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死亡恐懼,直面人生

【《直視驕陽——征服死亡恐懼》這本書有時間請一定要多讀幾遍!!!】

這麼多年以來很少有人像歐文·亞隆這樣探討死亡恐懼。歐文·亞隆在寫本書的時候,他的很多朋友都問他在寫什麼。當他說在寫死亡恐懼相關的書時,他們幾乎都會就不再問更多,繞開話題開始談論別的,而往常他寫其它內容時大家都會津津有味的問他更多。所以選擇看這本書也需要一定的勇氣,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都敢直面死亡恐懼。

書中的眾多真實案例,是一個又一個生命對死亡的思考,他們做了怎樣的努力,用了什麼方法征服死亡恐懼,想必會帶給你很多新的思考。作者把多年處理死亡恐懼的經驗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寫出來,這是非常不容易的。本書對於專業心理工作者來說,是一本學習治療死亡恐懼相關癥狀的經典教材,而對於普通讀者來說,也不乏是一本學習征服死亡恐懼的好書。當然本書並不是給你明確的標準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些方法和思路,讓你找到自己關於死亡恐懼的答案。

本書作者歐文·亞隆是斯坦福大學精神病學榮譽退休教授,美國團體心理治療權威人物。他不僅寫過存在主義心理治療類的經典教科書,還寫過讓人拍案叫絕的經典心理小說。可以說86歲的歐文·亞隆是全球範圍內,目前在世的頂尖知名的心理治療師了。

本書對於專業心理工作者來說,可以學到很多有用的諮詢方法和技巧。這些諮詢奧妙雖然普通讀者不易理解,但即便沒有心理學基礎也能從從本書受益匪淺。好了,我們接下來就從普通讀者的角度解讀本書的三個點。

1、 識別死亡恐懼

2、 感受覺醒體驗

3、 如何征服死亡恐懼

要克服死亡恐懼首先要識別死亡焦慮。歐文·亞隆認為死亡的焦慮會伴隨人的整個一生 。孩子從第一次感受到死亡開始,他們就會產生疑問和不解。而聰明的孩子很懂得學大人的樣子,可能他們會跟著大人保持沉默,也有的會說出自己對死亡的疑惑,但大多數的父母會避而不談,也有父母會找一些話來安慰孩子,說:「不要想那麼多,死是很久很久以後的事。」,或是講關於天堂,永生的故事來安慰孩子。

這之後孩子的死亡焦慮會被壓在無意識之下,在進入青春期之後會大規模的爆發。很多青少年會從這個時候又開始思考死亡,他們會想法處理死亡焦慮。他們有這樣一些方法:玩暴力電子遊戲、做叛逆的行為、講關於死亡的笑話、看恐怖電影,做冒險的運動……

隨著歲月的流逝,青少年步入成人世界,會有很多人生功課來消耗他們的精力。成家、立業、生兒育女,這些夠他們折騰幾十年了。等孩子長大離家了,他們就到了中年危機這個坎。其實中年危機也是死亡焦慮的爆發。因為此時中年人再也沒法對死亡視而不見了。

事實上,不管是哪個年齡階段,都能很輕鬆的感受到「死亡」,因為生活中有很多東西都能提醒我們看到「死亡」。比如很多老電影的演員大多已經離開人世,而觀看這些老電影時,有些人對此並不在意,而有些人卻會難受的久久無法釋懷,甚至嚴重影響了日常生活和工作。

強烈死亡恐懼會有各種各樣形式的表現。例如凌晨突然醒來,驚恐地望著黑夜,想著自己就要死了;也可能是痛苦的想著自己死去的畫面,猜想是意外,還是人禍;還可能會有相當生動的內容,死了之後的情景是什麼樣的?自己死之後家人朋友會怎樣?

