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職後重回老東家,有哪些事要提前考慮?
本文共 4350 字,所需閱讀時間 8 分鐘。
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身在互聯網科技圈的江湖中,你或許聽過不少離職員工和前東家的愛恨情仇。其中有一種「逆行」現象,很耐人尋味:員工離職後,輾轉工作了一段時間,又重新回到老東家任職。比如曾經從騰訊去了阿里,又回到騰訊任職開放平台部總經理的侯曉楠,還有出走金山創辦小米、重返金山董事會的雷軍。
拋開大佬們傳奇的職業生涯不談,作為「沉默的大多數」,普通公司僱員選擇與老東家再相逢的原因是什麼?背後又有哪些利弊,如何做出正確的決定?
一、到底有多少人想回老東家?
「還是老東家好,」動過這樣心思的人不在少數。
《第一財經周刊》曾引用過一家招聘平台的全行業調研數據,有 47.9% 的員工表示,如果有機會,願意回到原公司;也有 31.4% 的企業表示接納前員工再入職,60.8% 的企業視情況而定,只有 7.8% 明確不允許二進宮。
不過願意歸願意,真正成功回到老東家的人又有多少呢?可參考的是,騰訊曾公布過一份內部調查,顯示共有 200 多位前員工在 2014-2016 年期間被再次聘用,在騰訊總體員工規模中佔比不到 1%。而在流動性更大的阿里巴巴,已有超過 2000 名老員工被返聘。
離職員工再入職更常見於大中型企業,小企業的員工流失原因往往和公司業務瓶頸、工作穩定性有關;而大公司的業務、團隊規模大,可吸納人才迴流的空間也更大。
二、離職後成功回到老東家的員工,都分為哪些類型?
1、創業型
每年躊躇滿志地離開大廠創業的人不計其數,「再回首」的創業者有兩種情況。
一是創業成功,商業模式得到市場驗證,業務也恰好與老東家的商業版圖互補;於是被老東家以戰略投資或收購的形式收編麾下,順理成章地回去擔任負責人。比如喬布斯、支付寶出身的滴滴打車創始人程維,以及阿里出身的口碑網創始人李治國。
二是創業失敗,重新尋找就業機會,包括融資不順、團隊變故等。他們有的技術實力過硬,有的因為對市場理解更深,受到老東家的賞識,挖回公司甚至直接升職。
2、 業務或技術導向型
「老樹抽新芽」也是驅動候選人二進宮的常見誘因。比如老東家開闢了新的明星業務,市場更有前景,或者是技術上更有難度和挑戰性。
以 BAT 為例,在核心和非核心部門的集團資源和技術歷練可謂天壤之別。一部分通過校招進入BAT非核心部門的員工,當初可能正是因為如此而選擇離開;如果老東家恰好有新核心部門招人,足以吸引他們二進宮。
3、 文化導向型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互聯網企業終究也是由機制和人治凝聚成的勞動關係組織。因此,未必需要喊什麼「一日XX人,終身XX人」的口號打雞血,任何企業都可上情下達、潛移默化地影響員工的價值觀,最終形成文化烙印。 長期習慣於某種工作氛圍的候選人,前東家的文化烙印很深;在跳槽時如果沒有做好充分評估和自我調適,很容易在 culture shock 下心生退意。
4、 被動型
最後一類人的二進宮,更多是出於無奈。常年的同質化工作導致他們的技術提升速度明顯落後於同齡人,或者未及時轉型和拓寬技術廣度,就業面狹窄,除了回到原公司,幾乎別無選擇。但這只是短期權宜之計,如果不主動做出改變,「被動選擇」這一柄達摩克斯之劍遲早要落下。
三、他們為什麼要下決心重返老東家?
