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自己有抑鬱傾向嗎?
去年11月份的一個晚上,我一屁股坐在床上開始大哭,顧不上其他房間的租友會不會聽到。
為什麼哭?那天其實什麼都沒發生,只是打開房門後,一種無力感把我生生拽下來,從毫無徵兆到撕心裂肺,可能只用了一秒鐘。我的心分成了兩層。下一層的我在溺水,越哭喊越嗆水,上一層是站在岸邊的我,靜靜地看著洶湧的水面。
我知道自己長期壓抑低落情緒,但那種悲傷即使不需要火種,也能易燃易爆炸。我震驚於自己居然能如此痛苦萬分,呆若木雞地看著自己被吞噬。
我趕緊打了電話給一個朋友,馬景濤+林黛玉一般地告訴他我突然很難過,一年到頭猛然回首,覺得自己過得很失敗,是不是在北京快待不下去了,但我哪兒都不想去。
聽到外界的聲音好了很多,但我還是無法讓內心的河流停止奔騰。哭喊抽泣著,我知道我在等一個斷崖瀑布,讓一切平息。
...
...
回過神來,我在想發生了什麼。
「你是不是有抑鬱症?」一個朋友曾經貿然的發問,一下子貼在我眼前。我怎麼會有抑鬱症呢?最多是焦慮、不開心和低落吧。
但是朋友卻認為,我那樣子,萬事提不起興趣,可別說什麼佛系了,也別說什麼peace,輕鬆的對話里透露不出一點高興。三個字,「不應當」。
我去查知乎,問朋友,做測試。一切的現象都表明我和抑鬱發生了關係。分數給我劃入了輕度抑鬱症的範疇。
我和能夠交流「抑鬱」這件事的朋友們發微信,聽到了兩種聲音。第一個答案是,生活壓力大,每個人多少都有抑鬱,該幹嘛幹嘛。第二個是,他/她抑鬱、低迷過很久,甚至想自殺,振作精神、度過這段時間就好。
我感到迷惑。
如果抑鬱是正常的,如同輕微感冒,不傷大雅,所以就該任憑它存在,不管不問?
如果度過了這段時間就好了,那麼下一段時間再抑鬱,接著反覆受錘嗎?
倔強的我不服氣啊。我接受人有暗面,但我不能接受帶著抑鬱生活下去。我祈禱擁有一顆透明的心靈,但我不想有一直流淚的眼睛啊。
我不由地開始追問,是什麼時候「病入膏肓」的?我怎樣才能不抑鬱,我該做些什麼重新興緻高昂?
所以我刻意地去吃好吃的東西,刻意地玩遊戲,刻意地出去玩,允許自己一有時間,想做什麼做什麼,不管是不是無用的、浪費時間的。
某個星期六,又是一屁股坐在床上,我意識到這一切刻意,都失敗了。
在家枯(哭)坐了一整天,哪都沒有去。認為工作生涯的坎坷,是沒有勇氣突破;減肥緩慢,是缺乏毅力;自我提升無法持續,是沒有行動力。
哭,是浪費時間的,
而我在哭我浪費了好多時間。
自責和後悔,加深了我的抑鬱,反過來,我的抑鬱,讓我不停地陷入自責和後悔。
直到那一天我灰心喪氣,沒有力氣再折騰。
可能是天生的忘性大救了我吧。
忙了一段時間後,又是一天早上,北京的天氣很好,我在穿襪子,看著藍色的條紋被陽光照得很好看。
我突然蒙了。同樣的房間,同樣什麼事沒發生,莫名的小確幸是怎麼回事?我看著地板,唯一能察覺的是,似乎有一段時間沒想起抑鬱的事了。
知乎的瀏覽記錄已經被別的內容刷新。朋友圈雖然沒再發好玩的段子,但微信的聊天已經是別的內容。至於自測的抑鬱症分數,我也不記得具體多少了。
那一刻我恍然明白。
我怎樣才能不抑鬱?怎麼做才能讓抑鬱離開我的生活?就是當作它根本不存在!
當我不再想抑鬱,不再刻意去做抵抗抑鬱的事,就開始和抑鬱脫離關係了。
我們都知道抑鬱在社會壓力下的普遍性,於是把低落、焦慮、發脾氣、莫名的悲傷,總結歸納為「我可能抑鬱了」、「我也許會有抑鬱症」。
可能你是對的,你真的抑鬱。
所以,從此你就給自己貼了一個大標籤。
也許你向朋友傾訴時,會以「我最近很抑鬱」開頭。形容自己時,會說「我這個人平時有點抑鬱」。可能連買的書、看的電影和文章,關注的話題,都捎帶上抑鬱(症)。
當你習慣了以抑鬱自居,以抑鬱思考自己,這樣下去,就永遠擺脫不了抑鬱。
昨天,我在朋友圈提了一個問題:你認為自己有抑鬱傾向嗎?
寫這篇文章,對我的個人形象可能沒有一點好處。但我仍然選擇把自己的另一面展示出來,是想回應那些認為自己有抑鬱傾向的朋友。
我們的人生總是急於「確診」,確認自己的智商、確認自己的天賦、確認自己的前途、確認他愛不愛我、確認是否被人愛著、確認自己存在的意義、確認自己有沒有病。
如果抑鬱是一種癌症,你會輕易給自己確診嗎?
可偏偏抑鬱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與負面情緒存在模糊的界定,所以才會輕易被我們拿來做負面的自我判定。
一旦做了判定,就是給自己的思維和行動定了一個框,而你可能永遠跳不出那個框。
一個朋友對我說,她認為自己是沒有好奇心的人。雖然在媒體行業,但對熱點新聞從不感興趣,生活里沒有太多冒險。但我看到,她願意去新鮮有趣的活動,也感覺到了快樂。「沒有好奇心」這個帽子太大了,不要隨便給自己戴上。承認了自己沒有好奇心,你從此就真的失去好奇心了。
我不是想說,你要質疑自己的判斷,質疑別人給你的評價,質疑那些「確診結果」。而是,不要輕易給自己貼標籤,不要輕易給自己設定界限。我們活在浮躁的時代,無法停止思考我是誰,可是請你相信我,反思自我之後,別輕易下定義,讓自己的美好略高於理性判斷,才能永遠年輕啊。
圖片來源於網路
推薦閱讀:
※92年藤校海歸的焦慮
※如何整體評價一個城市的通勤焦慮程度?百城通勤焦慮指數出爐
※你才二十多歲,為什麼這麼焦慮
※焦慮症心理分析:害怕自己會出錯
※焦慮不過是慾望和能力不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