效果有懷疑或者不夠滿意,那麼,我個人的辦法是在排練中:

把相關樂段單獨提取出來,分開每一個文字,問合唱團們相應的歌詞應該用哪一個母音進行演唱(此時有必要聽取合唱團的意見,不僅是因為這樣可以刺激每個人去思考,同時也有益於合唱指揮本人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和新的思路)。達成共識之後,讓團員們忽略輔音,單獨演唱相應的母音,如果有必要,可以把各聲部分開進行模唱。最後再和輔音合起來,演唱完整的歌詞。

更好的音色融合

通常,合唱指揮們大部分時候的目的,是為了通過訓練各個不同的聲部,以達到一個平衡統一的聲音效果,無論是初中或高中合唱團,大學的聲樂專業的學生,還是業餘合唱愛好者。如果一個合唱團,可以做到以下4點:

不斷提高聲樂技巧,

特別訓練和關注母音演唱的整體和統一,

高音區對於母音細微變化的重視,

以及輔音的清晰且放鬆的發音。

這樣,就可以在不犧牲個別合唱團員音色獨特性的同時,創造出一個非常統一的合唱團混音效果。

合唱音樂的融合度,取決於聲部中相同質量的音色,把分開的聲音結合在一起,使之變成一個整體統一的音色,聲部就融合了。混音的標準在於:當合唱團歌唱時,在這個統一的聲音裡面,個體的聲音是不能被觀眾所分開辨別出來的,這也是創造聲部融合的標準。

所以,簡單點來說,合唱指揮和團員的任務,就是研究出各種方法,來融合聲部,創造出更好的混音,然後表現在特定的作品中。在這個過程中,常常會被某些合唱指揮誤解為,需要改變個人獨特的聲音特質,我想這也是有些老師認為聲樂專業的學生不應該參加合唱團的原因。這也是不對的。合唱混音的達到,是不需要犧牲個體聲音品質的。合唱團也不需要每個人都唱出完全相同的聲音這樣的技巧。

聲部融合的核心應該是:

色彩-- 不是個人音色的色彩,而是各聲部的獨特色彩以及合唱團作為一個整體的色彩

平衡感-- 各聲部在合唱團中的平衡。 母音和輔音的統一表達。

當某一個聲部的團員,在合唱時,唱出不一樣的母音,那麼這個聲部就會缺掉第一個和第二個共振峰,導致聲音的不統一。但是事實上,我們卻沒辦法要求團員唱出相同時值的母音,這是不可能的。所以,這個就需要指揮在 warm-up的階段,就自己先建立一個想要達到的音色,然後通過各種訓練辦法不斷去追求它。並且在接下來的歌曲練習中,保持這個音色。同樣的,快速,簡潔明了的輔音是保障音色緊湊的重要方面,如果當一個團員在發完輔音已經加入母音的發音中時,另外一個團員還停留在自身的輔音中,聲音的融合就會出現問題。

融合中的平衡感,來自於合唱團對於節奏和強弱的控制。節奏是一個合唱團,聲音融合的底線。合唱團員需要不斷的在排練中做到觀察指揮,通過排練的各種訓練,來了解到各個作品的節奏並隨之律動,來了解到合唱指揮各個手勢的意義並理解到每一個拍點。合唱團融合度的升華,來自於每一個聲部都可以演唱出相同的強弱等級。值得注意的是女高音的強弱,對於人類來講,女高音的音色和音域是最為敏感的,所以有些時候讓她們降低聲音的力度是比較困難和徒勞的,有可能會影響到她們的聲音質量和音準。所以在有必要的情況下,可以嘗試鼓勵其他聲部的成員提高音量,以達到訓練的目的。

最後的最後

能看到這個地方的朋友們,真的是辛苦你們了~

希望大家熱愛合唱。

2018年3月15日

于波蘭格但斯克

魏昌慕巍

推薦閱讀:

TAG:指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