外顯的死亡恐懼很容易識別,而隱藏的較深的死亡恐懼並不容易發掘,要識別出來需要非常努力非常用心。

書中有個實例就是明顯的外顯死亡恐懼。傑克是一名60歲的律師,他因為有很多關於死亡的強迫性想法而失眠,即便是睡著了,也常常被噩夢驚醒;他的工作效率嚴重下降,因為他工作大部分內容都是涉及到客戶的遺囑財產安排,和客戶談話的過程中只要和「死亡」相關的字眼,他都會變得結結巴巴。這樣表現的律師顯然會讓客戶懷疑他的工作能力,如此一來傑克的收入減少了一大半。每個星期他都會剋制不住的浪費很多時間來填表格,這表格不是工作需要,而是他在計算自己還能活多久,這顯然又加重了他的恐懼。

傑克的死亡恐懼相當明顯,大多數人的死亡恐懼都是相當明顯的,然而也有些人的死亡恐懼表現並不明顯,比如書里的另一個例子,股票經紀人派特,她是一名45歲的女性,離異四年,她的困擾是因為一段新戀情。她愛上了山姆,山姆也愛她,但是她卻糾結於到底要不要和山姆繼續發展下去。常人看來這壓根兒不是問題,既然兩人各方面都那麼合適為什麼還要糾結是否要在一起?如果真是那麼簡單派特也不至於那般糾結了。

派特的困擾表面上看起來是由於情感問題,而經過歐文的深入了解,發現她真正的困擾是關於自由與死亡的。因為選擇也意味著放棄,她選擇了山姆就代表著放棄了其他更優秀的男人,也意味著她承認了自己真的離婚了,意味著她再也沒法回頭了,回不去了!她的人生就這樣被「確定」下來。所以派特真正的痛苦是對於:本來充滿無限可能性的未來,現在被這樣限定下來。

選擇有兩面性,有積極的,也有負面的含義。選擇的負面含義是:你做的選擇越多,也就意味著你的可能性越小,越僵化。就像定義一類物品,你的修飾內涵越多,也就意味著符合此概念的物品越少。

識別出死亡恐懼是征服的開始。派特了解到自己真正害怕的是什麼之後,也清楚地意識到她是沒法回到過去的。漸漸的她接受了山姆。而傑克爆發的死亡恐懼的原因是他並沒有真正的活過。歐文認為:人越是沒活出真正的自己,對死亡就會越恐懼。活出自己並不一定就要家財萬貫,功成名就,也許只是簡單而平凡的生活。

傑克40多年以來心裡一直埋藏著一個秘密,那就是他的妻子每天都在吸大麻,這對於他來說這是極大的恥辱,而他一直想否認這個事實。傑克為了保守秘密斷絕了和其他人所有的親近關係。雖然傑克的婚姻讓他很痛苦,但他自己清楚他還不想結束這段婚姻,他還是愛著妻子,還是需要她。

經過十多次的治療,傑克開始恢復了和老朋友,以及他姐姐的關係,而且他還加入了喜歡的寫作討論群。傑克這樣的轉變源於識別出了自己對死亡恐懼的本質。

歐文認為隱秘的死亡焦慮還可能會以其他的方式呈現,夢就是一個死亡焦慮肆意表達的地方。他認為每一個噩夢都是死亡焦慮表達的結果。從高處墜落,或者被追殺的夢,正在死去或已死掉的夢都是死亡恐懼的表達。

很多治療師對死亡恐懼忽略,源於弗洛伊德認為各種神經症的衝突都是建立在無意識之上,是在本能衝動的基礎上,所以跟死亡沒有關係。而歐文認為精神分析理論對過去太關注,是對未來的逃避,也是逃避死亡的焦慮。他還認為拋棄和閹割其實都是死亡無意識的表現。

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二個重點:感受覺醒體驗。

首先我們要清楚什麼是覺醒體驗。歐文引用了哲學家海德格爾的理念:非本真存在和本真存在。非本真存在就是沉溺在稍縱即逝的東西里,比如金錢、地位、美貌;而本真存在是你清楚的意識到存在和死亡,從而更多的投入到充滿意義和自我實現的人生中去。

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只看到短暫的當下,看不到其它。陷於忙忙碌碌,在日常瑣碎里糾纏,日復一日,漸漸的也就沒有閑功夫考慮更深層次的問題了,甚至也漸漸的忘記死亡。而覺醒體驗把人從日常瑣事中拉到本真存在中。這種體驗可以引發人的重要改變。剛才講到的派特面臨人生重要選擇時就是一次覺醒體驗。

