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電影學院戲文系主任劉一兵談電影劇作分析及其要領
學習電影劇本寫作有五個很重要的事情要做
一、多觀察和思考生活二、多做構思,勤寫勤練三、多增加藝術修養(包括音樂、繪畫、戲劇……眾多方面的)四、多對影片進行劇作分析。前邊三項也許人們談得很多,最後這一項初學的朋友卻常常認識不足。
我們今天就來談談這一方面的問題。
一、劇作分析的重要性中國有句俗話,說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諏」。我們根本就無法想像,一個人如果沒讀過幾首詩卻能夠出口成章。對成功作品的借鑒是最好的學習方法,而對別人作品缺點的批判便是對自己鑒賞能力的提高。鑒賞能力是什麼?正是創作能力的前提和基礎。缺乏鑒賞能力的人是不可能具備足夠的創作能力的。「眼高」不一定會「手高」,有時也會出現「眼高手低」的情況,但「眼高手低」也並不一定是壞事情,因為有了「眼高手低」這個階段才能走向「眼高手高」的境界,然而「眼低」卻只能是「手低」了。上面那句大俗話同樣也適用於電影劇本寫作的學習。要想「入道」——「入」劇本寫作之「道」,首先就要有褒貶電影作品的能力。如果看了一部上好的影片你卻不知道它還在哪裡,首先需要有一定的看片量。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具有電影見識。北京電影學院的學生其實就是大量的影片「喂」出來的,他們每天的任務就是看片子、拉片子(帶著某項研究目的在拉片機上逐段甚至逐鏡頭地研究一部影片)或在老師帶領下看片。看片不能瞎看,誰的生命都是寶貴的,不能耗費在無聊的電影上。看片的技巧之一就是學會「泛讀」和「精讀」相結合。所謂「泛讀」,就是走馬觀花,看過之後不作細緻的分析,這樣能保證你的看片量;所謂「精讀」,就是在看過一部影片之後對它在深入細緻的分析研究並寫出讀片筆記來。在電影學院諸多專業的課程中,「影片分析」課是所有學生都必修的,而且是最最重要的課程。一位老師用詩一樣的語言形容它的重要性:要多看電影。多看會使陌生變得熟悉,高遠變得親近。一部偉大的電影它好象就是你拍的,它成為了你的下意識。(摘自蘇牧《榮譽》封底)北京電影學院有眾多的專業,不同的專業在進行影片分析的時候角度很不相同。例如學習表演的學生常常從表演角度研究影片,而學習攝影的學生便常常研究一部影片的影調、畫面構圖和攝影機的運動等等,學習錄音的學生當然更多地去研究聲音的處理和音樂。但是我認為,無論哪一個專業,學會從劇作角度分析一部影片都是十分重要的。因為電影所有的工作都是圍繞著劇作展開的或者說是為了完成劇作而進行的。導、表、攝、錄……無一不是為了敘述故事、展開情節、塑造人物、揭示主題、抒發情感、結構衝突,而這些恰恰就是劇作的構成內容。所以我說,對一部影片的導演、表演、攝影、錄音等等方面的分析只能在對它的劇作分析的基礎上進行。
二、抓住劇作特點 對一部影片的劇作分析包括了如下內容:1、題材選擇;2、敘事風格;3、劇作樣式;4、情節構思;5、人物設置;6、性格塑造;7、主題內涵;8、結構手法;9、細節運用;10、對話寫作;11、聲畫關係,等等。所謂劇作分析就是要對一部影片在上述內容的特點方面進行分析和評價,不僅要對它作出褒貶,更要分析出它之所以成敗的原因。我們首先要明確的是,在對一部影片進行劇作分析的時候,並非要對上述內容作面面俱到的分析,我們所要分析的是這部影片呈現出特色的部分。這就象我們向別人介紹一個人的長相的時候,不會泛泛地說那些與其他人相同的共性特徵一樣,我們不會說,這個人有一個腦袋兩隻耳朵,不,我們不會說這些。但我們會抓住他與眾不同的特點來進行描述,我們可能會說:這個人精瘦,長著個水蛇腰什麼的。在分析一部影片的時候,我們首先就要找到該作品那些值得一談的特色。
