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書·清晨書單(三)
一、《王爾德喜劇:對話·懸念·節奏》:王爾德(著),余光中(譯).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7年03月
評分:8.0分 推薦指數:
就劇本本身而言,它們最吸引讀者的還是那些妙言警句。或許不合道理,違背邏輯,經不起推敲。但是它們美就美在不經意,一反常規,陌生而刺激。它可能不嚴肅,但是人們就是喜歡不嚴肅。在某個沉悶壓抑的午後,翻開此書,優哉游哉,讀到會心處,讀到開懷處,未嘗不是一件快事。
說穿了,這劇本根本沒有什麼主題或什麼哲學,也不存心要反映什麼社會現象。為了語妙天下,語驚台下,他不惜扭曲常理,顛倒價值,至少在短短三小時內,把觀眾從常理和定規的統治下解脫出來,讓他們在空中飄遊一晚。巧合嗎?那原是藝術的特權呀。
——余光中《一跤絆到邏輯外——談王爾德的〈不可兒戲〉》
不以道德說教為目的,想到什麼說什麼,為調侃而調侃,為藝術而藝術。但是衛道者也能在裡面找到箴言,唯美主義者也能感受到它的「唯美」。
如余光中所譯喜劇《溫夫人的扇子》:
1.什麼東西我都能抵抗,除了誘惑。
2.等到男人不再說風流話,他們也就不再想風流事了。3.女人想要抓緊男人的話,只需要迎合他的下流就行了。4.我們全掉在陰溝里,可是有些人卻仰望著星光。5.世上只有兩種悲劇。一種是求而不得,另一種是求而得之。6.每個人犯了錯,都自稱是經驗。7.你要是真愛上一個女人,就覺得世界上所有的女人都變得毫無意義了。8.人生的教訓,只有到用不著了,我們才學得會!
二、《道連·格雷的畫像》:王爾德(著),蘇福忠(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11月
評分:8.0分 推薦指數:
起先,道連·格雷是「美」,是「藝術」的化身。無關功利,無關道德。他是一個金髮翩翩的美少年,純潔,不食人間煙火。後來在享樂主義者亨利·沃頓勛爵的引誘啟發下,他覺醒了,發現生活的「美好」,於是從天邊墜落凡間。
在畫家巴茲爾·霍爾沃德為道連畫好畫像之後,看著年輕俊美與自己一般無二的畫像時,道連突然醒悟:畫像(藝術)將會永葆青春,自己的肉身則會慢慢腐朽直至消亡。
這個事實,強烈刺激了道連。於是他祈禱:希望自己能像畫像一樣青春永駐。
要是我永葆青春,而這幅肖像變老,那該多好啊!為了這個——為了這個——我會放棄一切!是的,人世間所有的東西我都在所不惜!我為此可以放棄靈魂!
亨利之於道連,差不多相當於歌德筆下的靡非斯特之於浮士德。「魔鬼」將他們引誘至充滿誘惑的塵世生活。最終在不知不覺中「墮落」。
道連在做了一些「邪惡墮落」事情之後,這些都會反饋在畫像上,道連看到原本青春俊美的畫像變得邪惡猙獰,便把這一切罪過歸到了畫家巴茲爾身上,認為是他讓自己變成這樣的,最終憤怒之下用刀結束了畫家的生命。
前面十九章道連一直是年輕俊美的,最後結局突然一變:道連死了,他的面貌變成了老年特有的枯槁樣子(生活敗了);而畫像則重新變得青春俊美(藝術勝了)。
藝術至上論:強調生活是對藝術的模仿,而不是藝術模仿生活。
三、《王爾德詩選》:王爾德(著),汪劍釗(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年04月
評分:7.5分 推薦指數:☆
作為金句王,奧斯卡·王爾德不負眾望,《詩選》中仍然也有大家喜歡的警句。
作為唯美主義者,他真的可以說是「知行合一」,他的生活真的可以說是一首「詩」。
王詩試譯如下:
Her little lips, more made to kiss
她的細綉紅唇(un),生來即為親吻(en)Than to cry bitterly for pain,絕不是為了痛苦而哭喊流淚(ei)Are tremulous as brook-water is,翕動如湖面盪起的波紋(en)Or roses after evening rain.又如夜雨滋潤後的動人玫瑰(ui)
首先,不管我們閱讀何種文學體裁的作品,第一選擇必定是原著。退而求其次,不懂外語或外語水平不足的讀者,應當選擇國內學術界公認的權威翻譯,最接近原著神韻的翻譯。什麼是好的翻譯?翻譯文本讀完之後,使你產生強烈閱讀原文的衝動。對於「詩歌」一體裁尤其如此。
關於「詩歌翻譯」的一點意見:
詩歌是可以翻譯的,
也是不可以翻譯的。
為什麼說詩歌能夠翻譯?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透過詩歌了解國外的審美趣味與蘊涵的文化;其次,了解吸收國外的詩歌藝術。