其實關於覺醒體驗很多小說影視劇都有表達,本書中歐文引用了狄更斯的小說《聖誕頌歌》。主角吝嗇鬼因為看到了自己死亡的慘相,猛然醒悟,從吝嗇鬼變成了充滿同情心關愛他人的人。從此吝嗇鬼的人生多了許多之前從未體會到的快樂。但是現實中我們沒法藉助神力在這樣安全的情況下體驗到死亡。真實的瀕死體驗幾乎都是九死一生。有些人也許在死亡的前一秒醒悟,但是這太遲了。有些人運氣好在鬼門關走了一回,又回到了世上,醒悟了。

很多哲學家都以不同方式表達過:學會怎麼去死,就是學會怎麼好好的活著。歐文深入接觸過晚期癌症患者,他發現這些人並沒有如常人想像的那樣悲觀絕望,反而大部分都活得更加積極,甚至有位患者說:「真是太可惜了,我到了癌症晚期才明白怎麼活!」

除了直接面對死亡可以引發覺醒體驗,一些重大事件也能引發,比如重要他人去世,書中艾麗斯的故事就是很好的說明。75歲的艾麗斯因為丈夫去世而痛苦不已,雖然丈夫已老年痴呆多年,早就沒有能力保護她,但是辦完葬禮後愛麗斯卻開始特別擔心,她擔心會有歹徒突然闖進來傷害她。而深入諮詢後發現她擔心的背後其實是在害怕下一個死亡的就是她。領悟的過程並不容易,即便是想通了,身處其中也是很艱難的。

後來艾麗斯決定搬去養老院,從多方面考慮去養老院是她最好的選擇。但是做這個決定之後怎麼處理財產又成了她的焦慮。家裡有很多名貴樂器,而且對她來說都有獨一無二的回憶,而孩子在國外工作,地點又不穩定,那這些東西的結局只有賣了或者送掉。一想到未來拿著樂器的人對背後承載的故事一無所知,艾麗斯就難受不已。她最捨不得的就是那些過去的回憶。

後來真正搬出了老房子,艾麗斯卻出乎意料的開心。因為她終於擁有了自己獨立的房間,原來她七十多年的生命里都沒有專屬於自己的房間,多年以來她一直渴望擁有自己的房間,而到了養老院終於圓了她童年的夢想。

她感到開心的另一個原因是解脫感。處理了老房子和收藏看起來對她來說是損失,同時也是解脫,因為她的收藏雖然非常珍貴,但這些珍貴背後也承載了她太多沉重的回憶。她要重生只有破繭,而破的過程必然會有痛,因為成長常常和痛一起來到。

除了身患重病和重要他人離世,重要生命里程碑,如六十大壽、被強姦、搶劫、失業、離婚、退休等都能觸發人產生覺醒體驗。這些事件很容易讓我們內心感到脆弱,而在我們心理脆弱的時候,死亡恐懼更容易侵襲我們,就像身體免疫力下降時很容易被病毒感染一樣。

但是若每個人都只在遭遇人生重大變故時才能覺醒,那將是人類的極大悲劇。

這裡我們來做一個思想實驗,它讓你不需要經歷重大創傷事件,也可以體會到覺醒的力量。

此刻暫停幾秒,放空你的大腦,放鬆你緊繃的肌肉,閉上眼睛,想像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過著此生一模一樣的生活,一直重複循環下去,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這是存在主義休克療法的一個思想實驗,可以讓你反思目前的生活狀態。如果你覺得難受痛苦,那說明你過得不好。你對此生有哪些遺憾呢?

其實有遺憾是沒關係的,因為沒有誰有十全十美的人生。歐文的這個思想實驗也不是為了讓你陷入無盡的遺憾中,他希望你可以思考現在能做點什麼,能讓你1年後,或者5年後沒有更多遺憾。

如果你不想給自己未來的人生增添更多的遺憾,誰能幫你減少遺憾呢?有一個人可以幫你做到,那就是你自己!如果你始終覺得所有的不好,所有的痛苦都是來自於外在因素,那你的人生就很難有什麼改善。能夠改變你目前生活狀態的人是你自己,因為是你決定了自己人生的樣子,解鈴還需系鈴人,也只有你有能力去改變它。