《秋菊打官司》這部影片在劇作方面至少有這樣一些方面是值得分析的: 1、題材選擇。中國有著廣闊的農村,而農村裡發生著很多的富有戲劇性的事件,可是這部影片的編導者卻偏偏選定了一件司空見慣的小事——一為農村婦女不滿村長打她的丈夫開始了沒完沒了的告狀,從鄉里一直打官司到了省城。象這樣的事情與今天農村裡發生的地頭蛇欺男霸女、壞村長仗勢欺人、黑社會拐賣婦女兒童等等相比應該說是太普通了。然而影片的編導者卻通過這一個小小的官司過程讓我們看到了今天中國農村在組織結構方面的問題、人們真實的生存狀態、典型的人際關係和人們情感的表達方式。
2、風格特色。中國電影導演們一直在追求故事片的真實性方面作出努力。可是儘管第四代導演曾經創作過一大批具有紀實性風格的影片,但比《秋菊打官司》更具有紀實性更強的作品在當時還不多見。然而,影片的編導者並沒有滿足於與第四代導演進行紀實性的競賽,而是獨具特色地將喜劇性與紀實性完美地揉和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寓庄於諧、庄諧相映成趣的劇作風格。3、主題內涵。從表面上看,這部作品的主題體現出了中國「普通農民法制意識的覺醒」,很多的評論文章也是這樣看的,然而其實那只是作品主題的表層。如果農民打一次官司就算作「法制意識的覺醒」,豈不是《楊三姐告狀》的時代就已經早早地「覺醒」過了?其實作品真正令人深思的是秋菊和村長之間的衝突和關係。村長因為對方罵自己是「絕戶」而動手打人在中國農村並非是多麼稀罕的事情,再說那個村長無論就他的立場和道德等任何意義上看也不是一個壞人,相反在秋菊難產的為難之際他還能不計前嫌地搶救她,表現了是一個人正直仗義的道德原則。但他卻不肯滿足秋菊僅僅道上一個歉的簡單要求。因為在他看來那是一個必須堅持的原則,就象父親打了兒子是不能向兒子道歉的一樣,一個領導當然也不能向村民道歉。從這裡我們能夠看出,中國農村的社會結構中依然存在著一種封建主義的殘餘和植根很深的觀念。人們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一個村長連如此一件小小的錯誤說上一句「軟話」尚且如此困難,如果遇到其他更大的問題又將如何?如果象這個村長這樣並沒有多壞的人對待村民尚如此專橫,如果遇到更壞的村長又將如何?可見,小矛盾反應大主題應該是這部影片隱蔽較深的作者動機了。三、有比較才有鑒別在對一部影片進行劇作分析的時候,與其它影片進行比較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孤立地看一部影片,難免會就事論事,很難對一部影片作出宏觀上大把握和深入的分析.所謂對比,便是從縱的和橫的兩個方向來考察一部影片所處的位置和它達到的水準。縱的方向是把這部影片放在電影發展史的河流中,尤其是將它放置在同一類型的作品中作出分析和觀察四、必要的修養對一部影片的劇作分析必須建立在一定的修養之上。首先,你必須有相當的看片量。一個人如果加起來總共沒看過幾部影片,就無法展開一部影片與其它影片的比較並對這部影片做出正確的分析了。保證一定的看片量才能了解最新的和全面的電影創作動態和現象,也才能將一部影片放置在大的創作背景和環境下來考察例如一篇分析《沙鷗》的文章這樣說:「儘管《沙鷗》這部影片在今天的觀眾眼中看來各個方面都顯得幼稚了,但它在中國電影史上佔有特殊位置是必須肯定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中國第四代電影導演的發端之作"解決中國電影亟待解決的兩大問題:一個是被觀眾普遍指責的『不真實』,一個便是電影語言的落後。就在這個時候,中國影壇的兩個年紀已不太年輕的新人——張暖忻、李陀夫婦在《電影藝術》雜誌上發表了題為《談電影語言的現代化》一文。作者以慷慨激昂的語調呼籲國內同行向外國電影學習,加快中國的電影語言現代化的步伐。儘管今天看來,這篇文章對外國電影具體手法的羅列過於瑣碎和表面化,缺少系統紮實的理論體系作為基礎,但作者的熱情和直率還是在那個特定的背景下激起了中國影壇的軒然大波。這篇文章被後來的人們看作是第四代中國電影導演的宣言,而文章的作者就是《沙鷗》這部影片的編導者。」
