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國家大工程(14):張衡一號打開上帝視角看地震│脫苦海

獅子山下同是中國人 │ We Are All Chinese

台灣花蓮大地震,傷亡枕籍,中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的交匯部位,歷來深受地震之災,每天可以紀錄到100-300次地震活動,其中約有1%有震感。

可是地震預報是至今仍然未能破解的空白領域區主要面對三大困難:首先是地震事例太少,中國平均每3年只兩個7級地震,全球每年則有18個,數據量太少不足以幫助科學家形成完整的地震預測科學體系和方法體系;其次,由於地震發生在地下二三十公里處,科學家們很難觀察到發生了的現象,只能靠地面的觀測資料去推算地球內部的狀況;第三,由於地震是地下岩體破裂現象,孕育往往超過幾十年甚至更長,令到科學家難以在實驗室或者野外進行模擬。

中國人對於觀測地震仍然抱有永不放棄的堅持,早在西漢張衡發明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地動儀,開創世界地震勘測研究的先河。今年2月2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衛星飛上了天,就是中國首顆觀測地震電磁資訊的衛星「張衡一號」。

上世紀60年代,蘇聯科學家發現衛星記錄到地震低頻電磁輻射前兆現象,稱之為「地震電離層效應」。在地球的周圍,有著一層薄薄的「殼」,是一個「電子」和「離子」的世界,當受到地殼運動丶地面人類活動等的影響時,其中的「電磁波」就會像水中的「漣漪」一樣,在等離子體環境里傳播。過去幾十年科學家發現,他們所監測到的「空間電磁擾動」也就是「電磁波漣漪」,與地震的發生具有明顯的相關性。

張衡一號是作為中國地震預測研究上,搜集數據的重要一環,主要是用於地震前兆資訊研究,具備三維地球物理場動態監測能力。在全國境內6級以上丶全球主要地區7級以上的地震電磁資訊,都可以收集數據,為未來建立地震監測體系進行前期技術儲備。未來中國將繼續研發地球物理探測科學衛星,並持續完善天基防震減災體系建設。之後還會有「張衡二號」,已經通過可研評估,預計2020年發射。

相類文章:

中國鐵路(3):跨國高鐵怎麼解決各國軌距不同的問題?│脫苦海

中國鐵路(5):日本高速鐵路(新幹線)出過大事故嗎?│脫苦海

中國鐵路(7):中國在東南亞有哪些在建、已建鐵路,含普鐵、高鐵、動車、城際軌道?│脫苦海

中國鐵路(9):建機場加航班應該比修高鐵更經濟,為什麼我們卻要先大力發展高鐵項目?│脫苦海

中國鐵路(11):時速 250 公里的復興號為何比時速 350 公里的復興號研製的時間晚?│脫苦海

推薦閱讀:

國家大工程(10):長江口深水航道工程│脫苦海
國家大工程(15):阿里巴巴的杭州:繼城市大腦之後還有超級公路│脫苦海
如何評價超級工程第三季選題角度是什麼?
如何評價超級工程第一季?

TAG:超級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