最後一個重點是:如何征服死亡恐懼。歐文亞隆在治療工作以及處理自己的死亡恐懼時常用到以下方法:

征服死亡恐懼的第一個法寶是:伊壁鳩魯的三個論點。歐文看了很多哲學家的著作,他非常認同伊壁鳩魯的觀點。他談到的三個論點就是:

1、靈魂的死亡:我們死時靈魂會消亡,不會再有意識,也就談不上痛苦、害怕。

2、完全虛無的死亡:活著的時候沒有死亡,死亡的時候就沒有我的存在。人無須害怕自己永不會感覺到的東西。

3、生前與死後是對稱的兩極:出生前是一片黑暗,而死後也是進入了如生前一樣的世界。

歐文會給他的病人講解伊壁鳩魯的觀點,其大多數病人都能從有所收穫。

征服死亡恐懼的第二個法寶是:波動影響。

波動影響是指:即便你不是名人權貴,你在無意識中也會有影響力,這種影響會傳播出去,甚至影響許多代,就像往池塘里扔石子,水波會擴散出去,一直傳很遠。

波動的影響你不一定能馬上就體會到,並不是你做了一件事,立竿見影就會有效果。在講究快節奏的時代我們漸漸忘了等待,而有些東西恰恰急不得。就像征服死亡恐懼,本書中沒有哪個案例是很迅速的就做到了的。

書中巴巴拉的經歷就能很好體現波動影響。巴巴拉多年來都被死亡焦慮困擾,而發生的兩件事情讓她的焦慮明顯降低了。

第一件事就是她參加了中學同學會,這是她三十多年來第一次參加。期間忽然有個人衝過來緊緊的抱住了她,並且異常激動的感謝她曾經給予的指導。來人是艾莉森。面對艾莉森的感激,芭芭拉很詫異,她萬萬沒想到自己十幾歲時的建議竟然對小夥伴影響這麼大。第二天艾莉森還把自己女兒帶來見了芭芭拉。這位13歲的孩子見到芭芭拉也是相當激動,在她心裡芭芭拉就是媽媽小時候的傳奇朋友。親眼見到自己多年前不經意間做下的事情竟然對兩代人都有如此大影響,芭芭拉心裡是說不出的滋味。

第二件事是巴巴拉母親的葬禮。她發現那些來參加母親葬禮的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母親的影子。這正體現了母親經常說的話:「你要認識一個人就要從她的朋友中去找她的影子。」看著母親的朋友們,芭芭拉深深感受到了母親傳遞給她的不朽的東西。

芭芭拉在被感激中感受到了波動影響,而表達感激也是波動影響的一種。太多人把感謝留到人已經去世了才表達,這樣太晚了,再感謝逝者,他也聽不見了。怎樣才不算晚呢?此時此刻你認真想想哪個活著的人是你一直想感謝,卻沒有對他說過的。然後你認真地花十多分鐘寫下對他的感謝。接著抽時間帶著你的感謝信,去當面讀給他聽。我相信在這個充斥電子信息的時代,你這樣的行為,不管對你還是對他,都會有非常特別的體驗。

波動影響的方式還有很多。比如捐獻器官。歐文就接受過眼角膜移植,若沒有幾十年前這位陌生人的捐贈,我們會少看到很多歐文精妙的作品,在此感謝這位陌生人!

除此之外,生兒育女、創作、進行基礎科學研究、教育、推動某領域長足進步等都是波動影響的方式。

征服死亡恐懼的第三個法寶是:叔本華的三個問題。

你可以問自己這三個問題:

1.我擁有什麼?

想像一下擁有的什麼可以讓你真正滿足?而不是反過來束縛控制你?

2.我在別人眼中是什麼樣?

叔本華認為人的太多憂慮就是源於對別人的看法的擔憂,這是要拔除的刺。如果你拔除了這樣的想法,你會活得更自在。畢竟誰能真正清楚別人頭腦里在想什麼呢?況且人的想法總是在變化。

3.我是誰?

仔細想想你是誰?什麼才是真正的你?當沒有外在的標籤,沒有世俗所給予你的身份,你是誰呢?