100offer 有幸找到了幾位有過重返老東家經歷的候選人。從他們看似千差萬別的職場故事中,我們發現了一些促使人們選擇「逆行」的共同原因。
1、 良禽擇木而棲,老東家恰好有新的施展空間
現處百度 T7 的宇陽是一位 100offer 候選人。他從某名校計算機科學本碩畢業後就進入了百度,4年後作為某廣告業務條線的技術 leader 開始帶團隊。
工作的第 5 年半,宇陽期望去看看機器學習在廣告領域的實踐究竟怎麼玩,就跳槽去某電商,負責商品個性化推薦等功能的實現。但新團隊技術實力不如人意,讓他很失望。
在此期間,宇陽留心經營人脈,與老同事和HR都保持了聯繫。熬過了一年,正逢百度新建立了某電商廣告項目,從HR那裡得到消息的宇陽,發現自己的資歷背景與新項目正好匹配。於是,宇陽毫不猶豫地通過內推再次投身前東家懷抱。
2、 追錯風口的代價
大多數時候,「風口」是一個看上去比實際更美的詞。有些一波三折的重返老東家經歷,就是為追風口所付出的代價。
100offer 曾經在《離開 BAT 去創業的人,後來怎樣了?》中,講述過一位候選人離開大廠追風口,卻創業失敗重返前東家的故事。除了追錯風口的人,還有選錯風口的人。比如 100offer 的高端獵頭接觸過的 Y 先生。他在真正的風口面前判斷失誤,最後通過「二進宮」實現了自我矯正。
X 和 Y 同是出身於某大廠的資深互聯網人,在 2013 年一起進軍 O2O 領域創立 A 公司。沒多久,Y 看中了某 B2B 領域的商機,按捺不住心中那股闖勁,從A公司單飛另起爐灶創業。但在單飛的半年內,Y 一直和前創業夥伴X保持聯絡。了解到 A 公司融資成功的近況,Y 後知後覺地意識到了該領域的巨大想像空間。最終 Y 決定破釜沉舟,放棄自己的創業公司,重回 A 企業當高管。
3、被體制和文化跨度過大的跳槽「閃了腰」
由於受企業文化衝突而選擇二進宮的案例不在少數。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員工自我預期管理不足,以及新公司在員工磨合期也缺乏溝通和引導。
比如前亞馬遜中國副總裁張思宏。他曾經離開亞馬遜去了樂視,那是他工作15年來第一次試圖從外企的環境「斷奶」,但「工作生活平衡、尊重個體」的外企文化已經深入骨髓。此後的第 5 個月,張思宏終於忍不住髮長文吐槽樂視「浮躁」的企業文化,離職重返亞馬遜。
如果說張的二進宮,代表了外企和民企的文化衝突,100offer 的候選人 R 先生,則代表了從互聯網大廠到創業公司的水土不服。
R 在畢業後加入了一家遊戲大廠,在技術導向、管理規範、業務成熟的環境下待了七八年。時間久了,他感受到了業務推進的瓶頸,想去有活力的地方拼一把。某 A 輪創業公司是他跳槽時聊的第一家公司,熱火朝天的工作氛圍讓多年身處安逸的他很受觸動,當即決定加入。
R 沒有想到的是,新公司的工作強度超過了 996,團隊內還出現了管理混亂的各種糟心事。兩個月後,R找老同事談妥了前東家另一事業群的工作,回到了讓他熟悉的環境中。
四、互聯網企業對離職員工再入職怎麼看?
企業對離職員工二進宮的看法,視其現處融資階段、規模、人才制度和企業文化而定。比如華為就是出了名地對二進宮抱有謹慎嚴苛的態度。
不過,如果著眼於互聯網大中型企業,大多數 HR 都對離職員工秉持著歡迎和包容的態度。究其根源,是互聯網行業發展到如今不過二十年歷史,沉澱下來的優質人才仍然非常稀缺,外部招聘新人的成本居高不下。
因此從 HR 角度來看,盤活「離職老員工」這筆人力資產也有不少好處。
首先是信息透明,招聘和培訓成本低。只要不是被開除的人員,前員工的技術水平和勝任力都是經過實際環境考核的,HR 從候選人的老同事、上級處可以很容易地獲得再次聘用的評估意見。員工願意回來,說明其對企業文化足夠認同,融入環境的磨合期也更短。
其次,員工的自我定位更清晰,預期也相對客觀穩定。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回歸的員工對人才市場有更清醒的認知,往往會傾向於在老東家任職更長時間,甚至表現更佳。騰訊2016年內部調查顯示,迴流員工的績效在鵝廠的社會招聘渠道中是最好的。
那麼,企業喜歡再招聘怎樣的前員工?
