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目前】中日鏡像對比知識點小結

從我個人角度來說,對日本文化感興趣程度遠超韓國文化,是因為日本對中國而言,是一個遠遠更為有用的「鏡子」。韓國雖然也有一點鏡子的作用,但遠不如日本。會造成這個結果,有的是出於必然,有的則有點偶然因素。

我是從回答「漢字~表音文」的話題進入知乎的,一開始我對這個話題其實也沒想明白,後來我通過 漢語~日語 的發展規律進行比對,發現真相其實很好找:

A、語言越發展、音節越簡化,都是越不適合表音文、對漢字依賴度越高的

B、白話文的高頻字(99.5%)現代漢語是3147字,所以自從中原漢語的音節數掉到這個以下(大約晚唐),加上唐代傳奇~變文~宋代諸宮調,白話文學誕生,中國多數人的習慣已經不可能接受去掉漢字。

==> 日語同樣,自從713年《諸國郡鄉名著好字令》將日本地名全面訓讀,加上平安代物語~鎌倉代和漢混合物語,白話文學誕生,日本多數人的習慣也已經不可能接受去掉漢字。

C、雖然B,但是中日進入近代之後,仍然想試驗去掉漢字,但是無從下手,只好在1920~30年代先頒布了簡化漢字的方案,然後都因為戰爭而停止。到了戰後,分別在美蘇霸權的陰影下,以廢漢字為目的,成功推行「一簡字」。結果接受一簡字全民教育長大的一代,卻不想接受進一步簡化,這個去漢字的試驗最終結束。

~~~~~~~~~~~~~~~~~~~~~~~~~~~~~~~~~~~~~~~~~~

「中日鏡子論」一旦用起來,新世界的大門是一扇接一扇的打開,讓我明白東亞的這個文化,有怎樣驚人的美感與力量,又有怎樣的缺陷與改變方向。

D、漢語~日語 在語言本身的發展軌跡上,都早早的丟掉了原始人的綜合詞綴,詞性活化,演變為徹底的「虛詞語言」,新的虛詞不斷地崛起、衰落,語言越變越細膩,光是女性用來賣萌的虛詞就可以列出一大堆。

E、詞性活化,導致「音樂詞」大規模產生,語言越變越美。依依~歷歷~萋萋,Atata(溫暖)、Hiyaya(冰涼)、Yawara(柔軟),等等

F、詞性活化,組合自由化,導致「修辭語」大規模產生,語言越變越美。紅塵~春秋~江湖~歲月~朝露,(日本)草枕~秋草~空蟬,等等

G、中國和日本,有著世界上罕見的「江湖歲月」(中國藩鎮&日本戰國),先是各個領地內部不停地下克上,最後就算出現了號令天下的人,又被連續取代,直到趙匡胤和德川家康一統江湖。

==> 越南獨立後截止到1009年,也算是中國這段歷史的一個延伸,李公蘊成為終結者。韓國完全不存在這樣的時代。

==> 諢號、刺青、《水滸傳》,都是這段江湖歲月的遺緒。,大名府的牙兵,小田原的浪人,江湖豪俠的群像被美化之後,深刻的影響著東亞人的戲曲、文學口味,甚至是美學上的追求。

H、圓領袍/道袍/曳撒 vs 肩衣/羽織/小袖/袴。17世紀初,漢人、和人的民族服裝,形態至此已基本定型。後來經歷清代267年統治,戲曲服飾、神佛服飾、道教服飾也從未「演變」成清代服飾,神佛服飾後來反而出現了「戲曲化」。圓領袍~道袍這一定型不變。

I、因為日本的木屐太出名,我找我爸徹底詢問了「福建的木屐」「閩系漢人的木屐」(菲律賓叫Bakya,印尼叫Bakiak,木屐)。希望能有一天,百度出來的不是清一色的日本木屐(而且日本叫 下駄,不叫木屐)。

J、中國、日本的神佛合一、多神信仰,對外來宗教、邪教有強大抵抗力。而韓國由於滅神佛,導致外來宗教大爆發,以及邪教大爆發。

中國(台灣)游神的神轎 vs 日本游神的神轎

K、中國、日本文化飽滿,雅得起來,俗得下去,下面這類地名,韓國是不可能有的。

韓國先把所有地名雅化成中式地名,20世紀又把他們全部改寫成拼音,這就是韓國的整容主義。

(不過在中、日,地名都集中在特定地區,即文化較粗獷的中國東北&日本關東周邊)

~~~~~~~~~~~~~~~~~~~~~~~~~~~~~~~~~~~~~~~~~~~~~~~~

講點不好的,

L、中日可以互相比對出,東亞人對於地產投機的極度瘋狂。

從房價看東亞人的行為經濟學 這是我2017年4月寫的文,現在1年過去了,真的感慨。

M、中日(+韓)可以互相比對出,東亞工業化後仍瀰漫不止的 父權、家長制,對於年輕人工作、婚育的剝削(包括地產資本等等),阻止年輕人變得更加性感。東亞生育率長期低迷與此高度相關。

==> 只有東亞,會拍攝「老男人戰勝小夥子,小夥子還要吞下去」的電視劇,只有東亞。

==> 只有東亞,大量的人才因為過勞,因為被榨乾心臟最後一滴血,死在崗位上,只有東亞。


推薦閱讀:

栩思錄之第一季終結篇(8)——大東亞共榮的夢想
朝鮮丨朝鮮採礦業

TAG:中國 | 日本 | 東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