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需求之間藏著魔鬼:德治與法治背後的現狀確認
需求性是辯論中經常涉及到的概念,而當需求成為一個辯題的「判斷詞」的時候,(如中國社會更需要德治還是法治,當今中國更需要通才還是專才,孝敬長輩更應該注重精神層面還是物質層面等等),如何理解需求性,如何圍繞對需求性的論證來布論,就成了立論的核心問題。
一般來說,需求性會涉及到兩種不同的立論取向。
一是「缺乏性需求」、一是「作用性需求」。
我們簡單解釋一下:
- 「缺乏性需求」指的就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必須要有該要素,但現狀下該要素嚴重不足,會阻礙體系的正常功能,所以特別需要概要素。俗稱「特別缺」。
比如對於一個兩天不吃不喝的人來說,更需要喝水還是吃麵包。一般來說更需要喝水,因為缺水馬上會導致死亡,而不吃麵包則還能撐一陣。這就是「缺乏性的需求」。
又如在孝敬長輩一題中,現代人普遍忙於工作,物質方面,只要沒有的道德問題的人都會相應的滿足;但是精神方面,卻有很多人對老人疏於看望、慰問、共處。由此造成了不愁吃喝的老人依然會感到孤獨。這也是「缺乏性的需求」。
- 「作用性的需求」指的是,該要素會使得體系具備某些獨特優勢,而這個優勢是體系發展所更為需要的。俗稱「特有用」。
比如通才能夠承擔日益增多的複合型人才需求,能夠加強跨領域合作,這對當今社會的創新發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所以通才更需要。又比如對於一個公司來說,同行業在模式、管理方面都相似的情況下,具有技術優勢的公司更能領先一步,所以專才更需要。這都是「作用性需求」。
我們畫個圖:
講到這裡大家可能會覺得這兩種需求「有某種相似」,我們能不能說一個公司,如果沒有專才進行技術突破,它就會倒閉,因此這種需求又是「缺乏性」的呢。
也可以,但是這樣的話,你實際上就更改了你所面對的「現狀」。
一者目的是「穩定的狀況」,一者則追求「發展的目標」,他們的現狀實際是不同的。我們所探討的這種企業,他所面臨的「現狀」到底是哪一種呢?生存與發展雖然緊密聯繫,但實際上是兩個區別度很高的概念。實際上在有些領域,就算沒有技術突破,市場還是可以容納多家同類公司共生的,他們不愁「活著」,甚至有些公司覺得應用新技術還是一種冒險,搞不好會影響「生存」。你看,不同的而企業,「現狀」的差異確實會很大。
在實戰中,我們面對「中國更需要德治還是法治」這道題的時候,我們「德治」的一方採用了「雙拳出擊」的策略。在缺乏性和作用性上,分別開列了一個戰場。
缺乏性上,我們例數了從五四運動開始的一百年來,中國社會道德結構被推翻的狀況:封建、五四、新中國、文化革命、改革開放、現今。每一次都是道德體系的重構,乃至「對錯顛倒」,導致了今天中國社會道德的混亂虛弱和「無根」。再配合一些道德問題,論證德治的「缺乏性需求」。這個點其實也有防守的以為,一般會認為中國社會缺少法制精神,而重道德傳統。那麼我們就通過複習中國近代史,伏擊對方可能的主攻點。作用性上,我們抓住法律起的是「限制性」作用,而道德除了「限制性」還有「動力」作用。它不僅告訴人不能做什麼,還告訴人應該做、要去做什麼。結合民族國家積極的發展目標,論證只有道德的動力作用才能引導社會的積極進取精神。在兩個戰場的交錯攻擊下,會給對方強大的壓力。而如果對方能夠應對一個戰場,我們也可以轉向另一個戰場獨立論證辯題。只要「兩種需求」中的一種輸出成功,就足以打穿對手。
但其實這種布論是功利而充滿風險的,這樣的論證也不是可以隨意使用的,「缺乏性」和「作用性」需求的並立有很大的風險。這兩種需求看似都蠻真實,但在這兩種需求之間藏著一個魔鬼,那就是:
對現狀的確認。
具體到實例中,也就是「中國的道德治理狀況到底是怎樣的?」,「一個道德混亂的社會,讓大家能明辨是非就很不容易了,怎麼再指望依靠道德來驅動社會進步?」
這樣的詰問實際上是這套論比較危險的死穴。
實際上,對於未來的期望,往往要建立在現狀「無虞」的前提下。或者至少要接受各要素都不缺乏,才能談得上「發展願景」,不然就會退回到「生存需求」。通過現狀的確認,我們就可以做出非此即彼的斷言。
在此例中:
在推證「缺乏論」的時候,我們使用的是「老人倒地不扶和老人故意倒地碰瓷」的案例。而在推證「作用論」的時候,我們則使用了「道德倡導人們愛崗敬業,無私付出」的案例。當然這兩種現象會同時存在,但是如果分別使用他們作為當今中國道德總體狀況的例證,則會形成「悖反」的結果——中國的道德狀況既混亂又穩定,相當於沒有明顯的特徵。
也就是既不需要德治來「戡亂」,也沒有穩定到德治的引導能很容易的「見效」,所以兩種需求論證的前提,恐怕都不能成立。
比如我如果是法制一方,我就會問:
對方辯友,如果大家的道德認知還很混亂,那你跟他們講要「愛崗敬業」,又有幾個人會聽呢?他們不會找出很多其他道德標準來懟你么?比如改革開放時期的「唯利是圖」原則。
我還可以問:
對方辯友,如果大家都能認可「愛崗敬業」,都能夠自覺的行道德倡導之事,那我們今天的道德狀況不僅是穩定的,恐怕還是蠻高的。
那我方不僅要自行放棄一個論點,還會因為立論點被攻陷而失分。
「現狀確認」可以說是這種結構上「兩全」的立論最害怕的魔鬼。
其實現今的辯論,大家多是關注技巧和邏輯肉搏,而疏於查找實例,更枉談有紮實的「現狀確認」。因為確認現狀需要的成本真的蠻高,要有調研、數據、專家的論斷甚至學理支持。由於辯題的多樣,我們需要確認的那個現狀往往還需要我們自己來修剪和過濾,比如「男人和女人誰的壓力更大」,這裡就需要我們去尋找和組合收入、婚姻狀況、家庭觀念、社會輿論等多種現狀,以便拼接處自己需要的現狀描述。
如果我們從紮實穩定的現狀描述出發,就能夠過濾和對抗大量的問題。比如對方在兩種「需求」間的浮動,無疑就是利用了大家對現狀模糊的認知,從而「挑對論點有利的例子講」。
進一步說,這樣利用現狀的模糊做文章的「怪論」,會導致辯論的意義被漸漸被稀釋。搞來搞去大家都是在玩文字遊戲,或者邏輯訓練,對真實的問題沒有什麼幫助。
但反過來講,當今的多數比賽中,能夠下功夫紮實的確認現狀的隊伍,往往會在交鋒中佔盡優勢,也會更容易打動評委。
你看,這不就是一種缺乏性的需求論么?
歡迎投稿,聯繫本人,不認識本人就算了。
推薦閱讀:
※一個可以讓運營快速成長的核心技巧——復盤!
※復盤的一般步驟
※適時把自己歸零,到底有多重要
※復盤春節檔,來自電影人的焦慮