本質上,企業對二進宮員工的考核標準與其社招的價值取向一脈相承。100offer 的高端獵頭 Eva 就提到,一些大廠非常看好離職後有創業經歷的人。「即便創業以失敗告終,這群人仍然有更高的格局和抗壓能力,會站在老闆的角度換位思考,更能理解公司的決策。」
此外,在離職前有過重要項目成果、離職時交接順利,離職後善於經營老公司人脈並有明顯的成長,這樣的人回到公司都可能發揮更大的價值。
反之,在外兩三年卻沒有明顯技術提升,資質和潛力較差的;得罪過老同事和領導的;以及被競品用高薪挖走,難以體現忠誠度的,二進宮往往會以失敗告終。
同時,「三進兩出」的人也基本沒戲,除非你是具有很強專業能力的稀缺人才。對於試圖「三進宮」的人,HR 會尤其顧慮其穩定性和僱主忠誠度,並著重考察你之前的離職原因是什麼,畢竟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信任也是有限的。
五、和老東家「再續前緣」,需要注意哪些風險?
如果你在萬水千山走遍之後,仍想打道回府;那麼建議你在第二次簽協議之前,明確以下幾點,把潛在風險降到最低。
1、 確認老東家與你現階段求職需求匹配,管理好預期
和任一次決定該不該接受某個 offer 的道理相同,回去之前最重要的還是那三個字:想清楚。
你對下一份工作的期望,到底是追求成熟的技術沉澱,風口的潛力,還是穩定的環境?比起其他 offer,老東家的優缺點、績效指標、業務發展水平和文化氛圍,於你而言,信息的不對稱性已經降到了最低。此時,平衡好主觀因素就更為關鍵:你能否接受這些缺點,對下一份工作提出合理、健康的訴求?
100offer 的大客戶經理 Annie 舉例說到:「比如對薪資和 title 期望過高;幻想加入的新業務能一飛衝天;指望在離開的這段時間,公司已經消化掉了那些老問題,等等,都是不太健康的期望。你當下的訴求,前公司如果能滿足80%,就比較合適了。」
2、 明確新的彙報關係和組織架構
以阿里為例。由於阿里的流動性大,即便你回到之前熟悉的同一條業務線上,很可能因為時隔一年半載,你的直屬領導、同事都已經換了一批,但你直屬領導的上級卻是老面孔,甚至還和你關係很好;這等於是在給你的直屬領導出管理難題。
因此,在入職前一定要儘可能弄清新的人員架構和你的彙報關係,防止之前的人脈給你的新工作「埋雷」。
為了避免這樣的尷尬,成功二進宮的候選人,通常會基於之前在職的觀察,以及離職後對老東家的密切關注,提前選擇好自己看好的業務線和崗位。畢竟你曾經離開過,對於老團隊你肯定有過不爽,再進公司時不妨換一個更合適的新起點,重新經營人際關係。
3、 薪資漲幅和職級可能並不如意
這在二進宮大廠的人中尤其常見。我們的確見證過一些回老東家升職加薪的人生贏家,但如果兩次進出間隔不到一年,或從大企業離職去小公司,薪資漲幅過高,又回到老東家,老東家的 HR 很可能還是參考你離職前的原有職級和薪資開 offer。
理由很簡單,一些在互聯網熱潮中成功融資的創業公司,會為了爭奪人才而開出虛高的價位,但即便你依靠跳槽讓年薪「通貨膨脹」了十幾萬,實際的職級和技術水平卻沒有明顯提升,HR是不會突破公司的薪酬體系 offer 你的。
4、 如何避免在一段時間後,老問題再次暴露?
職業繾綣就是在常年不變又缺乏挑戰的工作環境和節奏中孕育出的。因此,為避免回到老東家後舊病複發,你需要給自己提前打好預防針。
當被問及是否擔心自己會變回原先的狀態時,2 個月內從創業公司重返大廠的R先生給了肯定的答覆。但緊接著,他說道:「我不後悔當時選擇離開舒適區,時間久了,同事們還是會有的離職,有的結婚,團隊越來越圖安逸。 但在此之前,我會把想做的事情做好。直到那時,再去尋找我的下個目標。」
在面對二進宮的可能性時,不少人會唯恐陷於「回去多沒面子」、「好馬不吃回頭草」的說辭,而止步於行動。但在 100offer 看來,你不可能通過跳槽尋找到一份完美的工作。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當你明確了職業訴求之後,回到老東家也未嘗不是一條值得奔赴的前路。
(為保護隱私,文中候選人姓名均為化名)
推薦閱讀:
※一個方法,讓身邊不再有討厭的人
※未經規劃的美好,不會出現在生活中
※快速閱讀將如何改變你的工作?
※我的科學家夢
※歐陽澤林:推薦68個助力高效工作和經營職場個人品牌的工具/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