但是我們還必須看到,作好一部影片的劇作分析沒有相應的劇作理論準備也是不行的。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劇作理論的充分了解。唯其如此,他才能頭頭是道地分析。五、教材和參考資料
對一部影片進行評價褒貶方面是一樣的,不同的是影片分析不僅要指出這部影片哪些地方處理得好,而哪些地方處理得不好,還要進一步分析出出現這些情況的原因所在。所以,多讀通常發表在雜誌上的影評對學習影片分析的技巧是會有好處的但我們如果不滿足於對一部影片的表面現象說長道短,就應該深入地閱讀和學習一些必要的劇作理論著作。現在,我就向朋友們推薦一些初級的讀物:1、亞里士多德《詩學》:這是本劇作經典理論。今天的很多電影劇作理論和電影創作現象都可以尋本朔源到這一著作中,因此為學習劇作理論者不可不讀的一本書;2、李漁《閑情偶寄》中的「詞曲部」:雖然這是中國較早的(晚清)劇作理論著作,但它卻十分英明地總結出了傳統戲劇創作的所有重要的規律,因此被制定為北京電影學院學生的必讀書目;3、夏衍《寫電影劇本的幾個問題》:不要小看這本薄薄的小書,它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電影創作的影響力是不可低估的,它是長久以來普及中國電影教育的基礎教材,通俗易懂並富有實踐性;4、勞遜《戲劇與電影的劇作理論與技巧》:儘管在寫作這本書的時候,它的作者尚沒有完全脫離戲劇理論的框架了總結電影劇作的特殊規律,它對於我們說來卻是有借鑒意義的,尤其在考證戲劇理論與電影劇作理論的關係方面。通過這本書,我們能夠很好地了解以「衝突律」為結構依據的傳統劇作特徵;5、文化藝術出版社《電影論文選》:這本書全面地選編了中外電影著名電影家和電影理論家最重要的篇章,使我們能夠簡捷地對電影理論有個基礎的全貌的了解;6、羅藝軍主編《中國電影理論文選》:這本書分上下兩卷,全面選編了從1920至1989年的中國電影理論重要文著中的篇章,能使我們對中國電影理論有個總體的概觀;7、王迪主編《通向電影聖殿——北京電影學院影片分析教材》:是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的老師們合著的影片劇作分析教材,能使我們看到老師們在對一部影片進行劇作分析時的方法;
8、蘇牧《榮譽》:作者是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的編劇專業教授,這本著作是他講授影片分析課的教材,比較細緻地分析了一些外國名片,觀念較新;以上推薦只是最最初級的和基礎的,僅供朋友們參考。補充資料:劉一兵談如何寫劇作分析
法國人雅克?奧蒙和 米歇爾?馬利的寫了一本叫做《當代電影分析》的書,書中說電影分析不同於評論,尤其不同於「影迷論述」。他把電影分析分成了幾種,其中就有電影的敘事分析和視聽分析(他叫作「影像分析和聲音分析」,其實我認為應該翻譯作「視聽分析」)。我覺得他看到了人們在從不同的角度對電影進行分析,但他更多地談了不同的分析是如何進行的,沒談這些角度是如何確定的,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
