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鄙視鏈政治經濟學

有次和朋友聊天,我說到北美有許多瞧不起美式遊戲的日呆。朋友很費勁,按理說,北美PC傳統下遊戲精英很多,為什麼會玩日式刷刷刷?我的答案是,佔據小語種,就已經佔據在鄙視鏈上層。

之前黑了這麼多東方社會商業化,其實西方社會也貢獻了足夠多的糟粕產物。鄙視鏈就是其中之一。

「鄙視鏈」這個詞在西方並沒有對應詞,但purist, fundamentalist或者elitist等詞語還是存在的。它們是零散在各地,不以經濟為本位,而以某種奇怪價值選擇建立的階層。不像中國的大一統導致人們喜歡用同一緯度衡量自己,西方的鄙視鏈已經分化,但因為分化而普及,以至於每個小圈子都被鄙視鏈統治。小圈子的門檻、取向、淘汰規律和「黑話」都非常堅實,甚至宛如一個個奇怪的教派。鄙視鏈中,真實和邏輯都在其次,自戀情緒凌駕在一切之上。鄙視鏈的特點,往往在於:

(1)語種文化鄙視。在西方,基本遵循小語種>英語和他國>美國的規律,美國一定是肥胖、目中無人、宗教狂熱的資本主義井底之蛙,而他國人則是可敬的,兼具藝術思想和智慧的聖徒。掌握這個規律,可以摸清楚很多西方現狀,這一點讓微軟在作為次文化界的主機戰爭中很吃力。而「三劍」中三流作品在STEAM上也大量英文好評(在中國則處於鄙視鏈下端),原因也不過如此。

(2)流行度鄙視。西方,PC一直是主機上游,因為主機造價,二手交易更容易也讓它折價。所以PC一直是masterrace。中國因為一度的禁令,PC主流,所以主機玩家鄙視PC。流行度鄙視的弊端是造成鬱金香狂熱,就像獨立遊戲一流行起來就立刻掉價,然後一蹶不振。

(3)投入時間鄙視。投入高時間的鄙視投入低時間的。(日系鄙視美系的一部分原因,也是美系投入時間較少)。同時,資格越老越牛。這讓每個遊戲,甚至每個遊戲中的每一代都有核心玩家,但往往舊貨鄙視新貨。

但東西方的差異在於,西方的鄙視鏈遠比東方成熟;原因在於西方社會寬容,什麼樣的人都能活下去,都能吃好穿暖的同時用一套奇怪的體系自我蒙蔽。在西方,每個鄙視鏈都有自己的一套價值觀和邏輯,reddit上說得振振有詞。不僅如此,它們還有自己的戒律,文化,時尚和對其他鄙視鏈成體系的語言攻擊和行為抵制。它們甚至有自己的一套語言和政治宣傳,對內方便交流,對外分清敵我,有組織有紀律。

歐美的鄙視鏈,電影、音樂和遊戲中無處不在,甚至政治宗教都在主動搭建自己的鄙視鏈。左右派都有自己的鄙視鏈,比如白左常常規定政治不正確的詞語,目的不過是搭建鄙視鏈,用一種成體系的說法把政敵壓到鄙視鏈下端。白右則說對方是cuck和soyboy,以政治正確為榮,有甚者披著自製的十字軍盔甲歌頌起奧丁(真的這樣荒唐)。鄙視鏈政治化之後,大權在握的兩黨高層才是真正的獲利者。

中國不是沒有鄙視鏈,而是鄙視鏈相對統一,沒有分化,遊戲整體在社會鄙視鏈下端,所以這個次文化內鄙視鏈戰爭不像西方的殘酷。心態自卑需要高居人上的人都去當「寒門貪官」了,再不濟也混個中層油膩男教訓下實習生,也沒有必要屈居遊戲圈。

可惜,西洋鄙視鏈這些年逐漸東渡。且不說極端女權這類敏感話題。和西方土壤接軌的中國獨立遊戲界或中國搖滾,還沒有引入內容,國人就剛把形式、優越感和鄙視鏈引了進來。內容一塌糊塗,作者和腦殘粉就站在鄙視鏈高層,而這個鄙視鏈更高層的西洋人天高皇帝遠住在海外,國內東施效顰的小圈子則能在國內稱王稱霸。

我在想,在一個遊戲,或任何領域都缺乏思考、設計和原創的文化圈,我們引入的只是東洋戰國女僕裝的商業模式和西洋掛張白紙叫藝術的後現代鄙視鏈。幸運的是,我沒有必要在這個文化圈裡費太多心機。產生這麼多鄙視鏈,不就是社會自由的副產物嗎?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不思議迷宮這款遊戲?
如何評價遊戲絕地求生?
[Warning] - Weve got a hull breach!
玩神廟逃亡需要什麼配置?

TAG:單機遊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