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印作業第116方:漢印臨摹中交叉筆的處理
今天發布漢印作業的第116方,就是這方:
(吳房長印)
印文:吳房長印,東漢官印,2.31厘米見方,選用2.5的石料,削邊處理後,達成原印大小。
今天額外說說漢印臨摹中的筆畫交叉處,廣義的筆畫交叉,指筆畫與筆畫之間互相穿過或筆畫與筆畫搭接。這兩者都可視為筆畫交叉,既不是豎,又不是橫,也不是曲筆等獨立筆畫。因為交叉其實是兩個筆畫或多個筆畫共同形成的點畫結構組合。其實,我們在分析漢字結構的過程中,除了筆畫與筆畫之間的關係(受前面文章里講到的基本筆畫形態的影響),再有就是筆畫組合與筆畫組合之間的關係,那麼,要處理好這個關係,就必須首先把「筆畫組合」的形態控制好,形態影響結構,結構影響審美。在臨摹過程中注意處理好交叉處形成的交叉點,目的即在於此。因為我們現在還沒有接觸漢朱文印的印例,所以,暫時還只講白文印例交叉點的處理,一般情況下,白文印筆畫交叉處會形成兩種形態:1、稜角分明的交叉;2、渾厚圓轉的交叉。
我們以前講過篆刻里的一對關係,方與圓,筆畫交叉處的這兩種狀態其實本質上也有方與圓的關係。再由此推而廣之,通常情況下,篆刻的線條處理的光潔與毛糙有兩種代表性理論:一種是吳昌碩、齊白石一路支持的帶有歲月打磨的蒼古、莽蒼、毛糙路線的「大寫意」印風;一種是趙之謙、黃牧甫一路支持的秀潤、光潔、完整的「工筆」印風;兩條路子各有各的審美取向,沒有對錯。交叉處處理的如何,與這兩路審美是有關聯的。
但不管是那種印風,不管是方與圓,在漢印里都可以學到。
1、交叉處稜角分明的
而黃氏理論下的漢印交叉處理,就是光潔,用沖刀,刀需把穩,不要有擺動的小動作,完成兩個或多個方向的線條光潔,筆畫交叉外乾乾淨淨,這種處理審美取向是光潔、方正、爽利、勁健。遇到交叉,就處理的刀砍斧削式的堅決。如黃牧甫下方印例中的古字上部,十字交叉
(黃牧甫的「光潔」風格)
那麼,對應的漢印作品裡,鑿印中此類印作較多,筆畫交叉處斬釘截鐵,平滑完整。當然了,黃牧甫這方印里的圓轉也同樣存在,比如槐字田字部的中心交叉,這消解了方帶來銳與楞,這方印同時也是方圓的極致結合。的如今天這方印中的:
(光潔完成的筆畫交接)
2、交叉處渾厚圓轉的
此類白文印呢,相對筆畫其他地方,交叉與交接處筆畫略粗,形成了一個渾厚圓轉的交叉點,交叉點旁邊的留紅較為圓潤,不見稜角,這類交叉在漢印中更為常見,這也是前面提到的「方不方,圓不圓」的漢印筆畫經典特徵。臨摹的辦法是先用沖刀刻好交叉的兩條線,然後在交叉點的交叉處用切刀法事披削法將稜角刻掉,使交叉點的邊緣變得圓轉渾厚。
(吳昌碩的「渾圓」風格)
我們看吳昌碩的這方印,周字上部、銅字的金旁中的交叉,基本處理成了圓轉式的,但印字頭部、作字右邊的的銳利又抵消了這些圓轉帶來的疲與軟,這也是一方方與圓結合完美的作品。在今天這方印中也圓轉的處理交叉處的組合,如:
(交叉處的圓轉處理)
相比之下,左邊藍框里的交叉處理的更為圓渾,右邊的相對較方直,所做的處理較少,但總體上還是圓轉的。
處理好筆畫的方圓,同時也要處理好交叉點的光潔與渾圓,在漢印的臨摹階段,要嚴格體會,原印給我們帶來的啟發,一方面提高審美,一方面提高手上功夫,與原印對照,都是極好的方法。
(【老李刻堂】之234,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推薦閱讀:
※篆刻新人:如何磨平印面
※篆刻新人必知:刻在趙之謙邊款里的印論
※漢印作業第112方:再說篆刻中的「疏密」
※篆刻刀刃角度及磨法,不同尺寸印風對篆刻刀的選擇?
※篆刻入門朱白印,怎樣刻白文印,怎麼刻朱文印
TAG:篆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