曾經有人過份地強調所謂的電影本體,在他們的心中,電影的本體就是視聽造型和組織這些造型的蒙太奇原則。其實這裡偷偷掩蓋著電影排行老六或者老七的敘事藝術小妹的自卑,戲劇、小說、芭蕾……所有的敘事藝術姊妹都比電影有著漫長的歷史和里程碑式的作品。可電影是扶著戲劇和小說的敘事經驗拐棍學會走路的。當人們都說:「真好啊,走得很像姐姐一樣好了!」電影小妹聽了心裡能好受?不服啊!甩掉戲劇拐棍啊!哈哈,能不敘事才能甩掉啊!不然總是甩不利索啊!所以,電影小妹就開始說點戲劇和小說沒有的本是,例如視聽造型,索性叫那作本體了。不過有一點是大家都無法迴避的,既然電影是敘事藝術的一種,就必然遵從來敘事藝術客觀存在的共性。「敘事」二字,有「敘」和「事」兩個字組成。兩個字都重要,但沒「事」就無法「敘」了。所以歸根結底,「事」是根本。當然,只有「事」那恐怕也不行,因為生活里有很多「事」,卻構不成一次值得人們走進電影院的審美活動。因此,你需要用電影特殊的語言——視聽——來「敘」這件「事」。因此,這就構成了分析一部影片的兩個角度。一個側重在對「事」的分析上,一個則側重在對「敘」的分析上。如果要我看,從劇作角度出發才是文學系考生應該側重的。所謂劇作角度,大概就是前邊我提到的那個法國人所說的「電影的敘事分析」了。這裡邊包括選材、主題提煉、情節構思、結構技巧、人物性格塑造、對白……等等所有的內容。當然,也包括了視聽造型構成的視聽語言特徵。我們說,事在人為。也就是說,敘事,敘事,所敘之事其實就是人物性格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人物常常就是最重要的環節。如《瘋狂的石頭》,儘管選材、風格類型等等都有可以分析的地方,但有一個十分突出的地方就是它的人物性格的獨特性。那小子表面上大大咧咧,但其實卻把一個瀕臨倒閉的廠子當作自己的家來看護著。那廠子連廠長都想賣了它,可他卻拼了老命保護它。這便有了很悲壯的意思。廠子——這在今天很多下崗的人心中不是一種物質的東西,它更是一種舊有人際關係和工人階級的精神家園。農民沒了地還叫什麼農民?工人沒了工廠,不就成了盲流啦?工廠的象徵意義就在於它是祖國的昨天。所以這部影片並非純粹地搞笑。它包含著一種無可奈何花落去式的感傷。作品最大的特點就是把這種感傷用黑色幽默的方式包裹起來,這樣反而讓你更加體會到那種失落感。同情以男主角為代表的他們,也同情有著和他們一樣命運和情感的我們自己。
這部影片依然採用了多情節線的結構方式。指出這一敘事特點不重要,人人都能看到這點的。應該告訴我們這樣做的原因和好處。有的人所有的敘事特點都看不出來,一搞影片分析就談起視聽語言的枝節來,裝出一副電影內行的樣子,其實反而會暴露自己的淺薄。什麼哪裡的一束燈光用得巧妙啦,什麼哪裡的一個印象效果用得巧妙啦……總之,這人不大氣,沒有從總體上高屋建瓴把握影片精髓的能力。好的影片分析應該是敘事分析和視聽分析相結合的,而視聽分析因敘事分析而得到根基,敘事分析因視聽分析而得到證實。好的影片分析應該是獨特的見解,這中間包括著作者對作品認識上的人所不及的深度。
好的影片分析應該是站在世界電影大圈圈中和電影史的長河中進行的,你應該具有足夠的電影文化。如果不是這樣,你就會使自己的分析流域淺表。上述是我個人的意見,僅供大家參考。
推薦閱讀:
※[美劇] 毒梟/Narcos 全集第1季第1集劇本完整版
※《劇本就TM就應該這樣寫》| 你的故事來自哪裡?
※《劇本就TM應該這樣寫》| 故事背景
※[美劇] 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s 全集第1季第1集劇本完整版
※《昭宣中興》(《漢書》改編劇本)之 解憂歸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