為什麼又說詩歌不能夠翻譯?即詩歌翻譯失去的是什麼?最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語言。以及語言衍生出來的音樂美、押韻、節奏……
四、《中國婚姻史》:陳顧遠(著).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05月
評分:7.5分 推薦指數:☆
《中國婚姻史》一書共分六章,分別為「婚姻範圍」、「婚姻人數」、「婚姻方法」、「婚姻成立」、「婚姻效力」和「婚姻消滅」,各章之下再細分為若干節,其下又分為若干目。細察其內容,可以發現這些章節主要都是圍繞「禮制」和「法制」這兩條相互纏繞的雙螺旋線而具體展開。
在中國古代的婚姻以及社會中,大致都是「禮」大於「法」。「禮」幾乎又等同於「社會道德」,「法」幾乎也是一種「護禮」工具。這種「禮」與「道德」規範有良好的一面,其中也存在壓抑違反人性的一面。
在現代,「道德」與「法律」仍然是組織維護國家社會運行穩定的必備兩大利器。前者是約定俗成自由的,後者則是強制性的。什麼時候「道德」具有臨時「法律」效力?在古代「禮樂」制度中;也在當今社會輿論中。所以古有「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在今天也有「不要道德綁架」或極端「民粹」主義。
《中國婚姻史》在禮法精神的指導下,就史論史,簡述先秦至民國中國婚姻狀況。是一本研究中國婚姻史的經典書目,可以備為入門書之一。
缺憾大致有二:「民國式文言文」寫作;書中涉及部分「禮法」名詞。對於一般讀者來說,可能有點難度。讀者必須具備一定古文功底,如果熟悉歷代禮法文化則更佳。
五、《中國古典文獻學》:張三夕(主編).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01月
評分:9.0分 推薦指數:☆
要說文獻學,首先需要弄清文獻的定義。文獻,原指書面的文章典籍和賢者或賢者所講述的材料。後世對其定義有所損益,從偏向書面的文字資料演進到任何具有一定歷史或科學價值的含有知識和信息的物質載體。
文獻學,就是研究與文獻相關的知識的一種學問。我國古時稱從事文獻整理與研究的學者為校讎學家。文獻學具體指由西漢劉向、劉歆父子所開創,經歷代學者不斷發展、擴充,以研究典籍的分類、編目、版本、校勘、辨偽、輯佚、注釋、翻譯等為主要內容的學科。
文獻學主要包括目錄、版本、校勘三大部分。文獻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我們讀書治學的基礎與入門處。因此有人說「一個人學問如何?就看他對圖書館文獻的熟悉程度」;以及古人所說的「學識如何觀點書」。
此書關於「文獻學」相關的知識,基本上已經提要鉤玄講述清楚,翔實豐富,是一本古代文化愛好者的入門好書。
六、《沉思錄》:奧勒留(著),梁實秋(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年02月
評分:8.4分 推薦指數:
《沉思錄》可以說是一部自我對話錄,一個人的自剖之語,一部私人日記。作者只是為了愉悅自己,並沒有藏諸名山傳之後世的宏偉願望。
本文作者瑪克斯·奧勒留,為古羅馬帝國皇帝,斯多亞哲學信奉者,活動於公元二世紀(121-180),距今已19個世紀。
他曾在筆記里記錄:每個人都不應該在乎同時代或後世人對自己的評價,浮雲而已。沒想到他的《沉思錄》流傳了下來,其書不知暗自打動了多少讀者,我們不得不對他做出評價:你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這是一本關於安身立命的書,共收錄警句箴言十二卷四百餘則。作者利用四方征戰與政事辛勞之間的片暇,記錄下與自己的心靈對話,為後世在人生向度上開啟了別樣的風景。遠古與當代,帝王或凡人,外部世界的進取終難替代內部心靈的安頓。今天,當工具理性與世俗浪潮蔓延至地球的每一個角落時,我們更有必要從這穿越千年的不朽文字中,探望人生,尋找精神的故園。
七、《徐志摩詩全集》:徐志摩著.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4年07月
評分:7.5分 推薦指數:☆
斷斷續續五天才把《徐志摩詩全集》看完,詩集雖然走到了盡頭,卻沒有滿足閱讀期待。大部分詩像是隔行押韻的「散文」,句子似乎不夠「詩化」與「凝練」。不刻意製造警句,有感而發,出口成章。某些篇目可以說就是「散文」,散文與詩結合。
《徐志摩詩全集》分五輯:《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集外集》,共197首。十年左右,大致平均每年20首。在量上不能說多產,但在質量上是不錯的。