很多時候引發你負面情緒的並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你對事件的看法。這三個問題可以讓你從另一個角度看看自己,看看自己的生活,也許會給你的人生打開一扇新的大門。

征服死亡恐懼的第四個法寶是:建立關係

人一生都處在各種關係之中,可以說歸屬感是人類的一個基本需要。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研究表明:幸福感的必要條件是親密關係。而死亡是孤獨的,可以說是人生中最孤獨的事情。它可怕的地方不只是讓你和其他人分離,更可怕的是它會讓你和整個世界分離。而孤獨如果與別人分享了,也就不存在了。

有一種孤獨常與害怕親密,害怕被拒絕,感覺自己不值得被愛聯繫在一起。日常生活中這樣的孤獨感並不會太明顯,但是當涉及到死亡的時候,這樣的孤獨感就會異常凸顯。因為不管是西方還是東方大部分的文化,都讓死亡隔著黑色的衣裳。

面對將死之人,家人和朋友都保持著很大的距離,這個距離不是說身體之間的距離而是指心理距離。家人和朋友並不是不在乎了,而是都不清楚該說什麼,也害怕自己說錯了話讓對方難受。而將死之人內心很孤獨和沉重,雖然他們很希望有人能分擔,卻也害怕自己不小心把所愛之人拉入了那可怕的世界。古人為了減輕死亡孤獨便想法拉人陪葬,或者設法放一些陪葬品來構造死後天堂。我國冥婚的風俗也是為了減輕死亡孤獨感。

歐文·亞隆根據自己多年經驗發現,瀕死之人並不會厭煩別人的打擾,反而很需要有人能聽聽他們表達對死亡的看法。如果可以的話,你不妨就靜靜的坐在旁邊,聽聽即將離去的他想說什麼。他想談論死亡的恐懼也好,憧憬也罷,你只需要靜靜的聽著,不需要繼續騙他說:「不會的,你會一直好好活著,不要想太多。」

當然上上策是在你並沒有感到死亡威脅的時候,就可以暢談關於死亡的恐懼。向你的朋友傾訴不乏是個好選擇。在親密關係裡面,你分享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越多,對方也會更容易地分享他們的內心。你越在這段關係里做真實的自己,你和他的親密關係也就越深入持久。但是這並不代表你開始建立一段關係,去敞開了心扉對方就一定會敞開心扉。在關係之初你先敞開心扉,說了自己內心私密的東西,也就是要先承擔暴露自己的風險,如果對方沒有回應,那麼這段關係就會變淡。如果對方也敞開了自己,那你們這段關係會漸漸親密起來。

如果你的朋友能夠很好的承接你表達的死亡恐懼,能和你敞開心扉探討,那效果甚至會比專業治療師的效果更好。

征服死亡恐懼的第五個法寶是:發現你的智慧

就像今天開頭講到的那樣,本書並不是給你明確的標準答案,而是提供了幾種方法,讓你找到自己關於死亡恐懼的答案。其實你自己本身就有資源來處理問題,因為你能成為現在的自己,過往的經驗必定會可取之處。

發現你自己智慧的方式很多,歐文在本書講了一個方法,那就是當你覺得某個問題很困擾你的時候,你可以嘗試著把這個問題放在朋友或者是你的孩子身上,如果他遇到和你一樣的困擾,你會怎麼告訴他?

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你和自己的問題保持著一定距離的時候,你會更清楚的知道怎麼去解決,征服死亡恐懼也是如此。

這五個法寶就是本書征服死亡恐懼的精華方法。

本書的方法是歐文亞隆多年的經驗,但並不意味著這些方法就是萬能鑰匙,也不是代表此刻征服了死亡恐懼就不會再有死亡焦慮了,人生階段不同,境遇不同,也會滋生出不一樣的死亡恐懼,歐文自己也在持續的與死亡恐懼較勁。他寫這本書就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學會處理死亡恐懼,活出真正的自己,體驗到更充實的人生。

推薦閱讀:

讀書筆記 | 一張圖讀完《關鍵對話》
傾聽叩擊未來的聲音 ——詩集《漂在北京》賞析
讀書筆記-無人生還
見字如面——讀書札記
查理·芒格:如何實現自我格局躍遷?

TAG:死亡 | 心理學 | 讀書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