他的詩似乎沒有他的人生經歷更吸引人,他的故事似乎比他的詩歌流傳更廣。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平常百姓都喜歡聽故事,都有一顆「八卦」心。
對於當代人,除了眾所周知的《再別康橋》,其他詩歌似乎還沒有著名到人盡皆知。
至於「詩人」徐志摩為什麼在現當代文學史上如此出名。究其原因,他的行為罷了,他的行為就是一首詩。其次,中國新詩在二十年代幾乎才剛剛起腳,作為新月派的重要代表,他的詩在當時更重要的作用應該是「新」。如一輪新月,光亮皎潔,清新可人。而「新」具體體現在兩方面:白話與思想。
胡適用三個詞概括徐志摩的一生:愛、自由、美。同樣我們也可以用這三個詞概括徐志摩的詩。
八、《徐志摩散文》:徐志摩著.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2012年08月
評分:7.8分 推薦指數:
總評:緋聞大於詩歌、散文成就。
本書《徐志摩散文》分五輯:《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游俄輯第三》、《集外文》。
內容上,涵蓋頗廣,涉及政治、文藝、生命、人物傳記、風景……哲思與文學性相伴。語言上,清新自然,存在詩化情況。
除去語言表達方面,我們甚至可以說徐志摩散文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對新文學的宣傳(白話文學的創作)與新思想的表達(在西方接受的浪漫主義與唯美主義思想)。側重於對「人」的認識,對自己的尊重,對心靈的探索。
九、《張學良口述歷史》:張學良(口述),唐德剛(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07月
評分:7.9分 推薦指數:☆
一說到「張學良」,幾乎所有中國人第一時間條件反射的都是「西安事變」,作為此次事變的兩大主角之一,於個人而言,張少帥可謂「自掘墳墓」,後半生因此而慘遭幽禁。於整個中國歷史甚或世界歷史而言,其行為不啻為改變歷史進程的偉大轉折點。
說到「西安事變」,我們可能都認為這是張學良出於「民族大義」而發動的。這種說法其實也沒有錯。張學良作為一個性情中人,據他自己說主要是蔣介石把他激怒了。他們的衝突集中在一點:蔣主張——安內攘外;張主張——攘外安內。
《張學良口述歷史》系緣於哥倫比亞大學哲學教授、史學家唐德剛博士,於1990年1月至5月間,在台北北投張學良寓所和亞都飯店先後錄下的11盤錄音帶。錄音帶標註錄音時間分別為:1990年1月25日、3月16日(2盤)、4月12日(2盤)、4月20日(2盤)、4月27日(凱悅飯店,2盤)、5月3日(亞都飯店,2盤)。
細讀本書,余以為張學良是一個典型的「唯我主義」者,自己順心為第一要義。自信(一些人看來就是自負),有主見,有分寸,有原則。崇尚自由,好女色。不畏生死,有大義,性情中人。有能力,喜京戲,好字畫。
十、《中國大歷史》:黃仁宇著.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05月
評分:6.5分 推薦指數:
如果根據該書的內容,也可稱之為簡明「中國通史」。
作為一個歷史學家,黃仁宇也有自己的史觀——大歷史觀(macro-history)。
何為「大歷史觀」?簡單來說就是從整體上長遠上全面來看歷史事件。主張綜合各種因素,採用歸納法研究歷史。從技術(似乎是指實際具體問題)角度,而不是從道德角度分析歷史。
在1960年代,我就覺得我們應當廣泛的利用歸納法將現有的史料高度的壓縮,先構成一個簡明而前後連貫的綱領,和西歐史與美國史有了互相比較的幅度與層次,才談得上進一步的研究。
——《為什麼稱為「中國大歷史」?》因我之所謂「大歷史」觀,必須有國際性。首先要解釋明白的則是大歷史觀不是單獨在書本上可以看到的,尤其不僅是個人的聰明才智可以領悟獲得的。我的經驗,是幾十年遍游各地,聽到不同的解說,再因為生活的折磨和煎逼,才體現出來的。歷史的規律性,有時在短時間尚不能看清,而須要在長時間內大開眼界,才看得出來。——《〈萬曆十五年〉和我的大歷史觀》
本書從先秦講到90年代的中國,從不同方面歸納出某種歷史規律。雖然令人耳目一新,不過總感覺某些地方稍嫌牽強。把本書從頭讀到尾,你可能會以為這是一個「外國人」所著的研究中國歷史的著作。為什麼會產生如此錯覺呢?首先它的語言,不像中國傳統的「歷史語言」;其次研究方法與史觀;第三原著為英文,幾乎是面向西方讀者的普及性史書。
十一、《萬曆十五年》(增訂本):黃仁宇著.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11月
評分:8.0分 推薦指數:
本書一讀,則明顯感覺與《中國大歷史》不同,是一本中國人撰寫的中國史。謀篇布局,語言文字,像是本土中國人行文風格。
至於寫作本書的目的,作者也在《自序》中明白指出:
筆者以為,中國二千年來,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極,這就是一切問題的癥結。寫作本書的目的,也重在說明這一看法。
本書也是作者「大歷史觀」的闡述者之一,作者從細枝末節處著手,歸納分析,點出小事件對歷史的深遠影響。而作者企圖使用「道德」來分析明朝歷史,可以說「老生常談」。只要稍微了解古代文史哲的,莫不知道儒家思想對中國政治、歷史、經濟、倫理……的深遠影響。可以說以「道德」來教化人民,維持社會秩序,鞏固國家統治,是一個常識。而《萬曆十五年》的長處就在於使用「講故事」的形式闡述「道德」對萬曆朝人事物的影響,並且文字精練。
至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儒家思想幾乎可以說已經成為中國人生活、出仕的基本準則。各種禮樂制度規定等級禮儀,忠孝成為人生最重要的目標,喪葬祭祀制度莊重而不可或缺,「修齊治平」成為天下讀書人的普遍目標。即使高潔如陶淵明,飄逸如李太白,樂觀如蘇子瞻,起先無不以「致君堯舜上」為第一人生目標,這與儒家的入世精神不謀而合。
熟讀中國歷史,特別是史書中的《列傳》部分,很容易知道一部部歷史,幾乎就是一部部教你如何「做人」的歷史。中國社會就是一個倫理至上的社會。那時候的道德規範等同於法律。所以本書試圖以「道德」說明歷史問題,不能說是一種特別新穎的方式。定要說本書何以成為一代「經典」,可能歸根於作者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特別是對成語、各種文言辭彙及古籍語詞的運用),講故事的能力,組織裁剪綴合龐大歷史資料於一篇的能力……
十二、《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黃仁宇著.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04月
評分:6.8分 推薦指數:
看書名,原本以為大部分是「日記」,小部分「大歷史觀」式分析。沒想到全文「夾敘夾議」,把「日記」穿插其中,「日記」可能不到十分之一,幾乎變成一個個「論點」。讀者難以根據日記全文感受蔣氏其人其事,不免遺留一絲遺憾。本書堪稱:
用「歷史事件」證明「蔣介石日記」;
用「蔣介石日記」證明「歷史事件」。
作者在本書中闡述了自己的20世紀新中國革命「三段論」:認為中國至抗戰仍屬於「中世紀國家」,是一個農業社會,還沒進入商業社會,是一個「道德」至上的人情社會,不是一個現代國家。在經過蔣介石、毛澤東及他們的繼承者改革之後,中國幾乎才可以稱作「現代國家」。此三階段依次為: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造成的中國高層機構;毛澤東領導的共產黨造成的新中國下層組織;在前兩者基礎上,鄧小平的經濟改革。中國革命至此基本完成。
上下都已改組就緒,則必須在行動上重訂上下間法制性之聯繫。於今海峽兩岸都已主持重商政策,即是希望在公平而自由交換之中釐定各人權利與義務,以構成永久體制。
——《卷尾瑣語》
不過從作者的背景(任國軍軍官10年),人生經歷(1918―2000,中西結合),49年後大陸與台灣的對比,還是可以窺其一斑:偏向國民黨統治下的社會,偏向商業性現代社會。
至於「日記」本身,由於政治原因,公布較少,「……至今無緣見及原件。現今傳閱之件不僅經過選擇,而且有了修改。」
本日記起於黃埔建軍,止於抗戰結束,分析蔣介石作為統帥的無奈以及堅定的抗戰決心與複雜的思想感情。不簡單以道德評斷歷史人物,也不執其一端片面評價人物,主張聯繫歷史縱深客觀分析其人其事。指出蔣介石的歷史貢獻則為:創造了中國的高層機構。即精英領導階層。有了這一步,才有中國的後一步。
贊成其觀點「歷史是時間之產物,有累集性。要是我們忽略每一情事之積極性格,亦必誤解以後發生情事之真實意義。」
國學上官清晨:薦書?清晨書單(一)國學上官清晨:薦書·清晨書單(二)推薦閱讀:
※淺談人際關係和哲學
※讀後感——《瓦爾登湖》
※還原耶穌的心靈
※學佛不需要奮鬥感,需要對全宇宙的開放感!
※@不江北 的腦洞與臉皮——不只關於馬克思原文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